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移民村变色 小姐多过村民
三峡移民村变色 小姐多过村民
(联合早报网讯)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配合三峡大坝开建,不少水库淹没区居民远走他乡,但在几年之后,经济条件好的人开始返乡。由于谋生不易,广东佛山的移民小村形成红灯区,小姐人数甚至超过村民的一半。
《南方农村报》报导,经营黑网吧、开发廊在“移民村”相对特殊的环境中,获得了默许。每天晚上从8点开始,一直持续到凌晨一两点。这几个小时,是岗南村最热闹的时候。发廊里的小姐三五成群地坐在店铺里,等待着客人的光临。
短裙辣装 不超过20岁
报导指出,这个小小的村庄里,竟然有10家发廊,更令人诧异的是,里面的姑娘大多一脸稚气,看起来不会超过20岁。网袜、高跟鞋、各式短裙,小姑娘以热辣的装束,或坐或行。见客人到来,便使劲抛媚眼勾引。有些姑娘,则慵懒地躺在椅子上,对四周不闻不问,涂满脂粉的脸上挂着与年龄不相称的疲倦和沧桑。
60多岁的杨姨,因为儿子在1家不锈钢工厂打工,1个月只有一千元人民币出头的工资,不够一家的开支,不得不做起了小本生意,卖起酸辣粉。而夜晚光顾此地,前来寻花问柳的各色人等,则是她的主顾客。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在异乡他地,做这种特殊“客人”的尴尬生意。
白天冷清 夜晚生意旺
据了解,此地移民村艳帜高张,与地缘有关。岗南村2排住宿楼相对而望,中间隔着1条不宽的小路,其他三面则被高高的围墙拦住,形成了1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这种相对独立的空间也是发廊滋生的温床。因此形成白天冷清,夜间生意才热闹的现象。
当地移民表示,岗南村仅有23户人家,83口人,都是从重庆市巫山县巫峡镇江东村和龙门村移民过来的。移民过来后仅仅3年,发廊便开始崭露头角,此后慢慢增多。到如今,小姐人数已经超过村民人数的一半。
岗南村因为发廊林立,已经远近闻名。在村中,最富裕的便是开发廊的几户移民,其次才是经营网吧的移民。据佛山高明区三峡移民办主任吴志才指出,移民村中开黑网吧,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有趣的是,岗南村的“发廊、网吧经济”,也有移民的岗美村试图复制,但不敌“老店”,发廊每次开张不到一个月便倒闭。
据统计,水库淹没涉及湖北省、重庆市的20个区县、270多个乡镇。从2000年到2004年,广东省共接收安置重庆三峡库区移民9007人。迁至佛山市高明区的三峡移民有98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