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中华天道的逻辑学、数学、经济学证明与天道经济学

火烧 2010-05-15 00:00:00 时代观察 1034
文章探讨中华天道逻辑学、数学与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结合辩证法分析经济危机,提出天道经济学作为新经济体系的构建方向。

 

 

            中华天道的逻辑学、数学、经济学证明与天道经济学

( 摘自 刘浩锋著 《极度分裂的改革陷阱——21世纪中国高度发展与极度分裂的危局》“导论”)

http://www.blogchina.com/20100410919844.html

http://blog.artintern.net/liuhaofeng59

     在形式逻辑占统治地位的悠久历史里,早就将逻辑学与数学进行了有机的衔接,甚至不加区分,作为一切科学演进的基础;而传统经济学得以博取人们信任的基础,实在是不可或缺于传统逻辑学与传统数学根深蒂固的有力支撑。然而,建立在形式逻辑基础上的数学推理与经济学大厦,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形式逻辑无法解决的困局与巨大的毁灭性经济危机。这一困局,为中华天道思想切入逻辑学、数学与经济学打开了被形式逻辑尘封已久的大门,迎来了光芒四射的真理世界,从而为天道辨证逻辑学及天道数学、天道经济学奠定了深厚而牢固的基础。

1、天道与逻辑学

天道是至为简单又无穷尽的逻辑形式。天道的实质是阴阳互为运转依靠的辨证抽象关系。阴阳本为一体,对立运转为表现形式。阴阳天道这一简单的关系化生演绎宇宙万物,从而,也就告诉人们阴阳天道即是宇宙逻辑,由于具有宇宙的最一般性,因而又叫元逻辑。也是认识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社会与人类思维规律的逻辑、方法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彻底的遵照辨证法,推理发现在宇宙的最高层面,宇宙不仅存在正宇宙与反宇宙的辨证关系,在传统的物质存在与精神意识层面,两者在宇宙中亦处于辨证关系互为流转依靠的转化之中。当科学家证明宇宙存在反物质的时候,按照辩证法早就应该推理而出,不仅物质存在反物质,宇宙也存在与之构成辨证关系的反宇宙。

因而,马克思恩格斯将辩证法用唯物主义绳索套在了宇宙性的辨证法头上,成为了辨证唯物主义,从而偏离了宇宙大道,束缚了自身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采取形式逻辑思维,判定宇宙的物质性为第一性,意识为从属的第二性,没有发现物质与意识之间在宇宙中处于平等流转的辩证关系,以唯物主义挂帅,又发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并将两者合并确定为一种新的世界观。在此世界观的观照下,1847年创建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共产主义者同盟;由于排斥了生命具有灵魂的永恒性,唯物主义者们目光过多的停留在器物层面,活在灵魂遗失的当下,对当时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导致的严重社会不公进行了尖锐的丛林规则斗争,开创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内部残杀血腥斗争史。

正因为这种历史的局限,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将辩证法上升为宇宙整体法则。正因为马恩认为黑格尔的思想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所建立起的理性逻辑体系是头足倒置的辨证唯心主义,认为费尔巴哈的思想是采取形式逻辑建立的机械唯物主义,在批判唯心主义与机械唯物主义之余,将自己确立在辨证唯物主义一端。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留下关于辩证逻辑的系统研究与学术专著,他们只是在自己的研究和著述中,自称运用了辩证逻辑。因而,他们的系列著述,不可避免的停留在问题的阶段性上得出错误的结论。

比如,马克思主义者称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实际运用辩证逻辑的典范。原因在于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大量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形成各种概念、范畴,并再把概念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进程中,再现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从而,使复杂的经济现象简明、清晰地表现为概念、范畴的理论体系,揭示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必然性。(见《资本论》的逻辑)然而,历史证明,资本主义不仅没有灭亡,相反资本主义出现了远比共产主义活跃的势头。资本主义在运动中调整了劳工关系避免了自由竞争与垄断竞争的深重危机。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的传统不平衡的规则中,隐藏了非资本主义的平衡的因子,这一辨证关系运动的过程,最终这种因子逐渐成长,使得资本主义出现内在的不平衡中的平衡这一螺旋型轨迹发展。从而,劳工由受压榨的地位开始上升为自由工会,并逐渐提高为享有普遍的民主自由权益。社会由不公正的状态过渡到了社会相对公正的状态。罗斯福新政以后的美国就是明证。

从而,《资本论》的价值仅仅是作为一段历史时期的产物。而并非是辨证逻辑的典范。如果真正彻底依照辨证逻辑,《资本论》就不会得出资本主义一定灭亡的荒谬结论。相反,以追求社会公正与无产阶级专政为核心价值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规则中,隐藏了非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不公正因子,这一辩证关系的运动,却导致最后走向了极权专制主义的历史倒退的漩涡之中。执政党由追求公正的状态,过渡到了事实上维护社会极度不公正的堕落状态。如前东欧国家与苏联及毛泽东主政的中国。

此两者都走向了自身的矛盾对立面形式。

鉴于此,我们说现在西方发达民主国家还只是一种历史辨证运动过程中,在形式逻辑思维主导下的被动过程和文明形式。还不是个体觉悟了宇宙天道基础上,社会主动建立的文明形式。所谓文明的转型,就是人类能正确领悟宇宙天道辨证规律,无论个体、家庭,还是社团、政党与国家民族或者区域联盟组织,都要学会在任何事物的处理过程中遵循天道辨证逻辑,注意维护自己与对立面的同一的平等立场与价值,从而谋取共同发展。而不是采取丛林规则,消灭俘虏损害对立面的个体、家庭、社团、政党、国家民族或区域联盟组织。

而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背弃了追求社会公正的初衷,异常尴尬,不得不走向改革的道路。如果说东欧和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选择了一步到位的休克疗法,选择了宪政民主,那么,作为大国的中国则不能步此后尘。虽然在社会政治制度层面上一个执政党与在野党之间保持了辨证的运动关系,表面符合了宇宙天道。然而,由于个体、家庭、社团、政党民族仍然无明,远离觉悟,习惯采取形式逻辑片面思维处理各种事物,从而加重了休克疗法的硬伤,至今在这些国家很大层面上使得民主宪政大打折扣。

中国自邓小平时代开始由极权社会主义迈向改革,这一新历程是以摸着石头过河慢慢探索的,没有一个确定的方向和路径选择。但并不是说,中共没有确定的方向和路径选择,中国与中华民族乃及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也没有了方向和路径选择。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程本身是整个宇宙运转因果关系的必然过程。人类历史自身运动也存在着朴实而深刻的辨证关系。如果翻开历史时间表,中国由公元前21世纪左右的时代,正是禅让制结束与夏朝开始的时期。中国史书记载,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国家治理是分封制。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夏朝之前是中国古圣人治世的典范,采取的不是世袭制,而是高风亮节的以传贤为宗旨的初级民主选举首领的禅让制。而夏朝本身是一种联盟形式。人们的自由福祉相对往后的社会也是空前的。

21世纪的中国,对应着21世纪前的中国,两者之间不是一种僵硬的平衡,而是平衡中的不平衡状态,有一定程度的时间距离,但整体上必然是大致对应的构成历史的辩证运动关系过程。

正是从历史辨证的生命运动过程中发现,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时期。同时,中国与整个人类历史正面临向更高文明的转型,也就是逐渐向更为广阔的全球民主政治过渡。如果说,古代帝王与现代总统两者处于辨证关系。古之分封制与当今地方省治又处于辨证关系。然而,这个过程只是过渡阶段。由远古的原始自由民主生活方式到即将来临的现代的自由民主生活方式,刚好经历了一个历史辨证的大圆形上升转型轨迹。这个问题,值得历史学家去认真研究。

尽管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对辩证逻辑的许多重要原理作了专门的论述,以及后来者列宁又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辩证逻辑的思想。如他在《哲学笔记》中,在阐述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同时,论述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三者相一致的思想。

在这里,辩证法被高度颂扬,阐释为:作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既是研究外部世界运动发展的学说,又是研究认识与思维运动发展的学说。可是,让人遗憾的是,为何就不能发现唯物与唯心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呢?

