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学术明星”是怎样“炒”红的

火烧 2007-01-12 00:00:00 网友杂谈 1027
文章探讨‘学术明星’如何通过《百家讲坛》等平台被‘炒’红,分析选人标准、包装方式及引发争论的过程,突出易中天、于丹、刘心武等人物现象。
 
“学术明星”是怎样“炒”红的


李 谷 

    

    近两年来,央视10套的《百家讲坛》栏目相继推出了“易中天品三国”、“阎崇年讲清史”、“于丹《论语心得》”、“纪连海说清朝大臣”等讲座,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易中天的《品三国》一书首版即发行达50万套,而于丹的《论语心得》一书首版发行高达60万册,被称为“百家讲坛”现象。而这些主讲人也迅速“蹿红”,被人们称之为“学术明星”。那么,这些“学术明星”们是如何被发现,又是如何被“炒”红的呢? 

    第一步:选“秀” 

    记者了解到,《百家讲坛》选择主讲人的方式几乎就是“学术选秀”。首先找一个选题,然后让10多个编导分赴全国各地著名学府挑选合适的人选,并用摄像机录下教授们的讲课过程,最后遴选出那些既有特点、又有深厚知识基础的教授们,把他们请到北京进行试讲。 

    其实,《百家讲坛》开播之初,收视率几乎为零。从阎崇年开始,窘境有所好转,后来推出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收视率从此居高不下。很偶然的机会,编导们发现了个中奥妙:但凡收视率高的主讲人,都曾有过在中学任教的经历,于是《百家讲坛》节目组出动10余人奔赴全国各地物色对象。易中天曾调侃《百家讲坛》栏目的选人标准:“第一要长得丑,第二要长得老,又老又丑,这就是《百家讲坛》的形象标准。《百家讲坛》以前选主讲人,标准是专家,是在某一问题上特别有成就的人,可那个问题是谁都听不懂的,太专业了,那肯定没有收视率了。后来就换位思考,站在观众的角度挑主讲人,谁受欢迎就挑谁。 

    第二步:争论 

    对这些学者进行包装的第二步当然就是靠《百家讲坛》这个平台了,以目前节目的火爆程度,依靠央视这样一个大品牌,登上《百家讲坛》的人物很快就能引起观众以及媒体的关注。他们与众不同的讲述方式,生动的内容,与传统学术、学说有所区别,也就很容易引发专家的不满和争论。一旦这种争论被媒体所关注并报道,就会迅速蔓延,甚至形成一种现象。刘心武当年遭到红学专家的集体“讨伐”,应是典型的案例,恰恰是这种“讨伐”,让他们迅速走红,奠定了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 

    第三步:出书 

    虽然《百家讲坛》的制片人万卫打死也不承认他们是在“造星”,但事实上,这些专家们在讲座推出前无一不与栏目组签订协议,讲座之后推出的书籍、音像制品均涉及双方利益。有人说这是“霸王条约”,但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双赢。有了这样的基础,出版社和音像商也很愿意加入这个游戏。 

    《于丹〈论语〉心得》的发行方是中华书局,他们曾成功运作了阎崇年的书籍。按照中华书局副总编沈致金的说法,和于丹签约时把首印数提到60万册,是对《百家讲坛》影响力的信赖和对于丹本人魅力的看好。“书上市前一连7天在电视上打广告,这个影响力绝对不可小觑。” 

    记得王志采访易中天时说过这样的话:“是电视促成了他今天的成就,但同时他也该时刻提防着电视毁了他。”不知道这句话是否能成为迅速火起来的“学术明星”的逆耳忠言。

    (《环球视野》摘自2006年12月6日《现代快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