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西游记》的思想内涵
略说《西游记》的思想内涵
wuming
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中说:“《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他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他至多不过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陈独秀也评论过《西游记》。他说《西游记》是宣传了一种“南北朝以来三教合一的昏乱思想,我们是无所取得了”。新中国成立以后,《西游记》已经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神话故事书,更是受到了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喜爱。而社会赋于它的积极意义,不过是正义战胜邪恶,孙悟空不怕磨难等等。曾问及多名大学中文系学生,教授们如何讲《西游记》,也只不过提到在刻画孙悟空这个人物的性格上赋于了他造反精神,如此而已。
总观《西游记》讲述的唐僧取经历经的八十一难,所有妖魔不外三类:第一类是欲吃唐僧肉的妖魔。此类魔即磨难也。需要有不怕死的勇敢精神方能战胜之。第二类妖魔即盘丝洞、琵琶洞、无底洞等诸妖魔。此类魔即色情也。若被情丝所缠,必入无底之洞,永无出头之日。时至今日,为色情而毁身者仍层出不穷。第三类妖魔即平顶山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精细鬼、伶俐虫者流。金角、银角者何?金元宝、银元宝也,明讲即“财”也。精细鬼、伶俐虫即守财奴也。此魔有二宝物唤作“紫金红葫芦”、“羊脂玉净瓶”,唤你一声,你若应了,就已经被装入宝内,一时三刻即化为浓血,好不怕人也。此有何意?分明言讲,人一钻进金、玉之孔,就不能挣脱,非死不休。试看今日又有多少百万、亿万富翁们或自杀或猝死或被杀!君不见圣人造“钱”字,左边从“金”,右边双“戈”。“戈”者兵器也,上下两“戈”即互争互战也。为何而争战?为“金”也。所以,为得金,必争战。有争战,必死伤。圣人造字,何其高明!点化后人,几人能解?
唐僧师徒五众,历经磨难、不好色、不爱财,终于到达西天,佛祖给了“无字真经”。为何?真经已然亲身经历何须再用文字?佛祖又知红尘世上不悟真义者多,所以再传有字经文。无字有字是一回事,此正是《道德经》言,无与有同出而异名也。一个人如果能不怕磨难、不好色、不贪财,岂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然而要做到这三条谈何容易!有民谣称:酒、色、财、气四赌墙,人人都在里面藏,有朝一日跳出来,便得长生不老方。话语虽简明,但若不经八十一难苦修品德磨炼心性,哪会成功?以上是为总述。下面再摘取些许章节略述一番。
先看美猴王拜师。书中说美猴王在南瞻部洲苦寻师傅八九年,“见世人都是些为名为利之徒”,哪有师傅?南瞻部即难展步,在“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的贪婪人群中是不会寻到师傅的。美猴王真是要寻找教长生不老的师傅吗?且往下看。书中说,及至寻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找到须菩提祖师才真正找着了师傅。此是何意?俗话说,一个人方寸大乱,即指内心大乱。灵台即心灵,心灵不大,方寸之地。所以“灵台方寸山”,分明是指人的内心。再看“斜月三星洞”,一个斜勾加三个点,分明又是一个“心”字,所以,美猴王分明是来修“心”的。师傅是须菩提。“菩提”是梵语,译成汉语即为觉悟、正道。这清楚地表明所谓美猴王找神仙师傅就是以正道为老师来修自己的“内心”,内心即思想品德。这种比喻是何等地高妙,何等地引人入胜!