为何不能彻底反省,对唯物主义片面机械的教条绳索进行开解,还辩证逻辑这一灵活的宇宙自由自身呢?

这个例子也是人们在解决悖论过程中,经常犯的毛病。不是在理论的一开始就异常武断的违背辩证逻辑,而采取形式逻辑或超验思维,确立一个对自身理论进行束缚的框架;就是在一定程度采取辨证逻辑思维后,随即又陷入了形式逻辑思维的局限之中。

马克思主义将唯物信条挂帅就是犯了第一个错误。而弗协调逻辑的出现就是第二种情况不彻底的辨证逻辑必然形成的逻辑形式。

两者都没有发现形式逻辑与辨证逻辑之间本身又构成了辨证逻辑关系。我将此关系都纳入到天道辨证逻辑之中来。

那么,是否天道辨证逻辑是否可以得到逻辑证明呢?

a、天道辨证逻辑

既然天道化生宇宙万物,那么,逻辑学上是否可为证明呢?

中世纪逻辑学家邓斯·司各脱(Duns Scotus1266—1308)规则,从矛盾能够推出一切。在经典逻辑看来,矛盾是不可能的,矛盾必假,包含着矛盾的系统必然是有问题的。经典逻辑还把推理关系看成是一种充分条件关系,又把充分条件关系看成是一种蕴涵关系。即一个充分条件的命题只有当其前件为真并且后件为假时才是假的,否则都是真的。一个推理只有当前提真实并且结论虚假时才是不成立的,否则都是正确的推理。所以,一个充分条件命题当其前提为假时必然是真的,一个推理当其前提虚假时也必然是正确的。既然矛盾必假,所以从互相矛盾的两个命题A和﹃A,可以推出一切命题B。用公式来表示就是:{A, ﹃A}︱=pB,也可表示为:A∧﹃A→B。此规则经卢卡西维茨证明乃邓斯·司各脱发现。(参见杨武金著《辨证法的逻辑基础》2008商务印书馆,P13)

互相矛盾的两个前提可以演绎出任何一个结论来,换句话说就是,阴阳矛盾能够推出一切。

然而,由于经典逻辑排斥矛盾,认为矛盾必假。即认为邓斯规则是没有意义的,即不足道的,这是一种经典形式逻辑思维必然产生的误判。

不仅如此,受形式逻辑片面思维根深蒂固的影响,西方现代持“无矛盾原理”的代表人物波普尔认为,矛盾是不可能被容纳的。因为,“如果承认了两个互相矛盾的陈述,那就一定要承认任何一个陈述;因为从一对矛盾陈述中可以有效地推导出任何一个陈述来。”(波普尔:《猜想与反驳》P453。)

然而,事实上,邓斯规则证明了中华传统文化核心思想关于阴阳即天道,天道化生万物的宇宙一体辨证思维。易经预测,就是建立在阴阳矛盾关系这一最为根本的基础上的推理。因而,邓斯规则实质上就是周易的逻辑证明。

从而,我们依照天道辨证逻辑这一宇宙法则,对于任何一种真正可经得起悠久历史检验的科学理论的产生,关键在于其推理研究方式是否依据阴阳辨证逻辑,是否符合宇宙天道。

而且,对逻辑的定义,我们可以由此延伸认为:以人的思维作为基点,逻辑就是人们遵循宇宙大道,推理、认识、判断宇宙间各种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主动驾驭事物运动,使之符合宇宙法则的思维模式。它既是人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同时又是宇宙事物在人思维中的反映。于是,人们不难理解中国文化的瑰宝《易经》。此经其实就是遵循宇宙天道演绎而成。

如果以宇宙生命作为基点,逻辑就是遵循宇宙大道进行思维的模式,它既是宇宙生命个体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同时又是宇宙事物在宇宙生命个体中的反映。宇宙生命无以数计,每个生命都包涵有整个宇宙的信息,具有不同的逻辑思维能力。它包括宇宙间一切存在的各种层次的生命时空及各种生命现象,无论是地外文明还是地球文明,无论是隐态文明还是显态文明,无论是大生命体的思维还是人类个体甚至是无穷小的小生命体的思维。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判断区分是否科学的研究,就看是否遵循宇宙大道,以阴阳天道逻辑思维,根据研究对象所具有的阴阳矛盾性,寻找趋向动态规则平衡又隐藏混沌因子的运行之路。

b、经典形式逻辑与遭遇悖论的困窘

辞海对逻辑学传统的定义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又称形式逻辑(formal logic)、经典逻辑。由康德首先使用形式逻辑术语。

形式逻辑包括对于词项和命题形式的逻辑性质研究、思维结构研究与必然推出的研究,它提供检验有效的推理和非有效推理的标准。它自称总结了人类思维的经验教训,保持思维确定性为核心,用系列规则、方法帮助人们正确地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认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必要工具,是人类认识发育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思维方法。

然而,事实上,形式逻辑一路走来制造的无穷无尽的麻烦,恰恰表明了它遗忘了辨证逻辑的文化宝贵遗产,没有很好的总结人类思维的经验,更谈不上受到了深刻的教训。

  形式逻辑的研究方法一般认为:推理中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是由作为前提和结论的命题的逻辑形式决定,而命题的逻辑形式(简称命题形式)的逻辑性质则由逻辑常项决定。要弄清逻辑常项的性质,系统地揭示推理规律,就要通过建立逻辑演算,进行元逻辑研究。研究元逻辑的方法是通过形式化的公理方法所确立。

  形式逻辑的规则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理由充足律。这四条规律要求思维必须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一贯性和论证性。

形式逻辑在不考虑思维内容情况下欲通过把握思维的形式来了解思维全貌。

现代经典逻辑中由于排斥矛盾律,违背了宇宙之道,必然不断遭遇悖论问题,使得人们开始重视认同黑格尔辩证逻辑。如罗素悖论。也有人为解决逻辑矛盾问题,而提出了“弗协调逻辑”,又称“次协调逻辑”。

集合论作为被公认的数学基础,集合论悖论的出现,导致了整个数学基础的动摇。1903年,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罗素发现集合论悖论,史称“罗素悖论”。

