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毛泽东制定的总路线
试论毛泽东制定的总路线
作者:黄振平
天下韶山网 2010年09月20日
在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先后制定过六大总路线。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实际和着眼于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制定这些总路线的两大出发点。本文试图总结毛泽东在制定总路线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一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先后提出和制定过六大总路线:
一是中共七大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1](P596)。所谓的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就是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中国。
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2](P1313)。这是1948年4月1日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概括形成的,并做出了明确的解释。
三是解放区土地改革工作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在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2](P1317)。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3](P30)。
四是关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4](P316)。
五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在1958年5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通过了毛泽东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的基本点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巩固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继续完成经济战线、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逐步实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条件下,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在集中领导、全面规划、分工协作的条件下,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通过这些,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5]。
六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路线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要认识这种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提高警惕。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要正确理解和处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要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不然的话,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就会走向反面,就会变质,就会出现复辟。从现在起,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6](P34)。
这些总路线都是围绕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而提出和制定的。这就是,一,争取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民主;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在这六大总路线中,前三条,是围绕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而制定的;后三条则是毛泽东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宁而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制定的。
二
立足中国国情的实际,是毛泽东提出和制定这些总路线的基本出发点之一。
在参加中国革命的早期,毛泽东就十分重视对中国国情的调查研究。20世纪20年代初,在组织新民学会同仁纷纷赴欧勤工俭学的时候,毛泽东坚持留在国内,特别重视对中国当时国情的研究分析。自从1921年1月与蔡和森通信中认定“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7](P15’后,毛泽东不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没有动摇,而且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确定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以此分析国情,观察形势。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注重调查研究,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状况及其政治态度,为分清敌友制定革命的阶级路线打下了基础。大革命失败后,当党对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严重分歧从而展开论战的时候,毛泽东一方面认定1927年以后的中国“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是“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其特点是“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8]。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毅然率领工农武装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同时在实践中注重对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研究,并在30年代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和“没有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8]Pll8’的著名论断。另一方面,在30年代后期,他直接吸取和总结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成果,在《论持久战》中已经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来表述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随后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论著中系统论述了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过程,阐明了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前途和步骤等~系列基本问题,做出了“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9](P633)的科学论断。由此出发,毛泽东正确的规定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规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巧妙的把对外民族斗争和对内的阶级斗争结合起来,既取得了全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又在抗日过程中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不但决定实行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而且及时地提出了全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中国的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全国范围来说,在抗日战争以前,大约是现代性的工业占百分之十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百分之九十左右。这是帝国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压迫中国的结果,这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性质在经济上的表现,这也是在中国革命的时期内和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从这一点出发,产生了我党一系列的战略上、策略上和政策上的问题”[1](P657—65)。这个出发点的提出,不但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而且还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它既是新中国进行经济建设、制定建设方针的出发点,也是处理国际政治关系、国内经济关系和各种社会矛盾的出发点。50年代初期,毛泽东在处理国内阶级关系,尤其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关系时,是紧紧把握这个基本出发点的。当时,毛泽东主要考虑了两大重要因素:一是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实际,二是国外始终存在的帝国主义威胁的现实。可以说,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到《共同纲领》再到中共八大决议,基本上都贯穿和体现了这一基本出发点。正是依据这一出发点,毛泽东才酝酿、提出和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初步胜利。同样,正是因为背离和忽视了这一出发点,毛泽东提出和制定了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基本路线,大搞阶级斗争,导致偏离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造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严重挫折。
一切为了维护人民利益,这是毛泽东提出和制定这些总路线的又一个基本的出发点。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的人生观,是毛泽东思想的政治本质。毛泽东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规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既是毛泽东个人高贵品质的集中体现,也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性质和历史使命所决定的。从毛泽东早年立下“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愿,到建国后在新华门影壁上题写“为人民服务’’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从毛泽东在延安时期为悼念普通战士张思德而发表《为人民服务》一文,到建国后为表彰普通战士雷锋而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无不鲜明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政府始终高举着“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旗帜。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的讲话中,真诚的说:“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如果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你说的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10](P657)。“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利益改正错的”,这就是为人民服务。这是毛泽东对为人民服务的精辟诠释。而对这个宗旨概括得最完备的,应当是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所做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从个人利益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P591)。在这里,毛泽东要求共产党人确立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立场,掌握为谁谋利益和对谁负责两条原则,从而使为人民服务有了实实在在的内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这是党章所明确规定的。但是,在实践中和实际上,能不能代表甚或能不能代表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严峻考验。在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的历史中,几乎形成一条规律,凡是忠实体现反映人民利益的时候,党就容易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凡是背离或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时候,党往往就失去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和损失。因此,检验党和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是否坚强,就是要看否真正做到了一切为人民利益着想,一切为了维护和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提出和制定的总路线,正是检验是否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好体现。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就成为制定总路线的根本出发点。
如果说,中共七大政治路线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以及土地改革总路线的提出和制定,是从长远和根本上改变民族的屈辱地位,争取人民的民主权利和主人翁地位,是谋求人民的政治利益和平等地位,是创造实现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的前提条件;那么,提出和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则是要逐步的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自由幸福,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逐步达到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满足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实际要求和根本经济利益,彻底改变我们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基本路线的提出,则是毛泽东在主观上试图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客观上却严重的伤害了人民根本利益的一个重大失误,给许多人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
三
回顾毛泽东提出和制定的各条总路线的历史过程,分析毛泽东制定总路线的出发点,我们从中可以得出这样几点启示:
确定出发点,是制定总路线的基础。毛泽东提出和制定的大多数总路线,之所以能够成为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成为我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的行动指南,是毛泽东长期坚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和吃透了中国国情的必然结果,是毛泽东真正谋求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合理体现。
制定总路线,是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习惯采用的一种基本方法。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毛泽东总是预见性的指出前进方向,制定战略部署,确定工作任务,分析面临的形势,明确依靠力量,提出工作策略,形成指导该阶段各项工作的总路线。正是依靠这种方法,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只有紧密围绕出发点,才能制定正确的总路线。确定出发点,只是制定总路线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真正顺应和体现这一出发点的总路线,才能合乎中国的客观实际,才能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和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只有符合实际的总路线,才能真正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要真心实意的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制定符合实际的总路线。一旦脱离了实际,不符合国情和民意,那么,就往往制定不出或制定不好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总路线。
无论是毛泽东制定总路线的利弊得失,还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和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独创性的阐述,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概括提出,都在不断地从不同时期和不同方面充分的印证着制定总路线与确定出发点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彼此影响的辨证关系。
从对毛泽东制定总路线历史过程的考察和思考中,我们得出的这几点启示,对加深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相信定会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l986.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l991
[3]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l994.
[4]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l999.
[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ll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l995.
[6]红旗杂志社论.开展文化大革命的思想武器[J].红旗,l967,(10).
[7]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l986.
[8]毛泽东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l991.
[9]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l991.
[10]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l991.
 爱学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