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重建民族文化的自信 ——《文化复兴丛书》总序

火烧 2022-03-08 00:00:00 思潮碰撞 1027
本文围绕文化复兴与民族自信展开,强调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提出中华文化发展对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作用,倡导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这是一个复兴和变革的文化时代!是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时代!告别过去,走向未来,把中华民族真正复兴起来,是而今摆在炎黄子孙面前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那么,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有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的重要论述,在我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文化自信”,强调文化发展繁荣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条件,中华文化是提高国家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为我国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复兴指明了方向。

  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智慧、酷爱自由而著称于世,曾经创造过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过伟大的贡献。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显赫的地位。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人治专制到民主法治,从政治经济时代到科技文化时代,这些深刻地社会变革,必须以文化复兴作为先导。

  正像西方近代文明的崛起是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思想启蒙运动作为先导一样。在我们民族近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如果没有思想文化观念的深刻变革,中国革命的成功是绝然不可能的;同样,在今天和未来的历史发展中,离开了这一点,中国的现代化也是没有希望的。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和标志,只有中华文化复兴起来,我们这个民族才能真正站立起来!

  正是基于此种原因,从一九九0年我们发起编辑《文化复兴丛书》,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张岂之先生、时任陕西省委书记章泽等热情支持并担任顾问。

  一九九一年初张岱年先生为丛书题词:“中华民族曾经创造出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到了近代,与西方相比,显然落后了!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文化亦呈复兴之势,总结以往的成就,开辟中国文化的新时代,是我们今天的光荣任务!”

  章泽先生题词:“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张岂之先生题词:“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可以提高民族整体素质!”

  刘文西先生题词:“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陈瑛先生题词:“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人们最重视伦理道德,它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伦理道德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中心。弘扬中华文化,首先就要推陈出新,根据时代要求,把在中国人道德生活中依然鲜活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王磊先生题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弘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而不同的包容意识,推己及人的仁爱情怀,独立自主的健全人格!”

  所谓文化复兴,并非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不加分析的予以继承,而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现代意识来开掘中国文化的瑰宝,弘扬传统文化的灵性和创造精神,把祖国优秀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建设具有民族风格的开放的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推动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为恢复与中国大国地位相适应的曾经在世界上享有的文化领先地位,而撞钟击鼓、添砖加瓦。

  我们的宗旨是:“开放、启蒙、反思、建设”。我们处于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新文化建设必须有开放眼光、全球意识,大胆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份,走中西文化融合之路。才能促进民族文化的更新与创造;对民族传统文化必须本着批判继承的态度,剔除封建性的糟粕,发扬民主性的精华,抛弃“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态度,继续完成五四以来的思想启蒙任务;对近代以来文化运动的历史进行反思,总结其经验教训;而开放、启蒙、反思必须立足于新文化的建设与创造,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批判“三纲”和封建礼教,把科学民主精神与和仁爱民本思想结合起来,把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结合起来,培育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公民意识;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使新文化成为鼓舞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武器。

  《文化复兴丛书》编辑出版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探索性论著、文学艺术方面的优秀作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学术争鸣,倡导求实、严谨、生动、活泼的文风,突出思想性、学术性、原创性和可读性,鼓励新人新作。使她真正成为沟通读者与作者、文化与心灵的纽带。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思想的闪电,一旦射入这块从来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将解放成为人!”大哲学家康德说,“所谓启蒙,就是改变那种离开他人就不会思考、不会行动的习惯,就是做独立自主的人。”贺麟说:“当一个民族发展到和平与繁荣的阶段,当它从外部的压迫和任何形式的内部专制中解放出来时,人们就开始认识到个性和个人灵魂尊严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只有投身于社会,才能找到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重建民族文化的自信,是因为近代以来由于中国的落后,产生了崇洋媚外的心理和全盘西化的思。!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批判封资修,开展“批林批孔运动”,虽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现在看来也有不够理智的方面!也就是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

  毛泽东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要很好的研究,批判的继承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由于革命任务的紧迫和左倾路线的干扰,这个任务没有完成!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在经济建设方面,并且取得了举世曙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思想道德建设、文化教育的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任重道远。用什么文化去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中国文化朝什么方向发展?儒家能否可以成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精神家园?这些是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必须思考的问题!现在已经到了客观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得失,深刻反省新文化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认真思考中国文化未来发展道路的时候了。中国的真正崛起,在于中国文化的崛起,在于中国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崛起!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文化历来都不拒斥外来文明!古代我们吸收了佛教文化,唐僧取经的故事广为流传!近代有严复、康有为、孙中山从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开放我们学习西方的市场经济、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学习民主法治,尊重和保障人权!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绩斐然!

  中国有五千年没有中断的文明历史,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尤其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与古代印度、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中国需要一次真正的文艺复兴!继续高举五四新文化运动科学民主的旗帜!复兴春秋战国诸子文化的自由理性和创造精神!复兴大唐文化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包容意识!弘扬诗歌王国的审美文化与高雅情趣!坚持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理念,把人的解放与自由、人的幸福与尊严、人的价值与全面发展作为新文化建设的根本使命!我们既反对民族虚无主义,我们更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

  习近平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这是恩格斯评价文艺复兴运动的一段名言。同样,中华的崛起也在呼唤着巨人,呼唤着伟大的思想和作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司马迁的学术宗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宋代哲学家张载的学术抱负,也是《文化复丛书》的宏伟理想。“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朋友们,让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的和平进步事业共同奋斗吧!

  二0一六年八月

  作者简介:王世荣,笔名柳望河,陕西眉县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宝鸡师范学院政教系、西北大学哲学系。宝鸡文理学院政治学教授,政治学教研室主任,学院学科带头人,陕西政治学会理事,文化复兴丛书主编。著有《文明大走向——文化时代与思想政治变革》、《政治科学新论》《周秦政治文化与政治伦理》,《凡人与伟人之间》,参编《中国古代道德生活史》《周秦伦理文化概论》等,其中《文明大走向》被长安街读书会第20181104期“干部学习新书书单”隆重推介,列入中国社科学文库,中国文明网、百度百科、文轩网、读书网等推介。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6篇,中国社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网转载多篇,文汇报、哲学研究等均有介绍。发表诗歌散文1000余首,中国诗歌网会员,百度百科人物。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