后来师傅给猴王取了名字叫做“孙悟空”,更是有了意思。师傅说:“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兽傍,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系也。正合婴儿之本论”。师傅给猴王一个人的姓(性),就先要去掉兽性。婴儿是最纯洁的人,人只有去净兽性,才能象婴儿一样纯真纯洁。哪些是兽性呢?现代学名叫“丛林法则”,弱肉强食、贪婪争抢、乱伦滥淫、凶恶残暴皆兽性也。去掉兽性为本性,内心通明是悟空,此乃“悟空”之本意。要得内心通明,尚需踏实改造,所以又名“行者”。内心已悟彻,行事定为“公”,再号“孙外公”。婴儿本论,为老子所创,意为崇高道德。作者匠心妙用,语重心长。
人若心不足,意未宁,定惹是生非,必须矫正。因此,书中表悟空被玉帝封为“弼马温”。“弼”者,矫过也。马者,意马也。心猿意马则为性燥,性燥则需柔静来治,“温”即柔静。人若心猿意马,性燥心不定,不矫怎能柔静?定心栓意,此乃修品德第一大要事。
《西游记》用孙悟空代表人的心神是再明显不过的。改造心神的首要一条是去兽性,不去兽性非为人。次一条即要去人的燥性。人有燥性则心不定,意不宁,惹是生非不太平。燥性大发,必闹天宫。天宫者,人之大脑也。心猿意马,名令智昏,胆大包天,胡作非为,非五行合力,不能制服。五行者,仁义礼智信也,合而为德,随之演出了大闹天宫,心神乱,五行山下定心猿的一段妙曲。作者此论,并不隐晦,细细体会,确为如是。
《西游记》之精义在前七回中表现最为集中,主要解决人心燥乱的毛病,贪酒偷丹、炉中烧炼、六魔捧骗,皆助燥之柴,乱心之根。六魔者,六欲也,“连自家美猴王七个”,即人之七情六欲也。七情六欲一燥乱,必然心神无主,狂性大发。火起必用水克,灌洲灌江口者,大水也。所以,只有灌洲灌江口之二郎真君及六兄弟七人才能克制火燥七心。若用纯阳之天神降亢阳之燥火,必如火上浇油,与愿相背。
为何又出太上老君用金钢套来套孙悟空呢?太上老君者,人之主心骨也。套为中空,中空即虚心,虚心则能容物,虚心则静,此仍然在讲人心要安定所不可缺少的一面。套打中了悟空,意即心已虚能容物。此应《道德经》第十一章“中空可用”之论。
猪八戒好吃、好色、懒惰、私攒银子,除了逞能的时候,一般都是见危险就躲。所以,猪八戒代表了人的七情六欲。这些也正是人修优良品德的大敌,也正是修养品德需要克服的一面。
在讲述取经途中所遇磨难的众多回目中,有些只从题目上就可看出《西游记》是讲人的品行修养的。
例如:第十三回,“陷虎穴金星解厄 双叉岭伯钦留僧”就是讲“这长老心忙,太起早了”而生出的磨难。心忙,即心不专一,心不专一即生二意,定将入歧途而走岔道。故使之入“双叉岭”。书中原文,“此是双叉岭,乃虎狼巢穴处”。分明言讲,心生二叉即入险地也。书中又有细述佐证此意,不多赘言。
第十四回:“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则明明白白地说明内心归了正,走上了正路,那喜、怒、思、爱、欲、忧六贼,则无立身之处了。
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则借尸魔(即心魔)从年轻美貌瞬间变鸡皮鹤发,演示了人生苦短,务要坚守正道的明理。
第五十回“情乱性从因爱欲 神昏心动遇魔头”、第五十四回“色邪淫戏唐三藏 性正修持不坏身”则再明白不过地讲述了修品德中最难过的“色”字一道大关。情一乱,性一从,神一昏,心一动,自心一生魔,不受挫折那才叫怪。
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又一次明示一心不坚生出二心则会破坏修养品德之大事。
第六十二回“涤垢洗心惟扫塔 缚魔归正乃修身”更谓直言不讳地讲明修心性的正途。塔,即思想心性。第八十五回中作者有四句颂子:“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彻底言明心即灵山塔,心即佛也。扫塔即修心,修心即可成佛。所以,人要向内求,修自心,不要向外求,去庙里拜佛。这才是佛在心中的真义,绝非一些酒肉和尚或庸俗之人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为遮掩劣性而说的幌子。作者在第十四回开篇诗中就说道:“佛即心兮心即佛”。修心即修佛之意,恐怕再明白不过了。另在第十一回中,借萧瑀之口又说出:“佛,圣人也”。明言佛即品德高尚的人。作者在此向世人说破天机,实乃一件天大的功德。世人若再不修内心,还向外求,还去庙中求佛从中保佑,岂不让作者大失所望。
