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系列之(1-4)妓女没有祖国
读了乌有之乡文章《国家不爱我,我为什么要爱国?》,想起以前也写过此类话题文章,一并发来,共同讨论。
------题记
祖国系列之一
妓女没有祖国
一
前些日子回家,和母亲闲聊,她忽然说:“你知道小红吗?现在不干那个了,有钱开了个服装店,和丈夫关系也和好了。”
“那个”指的是妓女。小红住的离我们不远,她和丈夫都是工人,有个五、六岁儿子。企业改革,夫妻双双把家还。失去经济来源的她虽然和公婆住在一起能得到接济,毕竟不是根本办法。不久她到酒店当了女招待。邻居传闻她卖淫接客开始我不相信,以为是她长的漂亮人嫉妒的缘故。直到一天下午她婆婆到我家诉苦,原来小红把嫖客领进了家门。说起此事老人眼角噙泪,满脸的悲愤和无奈。她儿子也知此事,夫妻关系逐渐恶化却也毫无办法。事情就是这么残酷,要么接受现实,要么失去这个媳妇。可是即使失去,换来的也只是妻离子散和经济生活的雪上加霜。
二
在一夫一妻制下,作为情欲副产品的通奸一直不曾间断,而为经济所迫的卖淫在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消失。
我不知道卖淫什么时候死灰复燃的。大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看过一篇报纸,实行厂长负责制后北京一家企业,有个女工长的漂亮,被厂长看中要求当情妇;女工拒绝,于是优化组合中被解雇。她后来的命运不得而知,不过近来网上一篇文章可作为续篇或注解。也是一个薄命的红颜,也是一个好色的厂长,也是一样下岗的命运。为了活命,她当了按摩女。声色场所中遇到了曾经拒绝的厂长。厂长点名按摩非她不可,屈辱的泪水终于满足嫖客的情欲,临走时厂长丢下一个字:“贱。”
三
是贱吗?
当初,她是为保卫自已的尊严自已的人格而坚持;
今日,她败了,被金钱所打败,被贫困所打败,被生活打败。屈辱,只是由于她没有得到帮助。
女子是弱者,在私有制和继承权面前。没有组织没有引导没有帮助,没有同工同酬的劳动权利,任何个人的觉醒和反抗都只能是苦海中的挣扎。
这里指的是普遍的最初。
四
有人企图从牲格弱点上找妓女存在的原因。
古今中外千百年,极少富翁与权贵的女儿从事此勾当。
也有人归咎为封建主义残余和资本主义影响。
却忘了这两者都存在的状况下妓女曾消失了一段时间。
风铃不会自已响的,但只有一种原因才是直接。
五
妓女产业应该合化法,有好事者说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满足社会特殊需要。
这是男人的理论。一个衣食无忧的男人,一个母亲、妻子、姐妹、女儿都步入了小康的男人。
如此,他才可以于卖身处去买春。
还有人对妓女的存在,半是睁眼半是闭眼,半是谴责半是欢喜,半是遮遮掩掩、半是羞羞答答。
六
外国人也买春。
买到中国来了。
前不久,珠海发生一起大规模嫖娼案。沸沸扬扬后官家出面,国内责任人受到追究,国外组织者上了红色通辑令。
因为可恶的小日本,卖淫竟和爱国联系了起来。
七
实际上这并不是破天荒。往前追,晚唐的杜牧也在其中。一首《泊秦淮》家喻户晓。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祖国是谁家,凭什么要商女去爱它?不管在唐朝在隋朝、或是作南朝陈后主的子女。商女都必须唱后庭花方能活命。国家只是小杜先生一样既得利益者的国家。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他们是不会关心国家兴亡的,商女更不会担忧她没有的东西。也许是糊涂,也许是软弱,也许是文学手段需要,一首讽刺劝喻当权者的作品,却首先把鞭子抽向被压迫与被侮辱的身上。
谁也没有权力,要商女都是赛金花。
八
无法确定今日卖淫女具体数字,知道了又起什么用?数字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它产生了,并且每天都有新的产生。
一个老鼠坏一锅汤。一个妓女的存在,毒化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灵魂。
依法取缔,坚决打击,我们的眼窝耳孔早被口号和政令堆满。扬汤止沸的同时还必须釜底抽薪。
如小红,她是自已把薪抽掉的。
九
小红“从良”了,不知她和家人心灵上的创伤何时痊愈。
