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风光在险峰——为学雷锋纪念日和她的生日而作
3月5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1963年3月5日,毛主席为因公牺牲的英雄战士雷锋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人民日报》发表。此后,全国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动。此后,3月5日成了学雷锋纪念日。
3月5日是她的生日,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至于是不是,也没人考证,估且就是吧。
雷锋出生在旧社会一个贫苦的家庭,还是一个孤儿,在饥寒交迫、水深火热中被毛主席解放了。雷锋在新中国得到了重生,他时刻谨记毛主席的恩情和教导,以实际行动和信仰报答毛主席和祖国的栽培。他写过很多日记,有很多名言,是为人民服务的典型,是那个时代青年学习的榜样,也是那个时代的英雄模范。
她1914年3月出生于山东省一个小县的一个手工业的贫苦家庭。父亲李德文是个开着木匠铺的,雇了一个小徒弟的作坊主。她的母亲因逃荒要饭,从诸城县西南二百多里外的临沂地区来到诸城东关,被李德文看中,讨为小老婆。
她是一个自强自力,心性颇好,酷爱学习,反叛封建社会的新女性。通过自身的努力,本有一个很好的前景。但她为了与她一样的贫苦大众的解放,奔赴延安投入到火热的解放运动中。
雷锋与她都是贫苦家庭的孩子,因3月5日这个日子有了交集。他们俩个都是毛主席的好学生、好战士。
毛主席在1961年9月9日创作的一首绝句,即《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毛主席还特意把这首诗写成了一幅书法作品。这幅作品错落有致,浑然天成,其章法有如排兵布阵,大气磅薄,足见他的喜欢。
当我们读到首句“暮色苍茫看劲松”,立刻就被这特定的环境、背景和气氛所吸引、所感染。你看,旷远而又迷离的暮色里,一株遒劲的松树,昂然挺拔于天地之间;紧接着便出现了“乱云飞渡仍从容”——任凭那乱云翻涌,大有山雨欲来之势,它不但没有丝毫惊惶失措,而且仍然是那样从容镇定、泰然自若,毫不为之所动。这就进一步将松树的形象映衬得更伟岸、更坚定。
“天生一个仙人洞”,好一个天然生成的仙人洞呵,怡然自得地傲视在这峻峭万仞的崖壁之上——似乎象在告诉人们:连那松树都不屑理会翻涌的乱云,何况这坚如磐石般的仙人洞呢!民谣有云:“风吹云动山不动,浪涌船移岸不移。”即使那纷至沓来的乱云暂时掩住了这松树、这岩洞,转眼间也会云消雾散,日丽天青的。
而结尾句诗人却骤然将笔锋一转,落在了这“无限风光”的“险峰”上——如果要想领略那无限壮丽的风光,必须不畏艰险,勇于登攀,才能真正浏览到最美的景观。读到这里,不禁令人精神为之一振!既顺理成章,又异峰突起,真可谓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耐人寻味的神来之笔!
看,这幅图像不像一对神仙眷侣
这首诗名为题照,实际上是诗人见景生情,借景抒怀,托物言志之作,有着深刻的寓意。为了更好地了解这首诗的内涵,我们不能不联系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作一些分析。
这首诗是毛主席写于1961年9月,当时正值我国由于自然灾害和国际上的敌对势力掀起反华浪潮,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和技术封锁,以施加各种压力,造成了暂时的困难——即后来称之为“三年困难时期”。当时,毛主席的心情是复杂的,彼时彼地的心境,不能排除其中包含着某种忧愤而又苍凉悲壮之感。因此,他通过自己的诗笔,以此来抒发自己的胸臆,坚定自己和全民的信念和信心,表达出一种乐观和自信的情怀。
诗歌这种“见景生情,借题发挥”的例子,古往今来,不胜枚举。如清代郑板桥的题画诗《石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又如明代王冕题自己所画的梅花诗《墨梅》:“不要人誇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等均属此类借题发挥的言志之作。
而毛主席的这首题庐山仙人洞照的七绝,更是寓理于情,情理交融的佳篇,不但形象生动,气魄恢宏,而且字里行间蕴含 着一种深刻的哲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无论是干工作,做学问,为了实现理想而不懈地去追求、奋斗,或者当我们在人生旅途上受到挫折、身处逆境时,都应有这种精神,这种情怀,这种抱负!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希望的顶点!”
雷锋是幸运的,他遇到了毛主席这样的恩人。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兵,他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的不忘血泪苦,牢记阶级仇,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信仰,永远激励着我们。
她也是幸运的,才华卓越,无人企及,遭人妒嫉,一步登天,惊世骇俗。虽然被怀疑,被否定,被贬低,被诬蔑,大誉大毁,皆系一身。我们始终忘不了她。
愿我们忠于毛主席的战士们,都从这首诗中汲取力量和信心,奋力登上理想的光辉顶点,去领略那无限壮丽的风光!
雷锋精神永垂不朽!
伟大的诗人和伟大的拍摄者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