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或许他才是真正的孤勇者丨致曾经那个勇敢的少年

火烧 2022-03-12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讲述一个孤独的少年在城市中独自前行,感受内心的孤独与理解的渴望。同时探讨文化保护与历史记忆,表达对过去与现在的思考。

  文/该学历史了

  全文共计9367字,阅读时间约25分钟

  1

  在廖一梅的《柔软》这部话剧里,有一句很好的台词: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理解。

  高三时英语老师曾经和我说:Alone是孤独,Lonely是寂寞

  ​我问:这有什么区别?

  他说:前者是生理,后者是心理。

  于是我就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挺孤独的人,一个人看书,一个人跑步,一个人练字,一个人弹琴,一个人写文,这些似乎已经成为了我的一个习惯。

  ​一直以来,都是如此。

  ​多酷,又多孤独。

  ​像极了古代的侠客,只凭一把剑就能走天涯,不需要陪伴。

  ​我经常看到别人用水泥钢铁森林来形容我们所生存的城市,阴森森的荒芜人烟;而我更喜欢说这座孤城是一片坟场,千万间广厦似千万座老坟。

  ​每天独自在城市中穿行,如同走过一座座坟茔。

  ​这座城市其实住满了逝去的人,在这里我没有不敬的意思,只是觉得他们于我而言,不过是目无表情的冷漠的行尸。

  ​我于他们,亦是如此。

  ​以前别人说长大会越来越孤单,曾经我是不相信的,毕竟青春大好,有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故事和那么多的酒。

  ​可人生路上辗转之后,那时觉得最孤单不过是自己喜欢的心情得不到别人同等的回应,因为这样的事情难过愤怒和不知所措。

  ​可有一天,当治好了自己所有在感情里摸爬滚打带来的伤痕,终于不再念念不忘时,发现竟无人可想念。

  ​那一刻,我才知道人与人之间,熬得过风雨,却熬不过时间,知道人生里不再有他们。

  ​都市就是一片海,人是其中的孤岛,能彼此相望,却无法抵达。

  ​在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我感到很压抑,生活与工作似乎都在警告我,每天都生活在脑海里那股自省的状态之中 ... ...

  ​​终不似,少年游。

  因为在那段时间里,我想到了父母、想到了家庭、想到了那个熟悉而陌生的人、想到了他老人家。

  ​可惜,这些并没有什么用,梦已经醒了。

  ​生活还要继续,还是要重拾背包,重新起航的。

  2

  倾述之后,还是给大家讲讲我的工作吧。

  ​前段时间,我与一位领导一起散步,我们边走边聊,谈了不少话题。

  ​后来,他聊到北京的古建筑,聊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破坏,进而聊到了文革,这也是我为什么在微博上特意发了一篇《关于北京古城墙被拆一事》的原因。

  ​我的这位领导是一位共产党员、副处级干部,也是我所在单位的纪检委员,他对文革的看法与主流几乎完全一致:他认为那是一场浩劫,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毛主席发动文革是个极大错误;刘少奇、彭老总等开国元勋是被迫害致死的。

  他还认为在在那段时间里死了几千万人,可当我问他死了几千万的信息来源时,他却回答不出来。

  ​由于我经常在朋友圈发有关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文章,他知道我很崇敬毛主席,他便问我对文革怎么看?

  ​在长期的工作接触中,我知道这位领导对毛主席在革命年代是比较认可的,对毛主席时代特别是文革时期却是否定的,他属于那种肯定革命,否定文革、肯定改革的这样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派。

  ​而在我国当前这个社会环境和工作氛围里面,像我这样处于看人脸色、仰人鼻息的工作岗位,在跟领导讲话的时候,确实应该是有所顾忌与有所保留的,我不能表现得太激进而遭到领导和同事们的排斥,更不能轻易丢了当下这份工作。

  ​但是,既然他对文革有那么多误解,既然他还想听我对文革的看法,我当然不能去顺着他的意去讲违心的话,毕竟共产党人是不屑于讲假话的。

  ​我正面的肯定了文革,而不认可那个所谓的第二份历史决议。

  ​我大致这样跟他交流:毛主席之所以发动文革,是毛主席要在文化上改造中国,改造中国的文化基因。

  我指出:当年跟毛主席一起闹革命、打天下那些老革命家,他们不具备毛主席的胸怀、视野和追求,他们在获得天下太平的时候,很多人想的光宗耀祖,想的是功成名就,想的是好好享受人生。