对她,对更多这样的人,我不知该怎么样的心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抑或更为复杂的感慨?想到她们失去一切被迫利用仅有的身体资源以求活命,想到她们在男人的身下辗转反侧以及舆论道德的严厉和法律的无情,我惟有轻声叹息:
她们,没有祖国。
2004、2、29
祖国系列之二
保卫祖国不如保卫自己的钢精锅
“妓女没有祖国”是从马克思恩格斯话中套过来的,在《共产党宣言》中,针对有人责备共产党人说要消灭祖国,他们指出:“工人没有祖国。不能剥夺他们所没有的东西。”这里指资本主义国家而言。
今天这句话或许不合适,但还有些人一无所有,尤其下岗工人。他们的命运还不如失业者。企业破产,工人们可以领笔失业金,就业时在税收等方面享受政策优惠。而下岗工人有个名义上存在的单位,没有工作,也没有那本失业证,艰难的生存要靠他们独力拼搏。
最好的办法是自已创业过一把老板瘾。可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而竞争规则又不十分健全的商战中,缺乏资金缺乏技术缺乏经验,缺乏良好的社会关系,磕磕碰碰侥幸成功的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要为生活的小康挣扎。
或者到私营企业打工,从过去的主人变为仆人,勤勤恳恳,战战惊惊,政府劳工保护政策、工人各项权益,他们不会过问,怕一时争取换来饭碗丢失。即使如此,他们也不敢乐观明天。因为个人的命运是系在风雨飘摇的另一艘个人船只上。更不敢谈剩余价值和剥削,他本来是就是一个被廉价买走的劳动力商品。
经济的状况必然反映精神上。我认识一个夫妻双下岗的家庭。为了生存,他们借钱开过店,也给别人打过工,数年内几次失败已使其濒临崩溃,可家中患病儿子又驱使他们继续挣扎。一次我听到母亲在教育儿子时说:保卫祖国不如保卫自已的钢精锅。
这位母亲的话虽然偏激,但是我却无力责备她。大道理好听又好讲,却填不饱肚子活不了命。世界上吃饭问题最大,如果该关心他们饭锅的人不去关心,再不自已奋起保卫,一家三口人只有喝东西南北风去。
不知她儿子将来能否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后会否到国外深造,在国外学一身本领后还否回来报效他的祖国。想这些是无用的,眼前的现实已使人担忧。当听到另一位母亲为她优秀的女儿将获得外国国籍而欢欣鼓舞时,我的心里一阵阵酸楚。
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虽然传统用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来宣扬一种忠贞,但现代观念早已抛弃了这种只规定一方不限制另一方的单方面愚忠。和母亲不同,国家只是一种契约,权利和义务相等,热爱与被爱交互。信任度是晴雨表,它演绎着社会成员切身利益的冷暖变化。
改革伊始在工业,最初本意是打破大锅饭激发企业活力,当平均主义被打破后,新的弊端覆盖了旧的弊端。人财物权掌握在少数代表手里,普通劳动者地位日趋低下,按劳分配离社会主义更远。伴随着改制优化,国营和集体企业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大面积崩溃,工人纷纷待岗下岗失业。经济上的困顾加上思想政治工作失衡,于是间群众中热情减少牢骚增多,凝聚力下降离心力上升,诸如“保卫祖国不如保卫自已的钢精锅”的情绪开始蔓延。
这是一种传染源。或许下岗工人并不占城市人口的大多数,但他们会把情绪传播,传播给家人、亲戚、朋友,传播给周围的工人、商人、职员,医生。而当这些人回顾自已对照现实,也会不由自主发出感叹、产生共鸣。曾经有一位精明的商人说:得罪一位朋友等于失去三十六位朋友,因为朋友会告诉朋友。
还不仅仅是传染,大批下岗失业工人的存在对在岗工人也是一个潜在威协。威胁到他们的劳动环境,威胁到他们的福利待遇,近期来,公务员工资数年几长,很多工人不仅十多年没长一分钱,连过去工资也难保全。我的一个邻居年近半百,数十年工龄,每月只得工资百分之五十,不足400元。还好他有一种Q哥似安慰:我没下岗。
劳动权是生存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如果空气可以顶饥,如果树叶可以御暖,那么这种失去权利的阵痛也许能够忍受;如果官员子女家属和工人同样下岗,如果干部和群众一起勒紧腰带,那么这种大好形势下的局部困难也许可以谅解。一边是花天酒地笙歌起,一边是忍饥挨饿奔碌忙,任何辩护的理由都会被事实的岩石撞得粉碎。中国是巨大的,一个很小的比例是一个天文数字般的绝对量;个人是渺小的,而劳动权利的得与失好与坏,却几乎是他生活的全部!
