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方舟子先生们不能不读的文字

火烧 2011-08-24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本文通过生机系统论解析中医理论,揭示天人合一的生命观,探讨五藏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同步关系,适合对中医和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帮助理解中医体系化理论。

方舟子先生们不能不读的文字

-<<伤寒-温病现代论>>第2稿引言  

   

毛泽东主席曾经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中医宝库里藏有什么宝呢?  

生机系统论的中医研究发现:库里藏有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优秀的传统文化,而藏有医学知识只是其中之一。中医学,遵循中华传统文化的关于生命起源问题的“天人合一”观点,首先阐明:人的五藏系统-生机系统,与大自然的五行系统-生机系统,都是依据同一生命原理、同一模式的系统。中医学的五藏系统,是具有现代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意义的天然运动系统。人(以及其他生物)与天(大自然),具有子-主系统的必然关系,子系统是主系统的一个机能单元,主系统是子系统的外环境。子系统必须跟随于主系统,实现同步化运动,才可以实现物质-能量的交换,子系统(人)的生命才可以获得太阳光和一切必须的营养素。但是子系统(人)又必须具有自我稳定的能力(正气),才可以在大幅度运动(寒热燥湿风雨雷电)变化着的外环境中维系生命的健康。如果人的自我稳定能力降低(正气虚),不能在正常外环境因素中保持稳定,五藏系统就会发生连续的震荡,这就是疾病。或者外环境的因素变化过于强烈,超过了人的普遍承受能力,不能保持同步化运动节律,人的五藏也会发生连续的震荡,因而发病。  

归纳言之,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研究生命的起源和人的生命现象,由来已久(数千年),是把人留在自然中,把人与天作为同一的生命体系或系统来认知的。讨论人的健康或疾病的动态过程,是以天为参照系而展开的。中医学的《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学》是系统化表述这些认知的最核心的典籍。  

本册子《伤寒-温病现代论》则通过生机系统论这个智慧平台,运用现代医学、生物学等学科语言,对这些认知作出尽可能显浅的现代表达。这是展示中医学瑰宝的第一件-中医学的体系化理论架构。专奉献给喜欢中医学,喜欢中华传统文化的广大读者,也献给只具有现代医学知识,而对传统中医充满怀疑、充满奇趣的广大读者。  

现代医学,是现代自然科学的一个学科,是起源于最近两三百年的自然科学之后的学问。现代医学研究人的生命现象,是把人送进实验室里、解剖台上、显微镜下来认知的。判断健康或疾病与否,是以实验室事前制备标准数据、影象作为参照系而给出结论的。所以,现代医学的学者和医生们,他们只知道人与大自然有极密切的关系,但并不知道大自然(天)本原就有一种生命的系统化的原理存在。他们不知道“天与人以及所有生物,都依据同一的系统化的生命原理而构成,而获得生命,而同步化运动”这样的客观真实。更不知道这种五行系统、五藏系统是具有现代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意义的天然系统。所以,他们对于传统中医学无法读懂,更无法吃透,他们不知道科学之上还有更高远、更博大的学问,他们只能做个“唯科学论”者。当然这也并非坏事,这是可以谅解的。因此也欢迎这部分的女士们、先生们,带着您的莫大的怀疑、带着问题也来读《伤寒-温病现代论》,读后您定会顿增进对中医学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与感情。  

   

中医怎么发掘,发掘中医的什么呢?  

这必须有比较,有旁证,才能说明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始人恩格斯,他称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是一部“对神学的绝交书”,是“自然科学用来宣布其独立……的革命行动……从此便开始了自然科学之从神学的解放”(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编《自然辩证简释》18页)。哥白尼的书是1543年发表的。由此可见16世纪中叶那时候,才是科学时代的刚刚开始,至今还不过五百年,发达之最尤不过200年、100年。  

西方的神学是一种宏观思维,属于哲学,但是它对自然世界进行思维得出的结论是:上帝创造了世界和人类。当自然科学发展起来之后,很快就把它彻底否定了,留下的唯有信仰。东方的道学对自然世界进行宏观思维得出的结论是:世界本来就有着一种原理,天、地、人和万物都依据同一的生命原理而生成。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却没能把道学否定,却是各个学科的愈发展,则愈充分地证明道学里的内容有真实性,有真理度。例如,恩格斯搜集整理大量的近代科学成就之后,得出结论“随着第一个细胞出现也就提供了整个有机界形态构成的基础”,这成为了对道学文化的最有的力支持,也是对以道学文化为最根本观点的中医学的支持。  

美国国家科学院集体编著、上海生物化学所译《生物学与人类的未来》,绪论的开头说: “生命在人类知识范围是最富于魅力的现象。对于生命的研究在改善人类的状态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在96页则说“关于生命起源的讨论……令人奇怪的是,只少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它还不是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领域。其显然被忽视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这个问题太难了”。  