再如第七十二回“盘丝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更是明示了“贪恋七情可迷本,得意忘形失八戒”这种修养品德中的大忌讳。如此等等,不一一列举。
至于作者匠心巧用,以物喻理则为贯穿全书的主线。除前面已讲述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以及“双叉岭”以外,几乎每一难中都有运用。再试举几个较为明显的例子。
第四十回“婴儿戏化禅心乱 猿马刀归木母空”讲的是号山枯松涧火云洞红孩儿的故事。号山,号,表功之意。急于表功,急功近利,心性难耐。松木本来易燃,枯松更是如此;火云洞火气烘蒸,红孩儿七窍生烟,这分明是一团急功近利的烈火,喻人为贪利而生的极燥之性。心火大盛必烧昏头脑、损伤心灵。你看那描写:“这大圣一身烟火,暴燥难禁,径投入涧水内救火,怎知被冷水一逼,弄得火气攻心,三魂出舍”。好一个一身烟火,好一个暴燥难禁!好一个火气攻心!三箭启发,心性难挡,五内俱焚,灵魂出窍。这急功近利的燥性多么地害人。修性之妙,切忌发燥,燥性爆发,脑袋搬家。古今中外,此等例子,不胜枚举。众看官,对此等祸害不可不悟,不可不戒,不可不弃。
第五十五回“色邪淫戏唐三藏 性正修持不坏身”一回中,妖精住的山名“毒敌山”洞称“琵琶洞”,既毒又象琵琶者,蝎子也,此妖果为“蝎子精”。这便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色情犹如蛇蝎,其毒无比,修心性之人万万不可误入琵琶洞,只图琵琶之好,忘却了性命重要。
第六十三回“二僧荡怪闹龙宫 群圣除邪获宝贝”书中对一群大小妖怪的描写又有独到之处。且看:“那怪一个是暴腮乌甲,尖嘴利牙;一个是滑皮大肚,巨口长须。虽然是有足能行,大抵是变成的人像”。看罢此等描绘,这两种人像好生面熟耶。一个肥头胖腮,嘴噘牙呲的酒囊形象,一个腆肚凸臀,口大牙板的饭袋形象,活灵活现地出现在眼前;另一怪“远看时一头一面,近睹处四面皆人。前有眼,后有眼,八方通见;左也口,右也口,九口言论”。此分明一个机诈、伶俐、能言善辩、胡搅蛮缠,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得理不让人的市井无赖。书中又言:“遗这种类在世,必为后人之害”。人若心性如此,果为世代之害也。
第六十七回“拯救驼罗禅性稳 脱离污秽道心清”。题目已言明,本回讲的是要脱离污秽,得以内心清净之事。污秽何来?来自七绝山,稀柿同也。稀柿即“稀世”,世之少见者也;七绝:一、益寿(可换钱养命);二、多阴(多荫,可传儿孙);三、无鸟巢;四、无虫;鸟不敢落,虫不能生,大毒也。五、霜叶可玩(玩物也);六、嘉实(实惠也);七、枝叶肥大(根基深厚也)。盖言,稀世之物,虽有养命、荫子之实惠,但玩物丧志为大毒之物,又因其被人爱恋由来已久,根基深厚(径过八百里),非下大功力不可清除。此处明指《道德经》不贵难得之货之正义。修养高品行,万不可被这大毒的难得稀世之货而阻挡。六十九回的开头语“洗污秽之胡同,上逍遥之道路”正言此意。
第六十九回“心主夜间修药物 君王筵上论妖邪”中的“朱紫国”即指竹子,竹子虽高但内里不通,于是便有了国中之王面黄肌瘦便溺有阻的病。此病为“双鸟失群”之症,皆因心爱之人被掠而起。被谁掠走?獬豸洞赛太岁也。“獬豸”即“懈志”因贪爱而懈志为人心一大毛病也。所以书中明言“德行全修休懈,工夫苦用熬煎”。懈志犹如太岁。
第七十四回“长庚传报魔头狠 行者施为变化能”又讲何种毛病?书中言称,山名“狮驼岭”,洞名“狮驼洞”,大魔狮子精,此精一口曾吞十万天兵;二魔云程万里鹏、小妖小钻风。多么分明地指出了“狮子大张口,走遍天下乱钻营的坏毛病”。
第九十回“师狮授受同归一 盗道缠禅静九灵”讲了“竹节山九曲盘桓洞”中的七个狮子精以及刁钻古怪、古怪刁钻、青脸儿怪等。此意也不难解:竹节似鞭,刚愎自用;九曲盘桓正应刁钻古怪。
书中还有交代:“那厢因你欲为人师 所以惹出这一窝狮子来”。自己未修好就欲为人师。欲者,私也。私者,狮也,七狮即七私。这些私皆由内心而生。青脸兽,即“青”加“犭”,此字曰“猜”,猜疑也。猜疑之心必刁钻古怪也。此为修心之大忌!此喻环环相扣,精妙之至矣!