  ​而毛主席,却要求他们艰苦奋斗、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让他们继续革命、永葆初心。他们的思想和境界,自然跟不上毛主席,于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两条道路的分歧和斗争,毛主席为了捍卫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阻止资本主义在中国复辟,这才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我的这些观点,自然得到不到他的认同和理解。

  最后,我说:我们拿历史来对比现实,文革时期已经在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在城市实行免费医疗,上大学不用花钱,一毕业就安排工作,一参加工作就免费分房,而我们后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是在否定文革的基础上进行的。那么,你否定了文革,你起码比文革要做的更好啊,起码要让人民享受更多的社会福利才对呀?你否定了文革,却把人民的这些福利都改没了,让人民沦为弱势群体,而富了现在这些私立熏心的资本家,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

  这又怎么解释呢?

  我的这一系列灵魂拷问,让这位副处级领导无言以对,他掏出了手机,借故有事处理回办公室去了。

  3

  晚上的时候,我想进一步说服他,给他转了《刘少奇病逝前的治疗规格》《毛主席是劳动人民的终极解放者》这两篇文章。

  ​一是想跟他证实,毛主席从来没有迫害过刘少奇;二是想让他认识到文革的伟大意义。

  ​过了一会后,他给我回了一条信息,大致意思是说:

  时代在前进,一切向前看,让我跟上时代的脉搏,还让我多学习多思考,要有自己的观点,又跟我说:你在这里工作,还是不要去看那些文章为好,要看就看中央决议的文件和文献,不然思想就乱了,就不适合呆在这里了,那些问题尽量不要讨论,也不适合在单位讨论 ... ...

  总之在我看来,他是没有能够去理解毛主席的晚年,没有理解毛主席生命里最辉煌的文化革命思想。

  ​他这种只唯书、只唯上、不唯实的观点,我本来是想好好反驳一下的,但是看到他说这个事情以后不再谈论,我也只好简单的回了他一句:好的。

  当天晚上凌晨一点多,我睡着了一个多小时又醒了过来,之后久久不能入睡,一直到第二天晚上,总感觉心里憋了一股气,不发泄出来会让我一直不舒服。

  ​在辗转难眠之际,我想到了这样一句话:毛主席,是无比孤独的。

  是的,毛主席是非常孤独的,是无比孤独的。

  ​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能够理解他的孤独吗?我们能够读懂他的孤独吗?

  ​我的这位领导,作为一个副处级干部,还是一位比较清廉、正直的共产党员,他面对惨痛的现实,尚且不愿意做一点反思,不愿意去思考毛主席晚年奋不顾身所做的一切到底是为什么?

  ​还在顽固不化的坚持主流的观点来认识毛主席、理解毛主席晚年的革命探索。

  ​而那些尸位素餐、得过且过、混混沌沌、麻木不仁的几千万共产党员以及十几亿中国人民,又有几人能够走进毛主席的精神世界,去窥见那颗既伟大、博爱、崇高,又孤独、寂寞、悲凉的灵魂?

  ​在年复一年的优秀共产党员评选中,单位里的党员,都分别轮流获得了这个光荣的称号,只不过这些优秀共产党员,还有整个单位里的同事们,以及一大批宣誓要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共青团员们,每逢九月九日和十二月二十六日,我几乎看不到有任何一个人在朋友圈,表达对开国领袖的哀思和怀念。

  ​人民领袖,终其一生,都是为了人民,都是为了国家。

  ​然而,在他逝世四十多年以后,这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人民却宁愿在声色犬马之中耗费光阴,也不愿意多花那么一丁点时间来走进老人家的内心世界,来了解一个旷世伟人对人民执着的深情与热爱。

  ​这样一个物欲横流、自私自利的社会现实,也让我感到了无比的孤独,让我深刻体会到人情异常的冷落和淡薄。

  ​而对人民的热爱、对国家的责任、对理想的执着,要百倍、千倍以及万倍于我们的毛主席,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岁月里、在他漫长的革命一生,又会是何等的孤独?

  4

  如斯诺先生所言:

  他的灵魂深处,有一扇不向任何人开启的门。

  以及:

  每次与毛主席提及在长沙被饿死的同学或者在某个战役中牺牲的战士,他的眼眶中都会泛出泪花,有人说在长征时还曾亲眼看到毛主席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给冻伤的小战士穿,当有人的鞋子磨坏了以后,毛主席就会脱掉自己的鞋子与大家一起赤脚上阵。

  还有:

  与毛主席相处久了你会发现他的身上有种铿锵的力量,它不是白驹过隙的而是源自内心的坚强,从历史的纵深来看,毛主席或将成为改变中国之人。

  这是斯诺一九三六年在书中写的话,他的眼光是犀利远大的,毛主席不仅改变了中国,而且是世界性的伟人。

  ​或许,独立特行、天资卓越、至峣至皎、文韬武略的人,有芸芸众生鲜为人知的孤独的一面。

  ​... ...

