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乡下老少

火烧 2010-10-16 00:00:00 三农关注 1025
文章聚焦乡下老少养老现状,揭示农村养老困境与早婚现象,探讨农村生活现状及子女赡养问题,反映农村婚姻习俗与现实压力。

    (转帖按:翻看今天的《北京晚报》读了《乡下老少》一文后,一下子打翻了五味瓶!乡村老人们的养老是个沉重的话题,“没病没灾,不碍吃喝”成了幸福的定义。城市中步入老年的我们虽然有一笔退休金比起农民兄弟们好一些,但是说起养老也是不轻松。冀中的那个小村中,结婚年龄少有超过二十岁的。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章第六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这个法也成了一张纸。这个村子离北京城才二百多公里,更远一点的地方呢?)

乡下老少

《北京晚报》记者王炳辉 摄影报道
  77岁的伦舅前几年脑血栓落下半身不遂,尽管儿女孝顺,仍排解不了日复一日的孤寂和无奈。
  8岁的乐乐看完动画片“喜羊羊”,跑到地里玩。而他的父辈在这个年纪已开始干庄稼活了。
  20岁刚出头儿的小顺和媳妇一直在外打工,媳妇临产才赶回家。
  铸造厂的脏累活儿都是50岁上下的人在干。
  岁数不大的娃子逗着不满周岁的孙子,喜不自禁。

  冀中平原一个千人的小村镇,是我的老家。这里人均不足两亩地,收入虽不高,但普遍的生活并不很难。

  在村里,老人的生活得靠儿女尤其是儿子的赡养。尽管老人们或把自己本来就不多的地,交给孩子们打理后有点收入,每月还有几十元的养老费,却不能足以负担起他们的整个生活。以至于养老在这里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老人们的生活质量不高。跟他们聊天,“没病没灾,不碍吃喝”成了幸福的定义。

  早婚在这里是一种习俗。结婚年龄少有超过20岁的,过了这个岁数还没成家,也就意味着不好找了,爹娘也就睡不好觉着急上火了。结婚生子的事,要是一年半载不见动静,就会被人瞧不起,闲言碎语鹊起。规定不许生育二胎,却没见谁家是独生子女,各家儿起码儿女双全。也难怪,见到六十年代出生的同辈,牵着、跑着和抱着的孩子都会被他们催着冲我喊“爷爷”、“姥爷”。

  由于高考升学率低,家里有点儿条件的都把孩子送到邻县上初高中,期盼着有朝一日让儿女脱离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环境。而没考上学的并不安心在这里找点儿事干,虽说小企业挺多,日工资50多元,愿意干的却不多。大多跑到石家庄、北京、天津等地打工,挣得也不多,可觉得“体面,不这么累”。地里的活儿和补贴家用的当地打工的事儿只得靠妇女和五十岁上下的人干了。能挣多少钱,在这里已经成了衡量一切的价值标准。

  记得总理上月在农村说过:不了解中国的农村,就不了解中国的国情。我的老家离京城不远,才二百多公里,乡下的老少问题可能是现实农村的一个缩影。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