对此,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哲学教授普里斯特(Priest)教授指出,“我们通常总是假定,我们的推理并不在悖论的处境中进行,而当遇到矛盾之时,总以为这标志着出了什么差错,而不想继续思考下去” 。(张建军:《逻辑悖论研究引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325)

“几乎所有已知的对悖论的解决都未能成功,从而我们断言,还没有发现任何解决 办法。”(赵总宽主编:《逻辑学百年》,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P353)

“通常的见解是矛盾即假,即不可接受,即破坏推理,这种假设必须要推翻。”(杨煕龄:《奇异的循环——逻辑悖论探析》,P219-220)

而中国辨证逻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杨武金则认为,要真正解决悖论问题,用常规的办法是无法达到的,要解决悖论问题,必须要改变思维方式。

人们在对待悖论的理解上存在片面性。悖论是遵守经典形式逻辑推理规则合法地推导出来的,这恰恰说明了它遵守着逻辑的基本规律,而不是违反了逻辑的基本规律。我们没有理由不接受它。(参见杨武金著:《辩证法的逻辑基础》,商务印书馆2008版,P108)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钟义信教授指出“智能科学的研究对象通常是一个复杂系统,经典逻辑难以适应,因此,为了适应智能科学,逻辑学需要变革。”(钟义信:《智能科学与逻辑理论》,2005年3月2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逻辑与科学发展报告会上所作的主题报告。)

C、天道辨证逻辑与经典形式逻辑

西方逻辑学传统中,首要的是开创形式逻辑的亚里士多德传统,最早可追溯到巴门尼德(Parmenides)认为“世界是协调的,关于世界的知识也必须相应地一致,所有矛盾都必须加以排除”(Rescher N .and Brandon R.,The Logic of Inconsistency,Basil Blackwell,1980.p.1),通常成为无矛盾原理,使用固定范畴,在逻辑中禁止矛盾,认为矛盾律是一切原理中最为根本的原理。

亚里士多德说“一切意见中最为确实的是,对立的陈述不能同时为真”( 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P106)这一思想在整个现代经典逻辑中普遍得到了认可,认为逻辑就是协调的,一致的,不矛盾的,而包含矛盾的逻辑是不可能的。亚里士多德传统后来基本上成为整个西方思想的主流,渗透在政治经济伦理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之中。

在现代,坚持无矛盾原理最为突出的代表人物是波普尔(Popper),他说“科学是按照矛盾不能被允许和可以避免这一假设而推进的,因而发现矛盾就会迫使科学家尽一切努力去消除它;不错,一旦承认了矛盾,所有的科学就必然瓦解。(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版,P80)“千万不要认可一种矛盾。”“如果我们准备容忍矛盾,那么批判以及一切人类智力进步都必定同归于尽。”(波普尔:《猜想与反驳》,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P452)他说“如果承认了两个互相矛盾的陈述,那就一定要承认任何一个陈述;因为从一对矛盾陈述中可以有效地的推导出任何一个陈述来。”(同上,P453)

固守从矛盾能够推出一切这个邓斯司各斯规则,是波普尔否定矛盾存在甚至否定辩证法的科学性的根本性论据。也就是说,波普尔理解的科学,乃错误的将经典形式逻辑取代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对理性的定义,从而将科学理性仅仅确立为形式逻辑为支撑的内容,这种错误背离了宇宙天道和西方的辩证法传统,直接将科学推向狭隘偏执乃至异常缓慢发展的困境。

经典形式逻辑它是不容忍矛盾,追求线性的发展,最后又逃不出矛盾,又存在矛盾;

什么是矛盾律呢?从对象语言的角度看,矛盾律是指同一个对象不能同时既是又不是,不能既具有又不具有某个性质。从元语言的角度看,矛盾律是指相互否定的两个命题不能都是真的,其中必有一个是假的。根据矛盾律,如果同时对互相否定的两个命题加以肯定,没有从中否定一个,就会出现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这在经典逻辑看来是不可能的,必须从逻辑系统中排除出去。所以,一个经典逻辑系统必然具有协调性即不矛盾性。协调性即不矛盾性定理是经典逻辑系统的一个基本元定理。

经典形式逻辑虽然出现了悖论危机,但其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人类仅仅掌握形式逻辑,并作为唯一的研究手段,而不知形式逻辑与辨证逻辑两者亦是辨证关系,统一于宇宙天道辨证逻辑。

阴阳辨证处于动态互转的过程当中,即看到阴阳互动的差异有看到根本的统一整体是为辨证逻辑。

而只看到差异的线性运动关系,而无视阴阳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事实,则是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以直线运动的推理方式,隐藏着非直线运动,这种变异会在运功过程中最终不可避免的形成圆型的辨证轨迹,罗素悖论就是明证;

人们已经发现,虽然形式逻辑主要从形式结构上研究思维形式和规律。它是由固定范畴建立起来的体系,是对既成的、凝固的、间断的认识成果进行概括与总结,只是反映客观对象间最普通、最简单的关系。推理的环节每一个都是完全确定与界限分明的,它用逻辑符号来指称对象,建立一套严密的逻辑规则进行精确的逻辑演算。

经典形式逻辑排斥矛盾:线性的运动方式,最后又陷入悖论圆圈之中——恶性循环系统中的对立——顺时间方向循环——斗争社会——排斥对立的统一,最后永远无法统一。此理即达尔文的弱肉强食的丛林规则。

而要由阶级斗争社会转向真正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人们心理意识的改变,从万物生成住灭的运动轨迹中,由对立面上升而看到宇宙万物之间最为根本的统一性,也就是相互依存性,将对立方作为自己的依存方,动心做事要学会从双方利益乃及各方利益角度去考虑问题,改变纯粹利己的思维才会有和谐社会。

传统的辨证逻辑最接近天道辨证逻辑,是天道辨证逻辑的的组成部分。天道辨证逻辑是宇宙的终极与普遍的逻辑。而传统的辨证逻辑受到唯物与唯心的局限与制约。

而天道辨证逻辑以半圆或整圆或数个、无数个整圆等运动的推理方式,在事物的单极层面上却走的是直线的轨迹;但由这种无数单极层面构成的系统里面,同样隐含着非直线的运动这一混沌因子,在一定运动层面还是不断反复呈现出圆型的辨证轨迹。这种变异关系,就是中华文化几千年前就所阐释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层层更进,无穷尽也。整个事物发展运动的过程是呈现螺旋型的轨迹。

最好的例证就是宇宙天体运转了。在太阳系中,各大行星围绕太阳做椭圆型圆周运动。由于地球环绕太阳做周期性椭圆型圆周运动,但同时因为太阳深处银河系而围绕银河系中心亦作同样的运动,因而,地球和太阳所作的看似周期性的椭圆型圆周运动,其实质包含着混沌效应。也即每次运动并不是完全一致的重复性轨迹,而是存在偏差。这种偏差在人类短暂的生命周期看来,是难以发现或者认为可以忽略的。以致牛顿没有注意到在阴暗处隐藏的不确定性,存在于牛顿方程组同一核心处。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加莱(1854-1912)在研究“三体问题”,即“一个天体的轨道受到两个其他天体的引力影响的问题”时发现,牛顿在1687年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已经解决了的二体问题,无法简单的用在解决三体、四体或更多天体问题上。原因在于发现了牛顿方程组不仅含有规则性和预见性,而且也隐含着不规则性和不可预见性。也就是说,牛顿方程组在起始时就包含着混沌。牛顿和开普勒所珍重的宇宙和谐和有序中,包含有混沌。或者说,牛顿力学存在两面性,表露面是和谐面,其隐藏面却是无序面。(参见:法国郑春顺著,《混沌与和谐》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P111)辨证关系无处不存在的体现。

