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争是科学发展的直接推力
斗争是科学发展的直接推力
一
邓小平同志最反对断章取义地、寻章摘句式地、机械地去理解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并与教条主义的“两个凡是”进行了坚决斗争,指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并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邓小平理论的根本特征。
科学发展观针对中国发展起来的现实,科学运用邓小平理论,不断章取义,不寻章摘句,反对教条主义,解放思想,实是求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分析中国国情,指明了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宇宙观是对立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世界的事物都是由对立双方构成的,对立的双方既同一于一个整体中,又相互进行着斗争。对立双方的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
三
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呢?
关于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同志给出的公式是:团结-批评-团结。
在这里,团结是同一,批评是斗争,再团结是新同一,再批评是新斗争,循环往复,无穷无尽。
四
从国内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人这种活生生的劳动者,被作为了资源。
在以资本私有制为主的生产关系中,劳动者处于被支配的从属地位,收入分配中的两极分化不可避免。
而且,越是科技进步,资本的有机构成越高,劳动者在整个收入分配中占的比例越低,两极分化越严重。
严重的两极分化,必然导致需求不足,出现庞大的生产力与萎缩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进而发生经济危机。
五
劳动者面对日益贫困必然要进行斗争,资本出于天然的贪婪本性,也必然要进行无尽的压榨。它们(作为资源的劳动者,不能算是人类)之间的斗争分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类。
对于劳动者的正义斗争,是支持,还是反对呢?
如果压制劳动者的斗争,则劳动者进一步贫困,经济危机必然进一步加深,未来的斗争会更激烈。
如果支持劳动者的斗争,则会使消费能力增加,被束缚的生产力得到解放,经济危机的压力被缓解,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六
从国际环境看,中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定位,是我们愿意的吗?
一方面,我们在国际分工中的定位,主要决定于我们的生产力水平。在我们生产力水平较低时,我们不得不接受这种不利于我们的国际分工。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甘于永远处于国际分工的未端,我们要向上端挺进。这就是我们的斗争。
我们暂时认可发达国家强加给我们的国际分工,这是暂时的同一,我们又要向上端突进,打破这种于我不利的同一,这是绝对的斗争。
离开了斗争,中国永远也发展不起来。
当然,这种斗争有时缓和,有时激化,有的对抗,有的非对抗。
七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谈到当今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为: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
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
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产业结构不合理,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
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
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
八
其中:
1、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这两个问题,主要决定于如何调整生产关系中资本与劳动力的关系。
没有劳动力们的坚决斗争,资本与劳动力关系要取得根本改善,进而增加需求释放生产力,是很困难的,甚至不可能。
2、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这三个问题,主要决定于我国经济在国际分工中的定位与国家的计划引导。
没有在国际协作中既合作又斗争,没有在发展中通过计划加以引领,这三方面的发展难题都不好解决。
其他的问题,即: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这三个问题,还是统筹兼顾、计划引导与市场调节间的矛盾斗争问题。
九
承认矛盾与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
否定矛盾与斗争,不承认矛盾与斗争,是与马克思主义根本背离的。
斗争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推力,也是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根本推力。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