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不只在市场机制而已:《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
问题不只在市场机制而已:《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 
| 
 
 
 | 书名: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The Travels of a T-Shirt in the Global Economy)  | 
这本书既不是从「公平贸易」的立场批判全球化,严格来说,也不是毫无保留赞成自由贸易的一本书。
作者自承,这一切都是从她任教的乔治城大学、一场反血汗工厂运动的示威学生占领校长室之后开始的,驱使她探寻一件T恤的全球生产过程。作者的问题意识在于,抗议全球化(包括反对血汗工厂)人士对自由贸易的批判是不对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平等的根源不在于自由贸易、因为政治力造成的贸易保护使得自由贸易根本不存在。这在纺织品贸易上的确是如此,自从工业革命发明纺织机以来,纺织品的国际贸易似乎是从来没有完全开放过。
作者另一方面又了解到,众多对第三世界低度发展及血汗工厂的描述并非无的放矢,所以她也不直接说自由贸易是好的,反而带出卡尔‧博兰尼(Karl Polanyi)的「双重运动」说:市场力量一方面是需求所致、另一方面又是社会保护贸易制度的产物。
她举了美国南方的棉农为例,她说美国政府固然对棉农进行了大量补贴、使得美国棉花在国际市场上占尽优势,可是她又说,这些优势早在贸易保护呼声响彻云霄之前就已形成,因为小农们与学术单位合作进行研发、又集资进行生产的自动化,让任何一点棉花资源都发挥它的剩余价值,所以,综合棉农的企业创意与政府保护,才是美国棉业得以百年不坠的原因。这里面,作者不直接说市场机制是好的,却又暗示市场能够激发创意以增加竞争力。言下之意,市场一方面是现实残酷的、另一方面亦能引发人们的创意以增加竞争优势。
作者不断陈述类似的观点,似乎是在告诫抗议全球化人士:你们不要只是一味批判自由贸易或市场机制,贸易保护政策只会加深第三世界依赖劳力密集的加工出口产业,你们可以利用政治力使弱势族群获得竞争机会保障,然后让市场发挥它好的一面、使弱势族群亦能藉由市场增加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样的说法并非完全不可取,有些抗议全球化的论述的确太过粗糙,就国际贸易而言、自由贸易的确是例外而非常态,这里面需要更细致的辩证。
但作者似乎有一些误解,因为抗议全球化人士批判自由贸易与跨国企业,作者似乎把所有抗议全球化人士都当成是经济决定论者,而且把批判全球化人士都当成了反市场的贸易保护主义支持者。
另一方面,作者论述中隐约浮现的关于市场「好」的一面,却也有可争议之处。例如她说:中国的打工妹们之所以要从农村到城市工作,许多因素是要逃离家庭的控制,而出外打工是她们得以脱离的管道、尽管劳动条件很差;还有坦尚尼亚二手衣市场的例子,以往社会主义式的论述认为穿西方的二手衣会有损民族尊严,作者却说二手衣市集代表商业的活化、有助促进就业机会。这其中是不是有不自觉的西方中心主义,认为西方的工业文明给第三世界带来脱离封建的启蒙之光呢?
事实上,反对血汗工厂运动从未要跨国企业退出第三世界、要的只是劳动保障的提高,且话说回来,难道我们要把打工妹们脱离家庭桎梏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血汗工厂身上吗?坦尚尼亚的民族工业无法作有效率的运作,难道不是帝国主义经济让民族工业的根基尽失吗?作者只怪罪第三世界的政治妨碍了市场发展,似乎政治的过了头,反而忘记了经济与历史因素的作用。且顺着这条思路下来,作者应该要知道,如果有什么东西真能给第三世界人民带来启蒙之光的话,那也绝对不是市场发展此单一因素而已。
最后,抓一个取样上的问题。作者从她在佛罗里达海滩买的一件T恤开始全球经济之旅,并以此说明,许多人对跨国企业的批判是有问题的,因为在她全球经济之旅的过程中,遇到的大部分是中小规模的家族企业。唔,作者作为一位商学教授,又收集那么多关于成衣产业的资料,她应该得知道,仅仅前十大品牌商就控制了全球成衣市场大约四分之一,这个数字在美国会更高的多,是高度集中的产业,显然她的取样恰好是例外。此外,如果作者要以大品牌商如Gap的T恤来进行全球经济之旅,那过程想必也不会如此顺利,因为,Gap肯不肯透露它的供货商在哪里、那件T恤实际上是在哪间工厂生产出来的,都会有疑问哩!
相关文章
- 梅新育:收紧对伊朗制裁不改油价疲弱大势
- 策论全球市场定价权“突围”
- 郑彪:当代经济全球化与“文明冲突”
- 美财政部前副部长:油气发现将改写全球政治
- 黄树东:中国要建立新的世界货币,必须拒绝金融全球化
- 2011全球军费榜出炉 美国占全球四成多
- 项飚:劳工移植:东亚的跨国劳动力流动和“点对点”式的全球化
- 大国兴衰:国家利益 至高至重
- 揭穿全球化谎言 实质就是美国利益
- 梁雅茜:虫草、藏药与西藏的全球化
 爱学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