  相信有很多同志都经历过类似于这样的孤独:曾经无话不说、形影不离的童年小伙伴,曾经同吃、同住、同睡的同学,曾经在工作后相互鼓励和扶持的同事,曾经有无数共同话题的好朋友,在分别多年、再次相见之后,却有着一种难以交流的隔阂。

  相隔多年,本有一肚子的话想要诉说,可一开口却发现双方的认知并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要么人家的认知远远高于我们,关心的事情我们压根就没接触过,根本听不懂;要么我们的认知远远高于对方,我们说的话题对方也是一脸疑惑,不知如何接话。

  ​于是,我们心中就会升起一种难以诉说的孤独:不是说好一起仗剑走天涯吗?不是说好要做一辈子的知心朋友吗?不是说好彼此之间没有秘密吗?

  怎么如今成了这样?

  尤其是到了春节回到家时、老同学聚会时,便是故友相见的高峰时期,这种感受非常明显。

  ​曾经共同经历的美好时光还刻在记忆里,曾经深厚的感情还印在心里,只是一开口仿佛又被一种无形的墙挡住,只好又将话咽回肚里。

  长大了,成熟了,反而见外了。

  好吧,既然我们目前的认知差距如此之大,没有当下生活的共同话题,那只好聊起曾经共同经历的时光、共同认识的伙伴吧,至少那里有我们的共同的记忆、共同的欢乐、共同的话题。

  ​学生时,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故乡》,文中描述了这么一个场景:当中年时期的作者见到童年伙伴闰土时,中年闰土却是一脸苦相,毕恭毕敬的称呼他为老爷。

  然后鲁迅先生便写道: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学生时代的我们还难以感同身受,我们会互相看看坐在一起的同学们,笑着说:怎么会?我们是一辈子的伙伴。

  可当时光流逝,曾经的故人再次相遇时,我们才会发自内心的感悟:什么时候,我们变成了鲁迅先生和闰土?

  这里,我也解释不了,我也只能在书上找到他老人家,再次踏上这条求知之路... ...

  5

  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我恭候中央的处理;我既然得不到中央局的信任,继续留在前方是不合适的,我现在身体不好,痰中带着血丝,时常低烧,我向中央请一个时期的病假,至于回不回前方,我服从组织决定;也许还有些话大家当着我的面不好讲,我现在退席。

  ​... ...

  ​那时候,不但一个人也不上门,连一个鬼也不上门……还好,我的脑袋没有被砍掉。

  看到这,也许你想不到这会是出自毛主席的口中。

  ​是的,这是他老人家说的。

  他老人家是孤独的,从新中国建立之后,从他和他的战友进城赶考之后,他老人家就逐渐陷入了孤独和寂寞之中。

  ​原来共同的奋斗目标被赶到了一个海岛上,一头叫美帝的狼被拦在了三八线以外,新生的政权大体安定了下来,随着共同敌人的消失,他和他的战友们在战略发展的方向问题上开始有了分歧。

  ​由于站在不同的高度,眼界自然不同。

  ​有的人看到的是遥远的地平线,而他老人家却越过地平线,看到了深邃的宇宙。

  ​何为宇宙:宇者,上下四方为空间;宙者,古往今来为时间。

  环顾这小小寰宇,看到有几只苍蝇碰壁,于是他老人家大开大合,在苏修和美帝之间开辟出来了第三个世界,革命的火种燃烧在这个苍蝇乱舞的寰宇。

  ​透过古往今来的时间,他以他的慈悲,审视神州大地上这五千年的历史,如同鲁迅先生在礼教中看到了吃人两个字,他老人家在古书中读出了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读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六合之内,古往今来,他老人家第一个喊出了人民万岁,这震聋发聩的声音,必然会透过时空,回荡在历史之中。

  ​但是,历史的惯性是强大的,更加不幸的是,这种惯性在他的一些战友们中也同样根深蒂固,因此那个千百年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统治意识,也深深的潜藏在他老人家的一些战友心中。