当人们运用形式逻辑经历千辛万苦的进行直线运动推理,最后陷入悖论的圆形轨迹困境不知所措之时,其实,此一阶段的形式逻辑已经完成了使命,获得了杰出的成功而不自知。此时,如果遵循宇宙天道逻辑进行研究,必然能使之得到不断超越与提升。

可是,人类虽然对形式逻辑发生了怀疑,但由于既有传统的辨证逻辑又局限于客观历史环境,无人有力的将之整体性的应用于宗教、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数学、经济学、物理、化学等神学与人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的研究中,人们无法从中获益,最终还是无法脱离整个经典形式逻辑支配几千年的整个人类文化体系的巨大影响。

经典逻辑的狭隘在于只能静止的看到矛盾对立的方面,而彻底否定了矛盾双方之间中间环节的存在。去掉了中间环节,看不到彼此之间的整体性,也就失去了相互否定容忍的可能性,对立的状态不是一种互为依靠互补的关系,而是一种非此即彼,此存彼亡的结局。人类几千年来的历史,与其说文明史,不如说是一部深受此经典逻辑影响,从而在丛林规则中互相残杀践踏的历史。如果说,以往人类由局部的原始武器到铁器到冷兵器时代,还不足以导致对人类整体的自我毁灭的话,那么现代热武器尤其是核武器的普及,如果人们还不及时纠正片面的以经典逻辑为主导的传统思维,回归到古圣人教导的价值立场,正确掌握天道辨证逻辑,推动中国文化的当下复兴,积极参予构建和谐社会,从而带动人类整体文明的转型当中来,那么,等待人类和地球的,必将是彻底的毁灭。

从历史角度来说,纵观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早期人类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氏族部落,在历史运动过程中,逐渐上升为大部落形成小国家,然后不断扩大,形成民族国家,最后形成了欧盟和如今的联合国;这个不断扩大的螺旋型过程的运动轨迹,完全按照天道辨证逻辑玄之又玄的过程运动的。从这个过程,人类不仅可以研究过去,也同时可以推导出未来人类文明秩序的演绎导向,从而减除人类走很多弯路,避免付出巨大的自我残杀乃至共同毁灭的代价。

从物理光学史上,也曾因为受经典形式逻辑的根深蒂固的影响,荷兰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提出光的波动说,可是与之争锋相对的则是牛顿的微粒说,这种互相对立抵啎论争了很长时间。经过几代科学家之后,爱因斯坦提出了波粒二象性。可是,当时大多数人不同意爱因斯坦的正确观点,因为波粒是一对矛盾状态,按照形式逻辑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立的。这就说明,经典形式逻辑为理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已经不能把握微观粒子所呈现出来的物理现象,需要一种全新可以接受矛盾存在的逻辑理论为基础的不同于经典物理学的新理论来解释。

随后,20世纪20年代中期量子力学的崛起就为作了最为明白的注脚。玻恩、海森堡、玻尔分别提出了量子的几率解释、微观粒子测不准原理和互补性原理,从不同层面对波粒二象这种矛盾性共同体的存在做出了诠释。这证明了经典物理学上的矛盾,在量子力学中看来不是矛盾,而是可以接受的存在。其实,这两者间的存在已经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天道所展示的阴阳辨证关系,也即真理,此为宇宙大道。如果我们掌握了天道辨证逻辑思维,那么,人类科技发展又要少走多少弯路呢?

我们的问题在于,当发现矛盾的合理性,构建了弗协调逻辑后,又立即陷入了经典逻辑的思维,将之禁止继续推理,以免陷入无意义。

有无意义?是我们思维局限的判断结果。

因为我们忘记了古圣人所教导世人宇宙乃一个有机的大生命整体。而将事物采取假设的条件下进行孤立研究,企图将个体从宇宙宏大的整体中剥离开来,作为我们判断事物的客观依据。这种做法正是人类将自身陷入了短视又顽固的深渊而不自知。

而这种逻辑系统不同层面出现的这种矛盾状况,恰恰证明了事物运动过程中的螺旋型规律。老子说,一阴一阳为道,道化生万物,这个过程实质就是螺旋型的数学模型。这些无穷的不同层次的逻辑演绎所形成的逻辑系统内部与系统之间的矛盾关联一体就证明了阴阳对立辨证统一的运动过程。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d、天道辨证逻辑与弗协调逻辑

弗协调逻辑不彻底的兼容矛盾:矛盾律不普遍有效;从矛盾不能推出一切——有时逆时针方向循环,最后又顺时间方向循环,处于摇摆状态——欠缺社会实践基础——既是对经典形式逻辑的否定与进步,又同时部分的对经典形式逻辑的保留。

在某一阶段的事物上兼容矛盾,最后又走入经典形式逻辑的怀抱。传统逻辑学将弗协调逻辑paraconsistent logic定为弗协调逻辑是容忍矛盾,却又限制矛盾,自身内部就处于辨证关系之中。

弗协调逻辑是介于经典形式逻辑与辨证逻辑之间的一种折中方式。即它能接受部分矛盾,又不能全部接受。是揉合形式逻辑与辨证逻辑于一体的中间不彻底状态。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中间状态。

就现在经典形式逻辑与弗协调逻辑来说,彼此存在连续发展的关系。形式逻辑推理在肯定矛盾采取排斥矛盾的同时,自己又陷入了悖论的矛盾里面;如数理逻辑中的悖论。

而弗协调逻辑能够容纳矛盾的同时,又陷入了经典形式逻辑判断的误区,即它不同意容纳导致经典形式逻辑所说的扩散性、无意义的矛盾。这两者其实就是人类文明几千年来所陷入的恶性循环怪圈。而所谓人类文明的转型,则必然首先是人类逻辑与思维的转型,使之能符合宇宙大道。

事物的自身演绎过程当中必然走向自己的对立面。如出生到死亡,这本身证明事物存在辨证关系这一辨证逻辑的成立。与肉体构成辩证关系的就必然存在非肉体的灵魂体。肉体可以消亡,则灵魂不灭,只是灵魂的能量可以无穷提升可以无穷缩小。大至可以拥抱宇宙修成佛果,小至不断萎缩乃至跌入地狱承受漫漫无期的苦痛煎熬。

弗协调逻辑处理矛盾的方式不是消解,而是把矛盾当作真理保留在理论中。另外一方面,弗协调逻辑又陷入了经典形式逻辑的推理,为了不使理论变得经典形式逻辑思维判断所得的无意义,系统就必须禁止从矛盾推出一切的定理和规则。这就限制了弗协调逻辑的普世构建。

因为,任何意义在更高的层面也许就是无意义,而无意义,在更高层面就是有意义,这本身就是一个辨证关系。可我们总是将自己的思维在解放一小步之后,随即又给套上了传统的帽子而不自知。这样建立起来的系统是局部的,附加很多条件的,它使得人们永远无法获得更多关于宇宙的真相,从而也限制了科学的发展。