接着第九十一回“金平府元夜观灯 玄英洞唐僧供状”中讲了青龙山玄英洞中的三个犀牛精。青、玄即清闲,为了享清闲,出来三妖精:一曰辟寒大王(怕冷避寒)、二曰辟暑大王(怕热避暑)、三曰辟尘大王(怕脏避尘)。怕冷怕热怕脏图清闲非人之坏毛病又为何物?
够了,够了无须再言。所以,称《西游记》是一部品德修养的教科书名副其实也。哪里是什么浮浅的滑稽小说,等等等等。
末尾声明一件大事:《西游记》非但不是迷信书,而且书中含有破除迷信的大关目。何出此言?请君且看:(1)、“佛,圣人也”(第十一回萧瑀言)。直言“佛”即圣人,虽有大智慧大能力,但毕竟是“人”!二十一世纪的诸人是否都明澈此理?现如今是否还有不如四百年前的古人的见识的?是否还有认为佛是佛不是人的?为何讲佛法力无边?法力者,自然之法则也;自然,广大无边,尊从自然之法则,即为法力无边也。要能完全尊从自然之法则必须要端正自己的认识,端正认识就要修正思想。思想即心灵乃是自家之物,所以要向内修万勿外求。前面已提到的第八十五回中的四句颂子是何等的震耳欲聋:“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能说出这等话语者,非大智大慧之人不可。此等见识何等地高超!作者若知当今仍有众多之人烧香求佛保佑自己谋利得益,定会叹息不已。
(2)、第四十五回中描写:“行者道:‘这圣像都推在地下,倘有起早的道士来撞钟扫地,或绊一个跟头,却不走漏消息?你把他藏过一边来。’八戒道:“此处路生,摸门不着,却那里藏他?”行者道:“我才进来时,那右手下有一重小门儿,那里面秽气畜人,想必是五谷轮会之所。你把他送在那里去罢。”
这呆子有些夯力量,跳下来,把三个圣像,拿肩膊上,扛将出来;到那厢,用脚登开门看时,原来是个大东厕。笑道:“这个弼马温着然会弄嘴弄舌!把个毛坑也与他起个道号,叫做什么“五谷轮回之所”!”那呆子扛在肩上且不丢了去,口里啯啯哝哝的祷道:
“三清、三清,我说你听:远方到此,惯灭妖精。欲享供养,无处安宁。借你坐位,略略少停。你等坐久,也且暂下毛坑。你平日家受用无穷,做个情景道士;今日里不免享些秽物,也做个受臭气的天尊!”祝罢,烹的望里一捽,溅了半襟臭水,走上殿来。
三清乃道教至尊,作者敢将三清像掷入茅厕岂非大逆不道?非也,正因作者明了“像”即“像”,像非人,三清在人间,是人间人;不是在天上,非天上神。这等见解,这胆识何等地高超,当今之人,你服也不服!
更有甚者,且看第三十六回中的描述:“好行者,按一按顶上金箍,束一束腰间裙子,执着铁棒,径到大雄宝殿上,指着那三尊佛像道:‘你本是泥塑金装假像,内里岂无感应?我老孙保领大唐圣僧西天拜佛求取真经,今晚特来此处投宿,趁早与我报名!假若不留我等,就一顿棍打碎金身,教你还现本相泥土”!好大的口气,好狂的语言!吴承恩啊,吴承恩,四百年前你竟敢如此地“口无遮拦”,你竟敢如此地对佛像“不敬”!三清像被你抛入茅厕,三尊佛像你又要打破金身,你真真“胆大妄为”!四百年后的现如今,谁人敢如此言语,谁人敢如此作为?!
吴老前辈敢如此说,如此写,正因为他明彻佛理、明彻道义。不似如今一些虚情假意为私求佛修道之徒。历史上就曾有人对梁武帝说,你用来盖庙的钱都是百姓卖儿卖女的钱,所以,你的庙盖得越高越大,你离佛的真义越来越远。
以上略述是否能说明《西游记》并非一本滑稽小说、一本有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小说?是否能说明《西游记》不是一本宣传“南北朝以来三教合一的昏乱思想”的小说?是否能说明《西游记》是一部有严肃的大主题的高超的哲理小说?还请看官们评论。
至今看西游、读西游,如果看不见此道,读不明此理,真乃一大憾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