  ​所以,从他老人家高喊人民万岁的时候,他老人家已经开始孤独了。

  原来的一些战友们,把人民万岁当成一句调动人民的口号,更有甚者把这当成他的权谋,以自私卑鄙者的眼光来看,世界上没有不卑鄙的事情。

  ​所以,当那些战友们以各种异样的神情看着他老人家高呼人民万岁的时候,他老人家就已经开始孤独了。

  ​自古以来,就有牧民与驭民的说法,这些就是食肉者们的人民观,他们把民当成可牧可驭的一群生物,而他们就是高高在上的治者,他们是高贵的劳心者。

  ​当两种人民观出现在他老人家和那些战友之间的时候,他老人家孤独了、寂寞了。

  6

  看着原来的一些战友,一步一步的走向传统,一步一步的走进历史,看着千百年来的执政格局又要重新形成,他老人家很无奈。

  ​看着他一手建立的人民政权一步一步的走向精英政治,他感受到了孤独,原来和他一起努力的一些战友们,在传统的力量下,满怀居高临下的怜悯,准备去为“他们的人民”谋利益。

  ​这时候,他老人家知道,人民万岁并没有在他的一些战友们心中留下什么;在他老人家看到他选定的接班人,神采飞扬的去提倡所谓的个人修养的时候,他感受到了孤独。

  ​修养这个词其实并没什么不好,但是它强调的是被动的个人,舍缺的是主动的党性,由此修养就走进了小资产阶级的个人情调中去了。

  ​有的人说,那时候的他老人家在他的战友中间威信已经下降,这点我是相信的,如果还有点的话,那也是以前革命年代留下的余威。

  ​直到后来,当天才论开始产生的时候,他老人家知道,林总是接不了他人民万岁的班的,但是他老人家绝对是不会去逼迫林总的,我也相信九一三的那层迷雾终究会被阳光刺穿。

  ​无论何种形式的个人主义,都是人民万岁的敌人,因此在他老人家最后的日子,孤独和寂寞始终伴随着他。

  ​今天,我们很难体会,也很难想象,在他老人家人生中的最后十年,为了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为了保障人民长久享有免费住房、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免费养老、免费找工作这些社会主义福利,他老人家几乎以一己之力,义无反顾的背叛了整个官僚阶级,决绝的跟整个利益集团决裂、坚定的向旧文化与旧思想开刀,这是何等的孤独!这又是何等的悲壮!

  ​他老人家发动的文化革命,是前无古人、若干年内也难有来者的人类伟大革命,人类终极革命,他要彻底改造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文化基因,让全天下的人民大众都建立起一种全新的思想、全新的文化、全新的精神。

  ​只有当这个目标建立起来以后,人类才能走向真正的公平和平与幸福光明,也就是他念念在兹的环球同此凉热。

  ​王震将军曾说:毛主席比我们早看五十年。

  可那样一种冠绝天下的胸怀与境界,又岂止才超越中国人民五十年?

  ​照现在看来,五百年或五千年都不止。

  7

  他老人家出生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为了改变人民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命运,他吃尽了苦头,牺牲了多位至亲至爱,终于让他深爱的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 ...

  ​少年时代,在大雨来临之际,他宁愿先收别人家的稻谷而不愿先收自己家的稻谷,导致父亲的一顿痛骂,这个时候,少年的他是孤独的。

  ​青年时代,为了寻求真理,他频繁变换学校,甚至退学到图书馆自学看了半年书,这个时候,青年的他是孤独的。

  ​井冈山时期,他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公平、最正义、最代表人民利益的工农红军,穿透了历史,照耀了环宇。这个时候,他与古今中外所有的军事家站在一起,他是孤独的。

  ​延安时期,他开创了没有贪官污吏、没有赌博嫖娼、没有乞丐、没有结党营私等十个没有,这个时候,踌躇满志的他,也是孤独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是要走社会主义还是走资本主义,是要站在四万万劳动人民一边,还是站在战友同僚们一边,这个时候,他是孤独的。

  ​一九六六年,进入了他老人家的晚年岁月,中国何去何从?是背叛整个官僚阶级,站在最广大劳动人民一边?还是安度晚年,与同仁们共享新中国的荣光?这个时候,他老人家与人类历史上所有的统治者、所有的圣贤站在一起,他是孤独的。

  ​一九七零年代中期,已经老态龙钟、步履艰难、疾病缠身的他,以他穿透历史的目光,很清楚未来的中国将走向他所期待的反面,这个时候,暮年的他,不但是无比孤独的,还是异常凄凉的!