有时经典形式逻辑里面的矛盾,从弗协调逻辑来看,就不是矛盾,弗协调逻辑出的真矛盾,在更高层次的逻辑系统中,也不是矛盾,这个过程是螺旋型状态。也就是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每一个逻辑系统在更高层面都存在自己的对立面。而这可统之于天道辨证逻辑。

就像当初,人们从来就没有真正掌握天道辨证逻辑思维运用于生活当中,最早发现细胞乃至原子的时候,人们都以为这可能是宇宙的最小的粒子,后来逐渐发现了电子质子等,又开始定论这可能是宇宙的最小基本粒子了,再后来又发现了夸克等,接继又发现反粒子等。现在为止,人类已经发现了几百种微观粒子都存在与自身相反的反粒子存在。这个缓慢发现的过程,其实遵循天道辨证逻辑思维推导,完全可以避免那多曲折过程。

e、天道辨证逻辑与传统辨证逻辑

西方逻辑史上,除了上述的形式逻辑传统之外,还存在与之根本对立的逻辑传统: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传统,通常又称为辩证法传统,使用流变范畴,在逻辑中允许有意义的真矛盾。他说“我们踏入又不踏入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又不存在。”(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中国人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P43)“组合是整体又不是整体,是聚集又是分散,是协调又相抵触。一出于万物,万物出于一。”(同上,P41)

此外还有存在二元论的康德哲学中的先验逻辑,认为它是综合能够提供真理的逻辑。康德的先验逻辑由分析论和辩证论两部分构成。分析论是关于知性的学说;辩证论是关于理性的学说。理性按其本性来说是辩证的,它有认识物自体的要求,却又无力加以认识。当理性把世界作为整体进行考察时出现无法解决的“二律背反”,这种“二律背反”双方都不能被驳倒,从而实际上涉及到思维如何把握世界的有限与无限、简单与复杂、自由与必然等辩证矛盾的问题。但康德哲学存在二元论的不可知论的缺陷,没有解决这类问题。

事实上,康德没有看到,虽然理性按其本性来说就是辨证的,知性按其本质来说却是形式逻辑的,但分析论和辨证论两者本身构成了辨证关系。之于不能解决“二律背反”问题,完全是自身又陷入了形式逻辑思维,不能从更高层面来看到宇宙运动存在的辨证关系所致。

辨证逻辑则有黑格尔的辨证逻辑与恩格斯的辨证逻辑。前者被冠以唯心主义辩证法。

黑格尔在客观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基础上,把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加以统一,把辩证法运用于于人的逻辑思维与认识过程, ,解决了康德提出的“二律背反”问题,揭示了思维形式、规律和方法研究的新方面和方向。并第一个明确地提出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阐述了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存在的辩证关系。黑格尔认为,概念、范畴是流动和相互转化的,概念的展开是一个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人的认识发展与这个过程是相一致的。因此,必须结合思维形式中所贯穿的内容、结合人的认识过程,考察思维形式,建立不同于形式逻辑的理性逻辑。

后者则相反是唯物主义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础上,也同样把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加以统一。但不同之处在于,把客观世界的运动及其反映在人的认识中的思维运动看作为自然历史过程,阐明了思维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思维规律与人的认识发展历史的关系,指出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乃是客观外界到处盛行着的辩证运动的反映。强调只有以对概念的辩证本性研究为前提的逻辑,才能正确把握外部世界的运动和变化。具体概念的展开,就是判断的肯定和否定的矛盾运动;判断从肯定到否定,再从否定到肯定,以至最后得出结论的统一运动过程,就是判断展开为推理和论证的运动。(参见罗森塔尔著,马兵等译:《辩证逻辑原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62)

以上这些逻辑都没有认识到宇宙大生命自身整体性亦处于辨证关系的流转运动之中。正如佛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形物质色与无形事物同样处于辨证关系的流转之中。有形宇宙必然有无形宇宙,正宇宙必有反宇宙构成互相依存流转的辩证关系过程。

不是根深蒂固的形式逻辑思维在辩证思维之余制约自己,就是将辨证逻辑局限于狭隘的客观历史环境下的认识,不能彻底运用辩证逻辑上升为从宇宙全局的高度来观照宇宙一切事物,也就必然出现各种各样畸形的逻辑形式。

天道辩证逻辑实质就是将天道确立为整个宇宙的法则。

深度解读辨证关系的构成发现,构成辨证关系不可或缺的否定因素,也即对立因素,一般存在两种否定形式。一是泛否定,此物以外的一切他物都是对于它的否定。同样,此物也对一切他物构成了否定。一是单否定。即否定只对一部分他物甚至某个他物起作用。这两个概念的解读,其实包含了佛家深刻的思想。泛否定思想明确表明,个体与个体之外的整个宇宙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这种辨证关系首先是一体的关系,两者存在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之中。这种辨证关系,在接下的“天道与经济学”一节中,也得到了经济学意义上的完全证明。

这种互动关系,佛家强调无我为人,就是一种修心的法门。因为当你为宇宙的利益贡献自己的时候,这种给宇宙的作用力,必然导致宇宙给你一个反作用力,从而使得灵魂内在的得到提升与不断强大。这就是佛家《心经》的核心密码。

同样,运用天道辨证思维去阅读《金刚经》,就会很容易理解了佛陀教义,佛陀为人类指出了救度人们脱离苦海的真理与宇宙大道。

而单否定,则为人们的交往确立了一种伦理关系。因为,个体与个体或一部分群体之间存在的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儒家为此提出了仁爱之说,仁爱之最高境界乃大爱,也就是基督提倡的博爱之理,实质上都是出于阴阳辨证宇宙天道一理。

天道辩证逻辑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不仅包括形式逻辑的方法,也包含传统的辨证逻辑的方法。它不仅可以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归纳与演绎的统一,分析与综合的统一,以及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还可以推演看不见的世界与看得见的世界的统一,微观与宏观的统一,个体与宇宙全体的统一,个体心灵与宇宙大灵魂的统一,宇宙各个时空中的生命与宇宙大生命的统一,它是多维时空的,宇宙全息的。

天道辨证逻辑彻底兼容矛盾:无限与有限良性系统的对立统一——逆时间方向循环与顺时间方向循环的对立统一——竞争社会与博爱社会的对立统一——心灵与宇宙大灵魂的对立统一——个体与宇宙全体的全息性对立统一——强调对立的统一为根本,对立为形式,即是良性循环系统,事物必然和谐统一。辨证与非辨证仍然是辨证关系。此理即《老子》第四十章所言:反者道之动;

天道辨证逻辑,是包含宇宙各个层面所有逻辑规律的大逻辑,因为其无处不在,又称为真正的元逻辑。

有整个宇宙物质的生灭,必有整个宇宙灵魂的不灭,虽然,宇宙灵魂在无量劫中受因果辨证关系影响,当旧宇宙死亡不断回归流转入反宇宙,反宇宙积蓄足够能量重新诞生新宇宙,在宇宙这种圆满自足的新陈代谢中,宇宙爆炸与塌缩,形式上出现能量的流转,但宇宙法身的本身存在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而宇宙自身处于不断往复的循环流转之中,因而说此两者构成辨证关系。

