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毛岸英妻子与中朝人员共同确定毛岸英牺牲地点

火烧 2010-10-25 00:00:00 历史视野 1028
刘松林第五次赴朝鲜,确认毛岸英牺牲地点,探访大榆洞历史遗址,回顾毛岸英烈士墓与中朝共同确认的历程。

 

     刘松林和中国驻朝武官杨锡联及朝鲜人民军少将安永基一同,在毛岸英烈士墓地前敬酒。夏宇/摄。

  国际先驱导报驻平壤记者夏宇报道 2006年5月12日,毛泽东主席的长子毛岸英牺牲后的第56个年头,朝鲜的大榆洞迎来了一位客人,她就是毛岸英生前的妻子刘松林(原名刘思齐)。

  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在朝鲜牺牲,时年28岁。这一年,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18岁。这一天,距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仅一个月。毛岸英牺牲的地方位于朝鲜平安北道东昌郡大榆洞。

  刘松林此次来访,是她第五次来到朝鲜,前四次都是去往桧仓祭拜毛岸英烈士墓。对于已过古稀的刘松林来说,能亲自前往大榆洞,寻访毛岸英烈士的牺牲地,成为刘松林半个多世纪来最大的未竟心愿。

  彭德怀地下指挥所

  12日上午11点10分,刘松林一行经过约3个半小时的长途颠簸,抵达大榆洞。五月的大榆洞在翠绿群山的掩映下,宁静而安详,遍地的苍松翠柏高大挺拔……

  大榆洞作为原志愿军总部所在地,首先印入眼帘的是地下指挥所。这里原是日本占领朝鲜期间留下的一个矿洞,在洞口前,讲解员金英姬向刘松林介绍说,1950年11月22日,彭德怀司令员进驻此地。但从头一天开始,敌人似乎就发现了首脑机关在此的蛛丝马迹,附近连续出现侦察机,从第二天开始就进行猛烈轰炸。刘松林听到此处,说道:“当中央得知这一情况后,曾几次专门致电要求司令部注意隐蔽,保证安全。为说服不愿进防空洞的彭总,参谋人员还特意将作战地图拿进隐蔽部,才将本不愿进洞的彭总拉进防空洞。”刘松林在朝方陪同人员微弱的电筒光照射下,沿着洞口用于运输矿石的窄轨往深处走。狭窄的矿洞中,头顶上方就是伸手可及的岩石,周围是阴冷潮湿的空气,如果没有灯光,完全是伸手不见五指。往里走过约30米,在矿洞的左边,一丝微弱的阳光让隧道明亮起来,原来这是矿井中另外一个向外运送矿石的斜井,井内绞盘、小车还保持着当年的模样,现在静静地躺在那里,成为那段艰苦卓绝时代的见证。

  往前再走50米左右,矿洞的尽头是彭德怀使用过的4号洞。不到8平米的面积,摆放着三张木桌和五把椅子,在这一由木板钉成的墙壁上,挂着毛泽东主席和金日成主席的画像。当地陪同告诉我们,作为当年彭总在地下掩体内的临时指挥所,屋内布局都是依照当年的布局摆放的。

  毛岸英工作的作战室

  走出地下指挥所后,刘松林一行走上防空洞左边的一个小山坡,这里就是原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室所在地,1950年11月25日的那次轰炸将地面上的建筑全部付之一炬,现在的建筑都是后来重建的。在这间朴实无华的房子里,摆放着长桌和条凳,长桌上有一部老式电话机和一幅军用地图,地图的名称为价川以南战役要图。查阅志愿军战史,地图描绘的大致是志愿军穿插至美二师后方,围歼美2师、25师各一部的战役态势。站在地图前,刘松林良久沉默不语,这里曾经是毛岸英工作、生活的地方,作为机要参谋和彭德怀的俄语翻译,年轻的毛岸英或许就曾在这幅地图前奋笔疾书,辛勤工作。当年毛岸英离开在病榻上的刘思齐时,没有告诉她将奔赴朝鲜战场的消息。谁知这一去竟是永别,直到3年后刘思齐才知道毛岸英牺牲的消息,12年后才第一次奔赴朝鲜祭拜毛岸英烈士墓。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