  ​他带领人民,克服千难万苦,冲破重重阻碍,让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让这个连火柴都造不出的民族实现了完整的工业化。

  ​到了这里,他已经为中国人民甚至为被帝国主义欺压的其他弱小民族,付出了太多太多,他完全可以在这个无比厚重的功劳簿上是享受晚年的荣誉与光辉。

  ​然而,他对人民的情感太执着了,对理想的追求太执着了。他还想带领人民走向人类历史的最高点,去开创一个人类从来没有的新天地。

  ​只可惜,他这种为人民下地狱、为人民向死而生的精神,却遭到了人民的集体误解,甚至遭到了人民的集体毁谤。

  ​他的孤独,无以言状;他的孤独,无人诉说;他的孤独,世所罕见。

  8

  他老人家的那份孤独,我不知道现在的一些领导者们是不是也稍微有些理解了。

  ​当房价却突然猛涨时,我不知道现在的领导人是不是也感受到了那种无奈,是不是也有了一点点孤独寂寞?

  ​我不知道他老人家当年在贴出第一张大字报的时候是不是也流泪了?

  ​我不知道现在的领导人流泪之后,在无奈之余,是不是也曾想到去获取人民的支持?

  ​对于最高领导人,只要他是为了人民,可能某种孤独就是必然。

  ​在高贵者中间,他是孤独的,但有卑贱者们支持他与拥戴他。

  ​不过人民虽然支持他,并不能完全理解他,每个人的私欲,都将自己划在了一个牢房里,他号召人民走出私欲的牢房,但私欲就象恶疾,去了又生。

  ​他老人家能兴奋的写送瘟神的诗篇,却没能看到人民真正走出他们自己的牢房,或许这也是他老人家晚年黯然神伤的原因吧。

  ​耶稣被犹大出卖,不得不死,他选择了死,并扛着那个钉死自己的十字架去刑场。

  ​他老人家不得不也扛这样的一副十字架去死,这个十字架就是文革;与耶稣不同的是,他老人家是自己自觉自愿的打造了这个十字架,并把自己钉了上去。

  ​就这样,耶稣的神性就这样被他老人家超越了。

  ​他老人家钉死了自己,而人民获得了自由,被他拯救的人们,虔诚的将他解救下十字架,就这样他复活了,并将不再死去,并将庇佑每一个弱小者的心灵和魂魄。

  ​可今天,有些人民离他越来越远。

  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他的境界、他的意志、他的理想,也越来越不为我国青年所知晓,他老人家在九天之上,愈发显得孤独和寂寞。

  ​而那些追求他的理想、继承他的事业的人,也逐渐成为了社会上的另类、成为不受主流待见的人群,同样感受到高处不胜寒的深切孤独。

  9

  我们常说:人民不死,毛主席永生。

  可是,在我们生活与工作的周围,又有哪几人记住了毛主席的寄托,又有几人践行老人家的期望?

  ​如今,资本主义的制度和文化,几近于完全蚕食我们这个具有悠久文明的神州大地,几近于彻底腐蚀了十四亿中国人民,被高度物欲化的炎黄子孙,越来越把五千年才孕育出来的毛泽东思想束之高阁、视若不见。

  ​这是现阶段最大的悲哀与不幸。

  ​... ...

  李白曾这样写道:自古圣贤皆寂寞。

  这话也有道理,因为圣贤的思想行为经常不为一般人所理解,否则怎么叫圣人呢?

  ​但是话又说回来,圣人的思想行为可以不为一般人所理解,但是必须要比一般人高明,否则又怎么能称圣人呢?

  ​圣人既然比一般人要高明,大家当时不理解,但当事实证明他确实高明,大家过后就会诚心叹服,就会理解圣人当初的一片苦心。这时圣人也就不会孤独了,这样的圣人才是真圣人。

  ​多年以来,毛主席的对手们不断对他进行攻击漫骂、造谣污蔑、恶毒诅咒,然而却无损于毛主席一丝一毫的光辉,无损于他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望,他老人家的形象事与愿违地逐渐复活了。

  ​相反,却唤起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毛泽东热。

  ​生时的毛主席是孤独的,逝后的毛主席曾经是悲哀的,现在的毛主席呢?