2、天道与数学

天道即阴阳的矛盾统一。矛盾构成了事物内在的运动推动力。

当代分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存在着能够容纳矛盾的逻辑系统,他说“事实上,即使在目前阶段,我也要预言,总有一天会出现包含矛盾的数学研究,那时,人们将会真正感到自豪,因为他们已经从协调性束缚下解放出来了。(见杨武金著《辨证法的逻辑基础》2008商务印书馆,P11,转自Wittgenstein l.,Philosophical Remarks,Blackwell,1964,p332)

阴阳天道化生宇宙万物。这在数学上是完全可以证明的。如果用“0”代表阴,“1”代表阳,此两者可以构成任何代表宇宙万物的数字。

而局部包含整体这一不为形式逻辑所接受的辨证关系,数学上同样可以证明。

在涉及无限集合时,整体与部分同样多。如自然数集合(1,2,3,4,……)它包含了偶数集合(2,4,……)与奇数集合(1,3,……)。可事实上有多少自然数就有多少偶数,同时也有多少奇数。整体与部分同样多。而这也是宇宙全息论的数学逻辑基础。

然而,这个逻辑结论,对于排斥矛盾辨证关系存在的经典形式逻辑以及在这基础上建立的现代形式逻辑即数理逻辑乃及各种文化大厦来说都是一种釜底抽薪式的灾难。

这一数学上著名的集合论悖论现象,却导致了数学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即第三次数学危机。这一危机不仅震撼了数学体系的真理基础,引发了关于数学逻辑基础可靠性的问题,而且震撼了传统经典逻辑关于思维不矛盾的基本信念。

创建集合论的Cantor曾1899年给Dedekind的一封信中指出,人们要想不陷于矛盾,就不能谈论由一切集合所成的集合。这也就是罗素(Russell)悖论的内容(《数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Mathematics),1903,P.101。)。

此问题至今并未解决,如果不接受天道辩证逻辑,此问题永远不能解决。而仅仅遵循经典形式逻辑规则继续演绎分支的各种逻辑分支,永远是残缺不全自欺欺人的,其内部充满无法自我解脱的困境。如去研究集合论的无矛盾性问题,从而产生的数理逻辑的一个重要分支——公理集合论。

为了研究数学系统的无矛盾性问题,需要以数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命题、证明等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数学系统的逻辑结构和证明的规律,而产生的数理逻辑的另一个分支——证明论。

抑或研究可计算性理论,和计算机的发展应用有密切关系的递归论,还是主要是研究形式系统和数学模型之间的关系的模型论等,都是一种远离宇宙大道应有的和谐秩序,形成一种低级琐碎越来越狭窄的文明形式。因为和谐的根基来自于对立面根本上的一体性。换句话说,什么时候我们构建的逻辑系统能包容所有矛盾的时候,人类的文明已经高度发达,拥有了宇宙性的自由度,而人间就可建设成一块净土。

为何不能解决?因为经典形式逻辑排中律这一违背了对立统一这一宇宙天道绝对真理,宇宙一切都源自于此真理,因而是永远不可能获得真正解决。

而天道这种宇宙性的全而大、微而小、其大亦大其小亦小、无处不在而不增不减、不去不来、不净不垢、局部包涵整体信息、永恒的特性,实质就是宇宙生命最究竟的法则。

此法则沟通与宇宙构成辨证关系的宇宙的大灵魂,也就是佛陀所说的大生命体的清净圆满法身。

而这,正是西方哲学处心积虑要寻找的躲在影像世界、实物世界背后的“本原世界”、“本质世界”、或叫“理念世界”。

3、天道与经济学

天道化生宇宙万物,那么,天道和经济学必然也存在着紧密的关联。但是,天道与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是否可以进行逻辑论证呢?他们两者之间又是通过什么来建立这种联系的?

a、天道的经济学证明

德国柯武刚和史漫飞在《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一书中辑录了伦纳德·E·里德著名的《铅笔传奇》一文。铅笔由木头、漆、印制的标签、铅芯、一点金属、一小块橡皮构成。然而,制造这支铅笔的木头来自北加利福利亚一棵雪松。伐掉这棵雪松需要所有的锯子、卡车、绳索,以及无数其他传动装置。所有参与这一个过程需要装配的设备与人员和所投入的无数技能:采矿、炼钢并加工成锯子、斧子和汽车;种植大麻经过各道工序制成绳索,乃及所需食物的加工……这些无数因果链条交织而成的层层网络才能共同制造出一支铅笔。

该文指出:“还有一个更惊人的事实:没有指挥者,对于使我诞生的不计其数的行动,没有任何人的命令或强制指令,也无从发现这样一个指挥者的任何痕迹。相反,我们看到的是苏格兰经济学家和道德学家亚当·斯密那著名的‘无形之手’在市场中发挥作用。”(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4版,P597。)

其实,如果不受任何羁绊,将事物放入整个宇宙之中,放飞思考的自由,从宇宙层面来思考问题,我们就会发现,铅笔所需木头来自雪松,雪松的成长需要合适的土壤和气候,合适的土壤和气候来自地球的支撑,地球运转成于在太阳系中恰当的位置,太阳系又成于银河系中恰当的位置,银河系又成于在星云团恰当的位置……由此推导最后更大的星云团又成于整个宇宙中恰当的位置。也就是说,一支铅笔得到了整个宇宙的支持。制造这支铅笔的信息在因果链条的延伸中必然关联包含了整个宇宙的全部信息。这一事实证明了宇宙是一个天然的整体,它起源于阴阳辨证关系的演化。证明了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宇宙、无穷小与无穷大之间普遍存在这种相互支持依赖的辨证关系。也即阐释了天道与经济行为之间天然的关系。证明了黑格尔的名言:存在即合理。

人们习惯将斯密的之所以出现“无形之手”解释为市场经济的作用所致。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个群体性交易行为的后果。每种交易都存在因果关联,它们互相在整个社会与宇宙中,导致各种因果辨证链条层层交织的后果。

这就是说,经济学上的任何经济行为,都可以推理出和整个宇宙之间存在各种互为支撑的辨证因果关系。而构成这些复杂辨证因果关系的根由来自于简单的天道。天道化生万物,而任何经济行为都可推理出来自万物的支持。这条规则,就奠定了这是不同于以往任何经济学逻辑基础的天道经济学。它的无可辩驳的成立在于它来自宇宙性的支持,而不是将人类社会、经济行为阉割于宇宙整体的形式逻辑思维工具的传统经济学所能望其硕背的。

但不是说,传统的经济学就毫无是处了。传统的经济学发展到现在出现天道经济学,正是事物辨证运动的过程。传统经济学就如发现罗素悖论之前一样,人们停留在形式逻辑各种线性的推理之中,没有方向感,走了很多弯路,而对于辨证逻辑看来形式逻辑无法长远预测观察的事物它能很直观轻松的推理出来。也就是说,形式逻辑与辨证逻辑两者本身构成了辩证关系,结合两者就事倍功半,辨证逻辑大胆预测事物演进方向,形式逻辑谨慎小心求证,就不会出现面对“罗素悖论”诚惶诚恐极度不安。而恰恰这是证明了事物的真理性,应该从中及时醒悟过来。