美国这书的两组断言,正无意中给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医学对于人类的贡献作了充分的肯定。这等事件在中国并不奇怪,中华民族并不怕难,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从公元前2500年以前,从研究生命的起源开始的,具体贯彻于中医学,则“在改善人类的状态方面”有着实实在在的贡献。  

读者一定要细读本册子第三章的“生命基本机能系统初探”、“试把阴-阳与物质-能量相比较” 、“中医五藏理论的现代医学解”等篇,您将会对恩格斯的、美国科学院的上述著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发掘中医学的什么,怎么发掘,将会独自确立深刻而有创意的命题和见解。如果您仍然对中医学不感兴趣,但是对第三卷的这三篇的兴趣还一定要保持的啊!。  

   

把中医学提高到什么程度呢?  

目的是要实现中医现代化。为此一定要真实树立整体观,一定要努力遵从中医学的原貌原旨,运用现代理论和语言作出表达。谁能怎么知道它的原旨呢?那就要通过多方面的资料考证,其中要以中医的原始资料为主,以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的资料为辅。特别是关于治病求本、治未病、辨证施治、整体观等原有的中医学特色,首先要获得保持和作出准确的现代表达。在中医概念与西医概念,或中医的理与西医的理之间,不能轻易地画等号。现代化中医学要成为,21世纪第三世代人类医学的羽翼。在这方面,《伤寒-温病现代论》的刊行,将能实现率先示范,揭示和阐明体系化理论的架构。  

“治病求本”是中医学的最根本特色,最深刻的文化本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是说:中医学的立论究理治病,必须遵循中华传统文化关于天地体系(阴阳体系)运动规律,天人合一运动规律的认知,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它不是对一个一个的病探求病因)。这个“本”是说:人的健康或疾病,人有何病苦,全由于人的行为、动息、思虑,与天地阴阳变幻之规律息息相关,是否协调,是否有节序;凡问病,必须把人与天地相参,天地时气异常,或人之正气内虚,皆可以致病;论治之理,要以调平阴阳为务(不同于现代医学的“病因根治”)。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第二根本特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道也者,圣人行之......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未病,有狭义的方面,指无病要重视养生,有病要早治,要阻断病证的传变;有广义的方面,指修身(修心性)、齐家、治国、平天下,概与治未病密切相关。所以,当你把治医理、治病人之学提到“道”的高度,提到关及“圣人”天职的高度,那就是政治了,所以帝王(黄帝) 要亲自关怀和过问。这广义的方面,在当代社会尤其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它扩充了现代医学的预控医学的内涵。  

《伤寒-温病现代论》对于这些方面做了比历代更深刻、更体系化的探究,并且与现代医学、生物学或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实现了大有深度的涵接。读者读来,不但增进了对中医学的新知,还十分具启智性、趣味性和求知欲。这些都是促进中医学现代化建设、创造第三世代人类医学的重要因素。  

   

联系当前的中西医结合  

本册子的研讨与写作思路,在为中医现代化发现理论内核,构建理论骨架。这与当前盛行的“中西医结合”学科有显著的区别:本册子表达的是,关于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涵接的源头理论,首先把中医的核心经典、核心概念、重点、难点、疑点,尽可能多地获得准确的现代表达;然而它又能直接贯彻临床实践,发现伤寒论、温病学中的各个病证仍然是现代医学临床常见的实例,不会过时(有学者宣称《伤寒论》中的病,在现代已经过时。那是太无知)。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的中西医结合,它从开始就缺乏关于中医的、西医的基础理论、源头理论的互动研究,它轻于理论思维,重于实验观察和对比,重于以西医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医,因此其研究愈深入,则愈显得中医学支离破碎,反而给老一代中医学界带来愈益深沉的忧患忧伤。  

但是,本册子的思路与见解,和中西医结合并不矛盾,而应该是相连贯的。在新的医学理论体系框架上,将会给中医,也给西医引出一系列创新性的理论研究课题,并且带动新一轮的实验与临床研究的热潮。  

   

向读者致意  

有学者指出:一株大树总是由一颗种子发芽而成长起来的,种子里面还要有个集中储存生命信息的胚。人类的学问或一门科学,同样是由一种体系化的理论内核发生与发展而成,理论内核里面还要有富含生命意义的人的智慧。  

《伤寒-温病现代论》正是在演绎这种哲理的一册文字。现在是一小册,当有大量读者朋友,同心同德再演绎的时候,未来将是10数卷的巨著。它既是医学的,也是超医学的。它还可以强烈地激活读者的智慧,籍以思考社会,思考人文,思考宇宙。所以,作者满怀信心和希望,这小册子会获得最广大读者的青睐。  

李龙川2009.8.15于凤凰花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