  ​现在的毛主席是冷静和充实的。

  ​社会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转移,一般的圣贤高在个人境界,而毛主席则高在社会洞察力,那种独特的、深远的、精致的、高瞻远瞩的社会洞察力。

  ​当人们无法理解这种洞察力的时候,必然误解这种洞察力引发的一场场短期的、局部的、貌似瞎折腾的事情。

  ​有了这种洞察力就可以感召人民,决战于千年之后,决胜于九霄云外。

  ​他老人家的那些东西,还是有人需要的,他的那些思想,还是有人继承的,他这个人,终究会再度归来的。

  ​只要中华民族骨子里那最正义最真诚的灵魂不死,他定将归来。

  ​他是耄耋之年仍不忘初心的那个少年,他是一个身穿绿色军装的普通教书老师;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最绝望时刻力挽狂澜的英雄,他是你灵魂深处最皎洁的那一点正义的光芒。

  ​四十多年过去了,毛主席的孤独,我们终于懂了。

  ​毛主席不再孤独,在毛主席的周围重新聚集了一群社会主义的力量,其中包括青年,队伍壮大了,优势与劣势开始转换。

  ​他的画像挂在天安门城楼上,挂在无数家庭的堂屋里,他活在人们的心里,是劳动人民的家庭一员,敌人恨他有多深,人民对他的热爱就有多深。

  ​因此,他不会孤独,他永垂不朽。

  10

  说完他老人家,我再来说说我们这群飘荡的幽灵。

  前几天有位同志联系我,说他这段时间跟孤魂野鬼一样,不知道该往何处走,他先前出了点事,和我们失联了,在没有同志的那段时间,他感到独木难支,很痛苦。

  ​孤独,应该说是当代左翼的共同感受了。

  ​我们因坚持阶级斗争学说,在这个调和主义甚嚣尘上的年代,既为粉红们所不容,也为右派们所攻讦;在政治上,我们是被边缘化的群体;在经济上,我们大多都处于社会的中下层。

  ​政治与经济上的双重窘境,决定了我们注定没有多大的发言权,也难以为身边人理解。

  ​在我们大家坚信共产主义是人类摆脱现在面临的各种危机的唯一道路,并坚信这场运动即将迎来复兴而相互勉励的时候,一些人士会讥讽我们是在圈地自嗨。

  ​确实,要影响力没影响力,要钱没钱,谁会相信我们这一群体会是将来的弄潮儿呢?

  ​何况左翼内部现在还是派系林立。

  ​我们里面有跟修正主义暧昧不清的粉红,有形左实右的纳粹,还有企图火中取栗的投机分子,别说粉红和右派不信我们能成功,我们自己不免也会偶尔犯嘀咕,问红旗还能扛多久这类的问题。

  ​我也不知道我是何时左转的,可能是当我发现历史课本与历史真相不对劲的时候,也可能是我发现很多事物的正反面的时候吧,反正前前后后也写了好几年了。

  ​对这个圈子的人和事也算了解一些,左翼同志可能经历的困难、困惑和心态,我基本都经历过,所以对于怎么面对孤独这个问题,我想我还是有点发言权的。

  ​我们面临的这份孤独,是一份特殊的孤独。

  ​它是由理想信念引起的,而非是单纯的情感问题,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所以当阶级斗争的前景茫然,而身边又缺少志同道合的同志时,我们就会感到深刻的孤独。

  ​这或许是马克思主义者较常人来说悲哀的地方。

  

  常人感到孤独,可以呼朋引伴,撸个串喝瓶酒解决,马克思主义者找谁呢?

  ​普通朋友无法理解我们的理想。

  ​从本质上来说,左翼同志会感到孤独,既有缺少情感上的陪伴因素在里面,但更多的还是对前景感到悲观。

  ​同志少,所以没前景,没前景,所以同志少,由此恶性循环。

  ​然而,在阶级矛盾尚不尖锐的情况下,思想的多元化和左翼的边缘化是必然的,这是事实,我们必须承认。

  ​但当资产阶级的贪婪掠夺使社会稳定的基础再也不存在,连带着中间阶层也坠入贫困的深渊的时候,阶级对立也就简单化了,后者哪怕头脑再不愿接受盛世的崩塌,身体也会逼迫他加入到无产阶级的阵营里,站在共产主义的旗帜下,因为他得先活下去。

  ​这是趋势,我们也必须看到。

  ​... ...

  每次快写完的时候,都已是黄昏,每当写这些文章的时候,我不觉得孤独,可当我回头看时,却无比的孤独,不曾有人同我分享,我也不曾与人分享。

  ​即使周遭纷纷攘攘... ...​​​​​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