如果说,传奇铅笔得以制成来自斯密的市场经济这只“无形之手”,不如说来自宇宙无处不在之手。因为,市场绝不是独立于社会与宇宙的。市场本身只是宇宙天道流转出现的一种生命活动的现象。其本身必然要遵循天道辨证逻辑,当市场存在无形之手的功能时候,市场必然存在需要有形之手进行调节,从而彼此构成辩证关系。

这种逻辑推理从而打破了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对市场的顶礼膜拜神化,同理,也消解了社会主义经济学家们对传统计划经济的推崇,作为“天道经济学”的逻辑基础。

如果说,传统的经济学定义为稀缺资源配置的学问。数理经济学则是将数学形式逻辑套入经济学研究资源最优配置的学问。然而,正如数学形式逻辑出现的悖论一样。在这种经济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市场必然会出现巨大的周期性危机。

西方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爆发所造成的资源的集中性大浪费,其实就是这种经济学陷入片面危机必然导致失败的无可辩驳的佐证。

由于经济学家饱受形式逻辑训练,不能从根由上对经济危机的产生进行反省纠正,所以,经济危机总是会周期性的来临。这对经济学体系构成了颠覆性的质疑。传统经济学普及实践的结果,并不让社会产生趋向足够好的效率和趋向平衡合理的配置,相反,总是如形式逻辑推理一样,最后陷入无法接受的“罗素悖论”而不知所措惨遭损失。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证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的时代,危机总是比历史以往都来得更凶猛和制造更为惨重广泛的惊天损失。

毫无疑问,传统经济学定义为对稀缺资源合理配置的学问应该受到纠正挽转过来。

“天道经济学”面对的主体不仅仅是稀缺资源,也包括非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

遵照天道辨证逻辑,任何稀缺资源都包含有非稀缺资源因子,而非稀缺资源必包含有稀缺资源的因子。他们在一定条件下互为转化。也就是说,非稀缺资源如果得不到经济学平等的对待进行合理的配置,那很可能演变为稀缺资源;

那中国的廉价劳工来说,由于劳工资源长期供大于求,经济学对此是漠不关心的。乃至这些劳工受到企业主长期以来不公待遇,只支付过低的报酬。这种现象的泛滥,导致整个社会的巨大市场潜力无法得到培育。从而导致整个市场的消费不足,最终影响到整个社会的不断萧条与两极分化。

而传统经济学对于此一直是漠不关心的。因为,大量廉价的劳工不是稀缺资源。

天道经济学追求的社会首要目标,则是要如何满足人们不断保持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持平的尊严体面生活的基本的需求。如住房、收入、交通、求学等。

天道经济学之于逐利行为来说,不是以形式逻辑基础上确立的自私的“经济人”的利益最大化传统,而是实现运用辨证理性思维的“经济人”交易双方利益的共赢最大化。

那么,天道经济学定义为对一切经济行为所需资源配置的学问,其逻辑形式采取天道辨证逻辑进行推理。

在天道经济学看来,任何资源都存在稀缺与非稀缺这一辨证关系,对各种资源要懂得长期合理的运用配置。

一只铅笔获得了来自宇宙全部信息的支持,这个道理佛陀在世时早就教导世人,一颗沙粒包含有整个宇宙的信息。又说,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同样,人一瞬间的心念活动作为宇宙个体生命内在的组成一部分也是如此,和整个宇宙大生命心网世界保持密切的关联,两者之间亦是处于互相支持依赖的辩证关系。

当人动心发出某个念头的时候,首先依赖于人的地理位置,而这个地理位置从来不是孤立于宇宙世界,而是如传奇铅笔一样受到宇宙世界的全部信息的支持。如果说,遵循天道辨证逻辑,人们可以发现肉体可以消亡,但必然有不可消亡的事物与之构成辨证统一的关系,那就是人的灵魂体。灵魂体不可消亡,但其能量可以无限提升和无穷萎缩减少。提升的秘诀,依然是遵循宇宙天道,如佛陀教导的,发赤宏的心愿造福利乐十方宇宙一切众生,并躬身践行,必然受到十方宇宙一切众生来自宇宙心网的浩瀚无比的反作用力加持,从而提升灵魂的能量,防止下宇宙的因果循环中跌入更低的生命时空。

因而,从这个层面换个说法就是,生命形式的本质全在于心灵的修炼。生命的来去,全系于心灵的愿望。从而,从宇宙层面也就对笛卡尔的哲言:我思故我在,有了全新的解读。

那么,这种辨证关系究竟又是如何演变的呢?各种辨证关系交织在一起又将构成什么样的场景呢?是否能够在各种领域里面得到实践应证。

在经典的形式逻辑系统,或者说,在线性的数学演算系统里面,人们长时间以来都坚信:相近的初值代入确定的方程,结果也应相近。

然而“蝴蝶效应”的偶然发现彻底结束了这种观点。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

1961年,美国气象学家洛仑兹(E·Lorenz)在皇家麦克比型计算机上进行天气预报的计算。他制作了一个电脑程序,采用计算机求解仿真地球大气的13个方程式,可以模拟气候的变化,并用图像来表示。为考察一个很长序列,他没有令计算机从头运行,而是走捷径从中途开始。他将上次的输出直接打入作为计算的初值,却发现了出乎意料的事。他发现天气变化同上次模式迅速偏离,在短时间内,相似性完全消失,而图像是混沌的。进一步计算表明,输入的细微差异可能很快成为输出的巨大差别。而计算机没有毛病。于是,他认定这一新现象:“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即:“混沌”,又称“蝴蝶效应”。

1963年12月,洛伦兹(Lorenz)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振动产生的作用力,传递引起周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受到从蝴蝶翅膀振动产生的周边空气系统的变化原因影响,又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结果,由此引起的因果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蝴蝶效应揭示的道理其实就是再次证明了在整个流转运动的宇宙中,个体和整体,局部和宇宙,无穷小与无穷大之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辨证关联。

蝴蝶振动小小的翅膀这一作用力,传递入整个地球系统过程中产生的无数的因果链条,从而引起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这个变化过程所显示出来的混沌图像,其实就是无数的因果辨证关系共同交织构成的有机整体图像。

也即是说,混沌效应展现的是因果辨证非线性的关系网络。整个宇宙无穷尽的时空系统中有无穷尽的运动,他们规则隐藏混沌,混沌隐藏规则,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共同构成了看似无序实则遵循因果辨证关系,符合天道的运行。

而所谓线性所表示出来的,量与量之间按比例、成直线的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代表规则和光滑的运动只是人们的假设条件下或者是局部的、过程性的展现,而非事物终极的真相。数学一直被认为是最可靠最精细的科学,他有着看似坚固的形式逻辑线性演算作为基础。可是,数学史上发生的集合论悖论,引发关于数学逻辑基础可靠性的问题已经早就证明,线性运动最终会不可避免的走向非线性场景。

长期以来,光线由于运动速度之快,无人怀疑他始终是呈直线运动的。在地球时空,我们总是看见光线保持直线的运动,因为光线每秒可以达30万公里,它在小小地球上处处展现的是直线运动,然而,光线在宇宙空间并非呈直线运动,而是非直线性弯曲的。而光恰恰是波粒二象性的辨证合一。粒子和波动本身状态是非线性的,但是,他们运动中会出现过程性的直线运动,最后不可避免的陷入非直线的矛盾状态。

就像我们可以制造一块很直线的木块,可以建设一栋很直的建筑,修筑一条很直线的马路,可是,我们很快发现,这只是局部的现象。如果将直线的公路从东方修建到西方,那恰恰是环绕着地球一圈。虽然,我们从局部看起来公路是直线的,事实上在空中就发现他在走非线性运动。

非线性的特点是:横断各专业,渗透各领域,无处不在时时有。只是由于在事物运动过程中,有时候细微的难以觉察出罢了。如:天体运动螺旋型的规则中隐藏着混沌;电、光与声波的振荡也隐藏着混沌,在一定条件下就可以非常明显的转化;地磁场在400万年间,方向突变16次,也是规则中隐藏着混沌。与人类传统的想法相反,健康人的脑电图和心脏跳动规则中隐藏着混沌。混沌的价值凸显,与规则一道共同展现了生命力。实验证明,混沌系统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比非混沌系统快。这种现象被称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在气象预报中,称为‘蝴蝶效应’。

我们仰望星空,发现星空处于混沌的图像。然而,当我们用射电望远镜拉近就发现从来没有任何天体的运转是直线的状态但并非混乱的。当我们观察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们拍下的照片显示是混沌的,然后,每个人事实上并非是混乱的。每个人的行为思考都时候处于宇宙的因果链条中。当我们俯视光线照耀下的浮尘,发现灰尘处于混沌的图像,然而,当我们用足够大的显微镜观察,灰尘运动并非混乱,而是存在各种作用力和发作用力的因果关联。这种关联产生的运动呈非直线,但并非是混乱。

因而,混沌的非线性状态并不代表杂乱毫无秩序,它统一隐藏着规则,并且在运动的变异中会逐渐转化更为显露。杂乱同样是一种过程性局部的表象。就像直线运动所遭遇的场景一样,都不是究竟终极意义上的真相。

正是因为宇宙万事万物间存在这样的终极辨证法则:规则隐藏着混沌,混沌隐藏着规则,这一简单的天道阴阳法则演化成了一切有和无,将整个宇宙大生命有机的构成在一起,成为人类可以遵循宇宙天道去探析宇宙真相的逻辑基础。

b、天道经济学伦理

西方文化中有种根深蒂固的哲学传统,认为人性是自私的。所谓自私,简单的说,就是损人利己。

西方经济学发轫伊始的伦理奠基就是牢牢建立这由来已久的人性自私的观点至上。

此后,西方经济学历经200年左右的演绎慢慢发现,在人性自私伦理基础上,通过对经济交易行为的研究,以形式逻辑系统的推理、构建起来的结果和最初的假设构成了无法解决的悖论。比如著名的“纳什均衡”的发现对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提出挑战。斯密认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但是从“纳什均衡”中引出“看不见的手”原理的一个悖论: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

从而,这就证明了西方整个的经济学大厦存在根基上的巨大缺陷。

这个巨大的缺陷,它导致西方经济学一度上升为整个全球文明的主流话语和显赫地位的时候,历史从来也没有给西方经济学留些脸面。西方经济危机总是重复性的越演越烈的爆发,对西方经济学的神化直接破除。虽然,传统的经济学家们始终也不承认和接受这是来自经济学的失败事实。因为,人们还没有发现更好的经济学理论来可以化解这种由来已久的深重危机。

西方经济学背离了西方的辨证法传统,对理性的定义是以形式逻辑思维主张的自私即损人利己行为的肯定,强调这种伪“理性经济人”的自利性,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不考虑到对方利益,没有看到利益最大化并不是这一形式逻辑判断的结果,而是辩证逻辑思维的结果,维护双方利益格局才是利益的最大化。这一点,西方经济学经历漫长的200年左右的历史才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的博弈学上已经给予了证明。

纳什均衡,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约翰·纳什命名。

在一个博弈过程中,无论对方的策略选择如何,当事人一方都会选择某个确定的策略,则该策略被称作支配性策略。如果两个博弈的当事人的策略组合分别构成各自的支配性策略,那么这个组合就被定义为纳什均衡。

1950年,数学家塔克任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在给一些心理学家作讲演时,讲到两个囚犯的故事。

假设有两个小偷A和B联合犯事、私入民宅被警察抓住。警方将两人分别置于不同的两个房间内进行审讯,对每一个犯罪嫌疑人,警方给出的政策是:如果一个犯罪嫌疑人坦白了罪行,交出了赃物,于是证据确凿,两人都被判有罪。如果另一个犯罪嫌疑人也作了坦白,则两人各被判刑8年;如果另一个犯罪嫌人没有坦白而是抵赖,则以妨碍公务罪(因已有证据表明其有罪)再加刑2年,而坦白者有功被减刑8年,立即释放。如果两人都抵赖,则警方因证据不足不能判两人的偷窃罪,但可以私入民宅的罪名将两人各判入狱1年。

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1年。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首先应该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事双方都会怀疑对方会出卖自己以求自保、其次才是亚当·斯密的理论,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会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进行选择。这两个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盘算过程:假如他坦白,我抵赖,得坐10年监狱,坦白最多才8年;他要是抵赖,我就可以被释放,而他会坐10年牢。综合以上几种情况考虑,不管他坦白与否,对我而言都是坦白了划算。两个人都会动这样的脑筋,最终,两个人都选择了坦白,结果都被判8年刑期。

基于经济学中Rational agent的前提假设,两个囚犯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是坦白招供,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不招供从而均被释放就不会出现。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8年的结局。

纳什均衡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进行了颠覆质疑:按照斯密的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

但是我们可以从“纳什均衡”中引出“看不见的手”原理的一个悖论: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

而改变这一囚徒困境的唯一路径,就是每个人要学会平等对待对方利益的思维,最终才是双赢,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这就是天道经济学伦理的逻辑证明。

而对于形式逻辑片面思维的深刻反省,直接来自罗素悖论。造成几乎动摇整个数学基础,被誉为数学史上第三次大危机的“罗素悖论” (Russell's paradox)的出现,至今人类还没有发现发掘出其隐藏的深刻而伟大的价值与对历史的巨大贡献。

它的出现警示世人:西方长久以来,依赖形式逻辑或现代形式逻辑(数理逻辑)建立的各种分析工具与经济学体系,深受支配的政治学、法学等西方现代文明的整个学术基础与文明大厦,以及得以制定的相关的政治政策与经济决策,抑或微观层面的管理与交易行为等,是直接导致西方越演越烈波及全球的周期性经济与社会治理危机的幕后推手。

中国作为后进国家一味以西学为圭皋,历经改革三十年的积累,现在正处于高度发展与极度分裂构成的必将崩盘的畸形大危局。

如果中国不重视不猛醒过来,以中华天道辩证逻辑构建发展“天道经济学”,及时对策挽救之,那么,改革事业必将葬送于经济与社会治理危机总爆发之时,而民族复兴伟业将一去难复返!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