我们的工人是善良的,他们特别能忍受。企业兴旺,有他们默默奉献的汗水在里面;企业衰败,他们全部承担了本不该由他们承担的恶果。公仆独断专横,主人吞声忍气,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休再用可以谋职民营来安慰他们,当家作主和寄人篱下的滋味是不同的;休再唱双向自由选择的催眠曲,被蜇过的人才知疼,只有亲身经历了,才知劳动力买方市场上任人宰割的感觉。
唯有无语!
初夏来临,五一节快到了。这是一个劳动工人的节日。我国近年来五一节假期延长了,欢乐好像也增加了,官方企图拉动消费,疲惫的人儿渴望休息旅行。可对下岗失业工人呢,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我倒祝愿他们,祝愿他们在这休息的日子能够劳动。他们休息的太久了,应该有一份属于自已的工作!
(2004、3、24)
祖国系列之三
贫困可以成为什么理由
几个月前看《大河报》19岁贫困男生3万元抢夺案后续报道(1)一直念念不忘,事件的悲剧性在贫富差别日趋扩大的今天已不足打动人心,但文中一句话却像落入溪流中的秋叶,在水里打着旋飘不走也沉不下。
“贫困不是抢夺的理由”。
这是一位手机用户意见,也是作者观点,文章以醒目标题标出,意在告诉人们:法制社会里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应遵纪守法,包括贫困。
是的,抢夺无理由。无政府主义不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一种不幸不能成为另一种不幸的理由,贫困也是如此;即使饥寒交迫于生死线上挣扎,即使走投无路任何生存努力都失败,也不应该将复仇与暴力之手伸向别的无辜。贫困不是抢夺的理由,除了一种例外。
久久地盯着贫困二字,眼前仿佛幻出一幅幅画面:漫天梭标、数不清拳头、打倒土豪劣绅的口号、奴隶们起来起来的歌声。时光回到了100年前,回到上个世纪初民不聊生的年代,《共产党宣言》描述的环境里。贫困引发了抢夺抢夺者的革命。
一切成为了历史。当初的抢夺者今天成为国家统治者,以追求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的社会主义宣告来临,秩序成为社会惟一,抢夺失去了存在的法律根据。可是贫因依然存在,抢夺依然存在,如同这篇报道所述,两者之间产生一种联系。这种联系是间接?是直接?是必然?是偶然?贫困不是抢夺理由,那么它又是什么理由?
无数答案脑海中滚来滚去,于是信步走出门外,揉揉发胀的太阳穴,吹夏夜凉风,望满天星斗,以企在大自然永恒中忘却人世间烦恼。但我没有如愿,挂在夜空中的的星星不知何时变成闪闪发亮的眼晴。
恍如马加爵,狰狞的面孔恶狠狠的锤正砸向室友的头上,贫困扭曲了他的性格。恍如李席,本案的主人公,高墙铁网内忏悔着因贫苦而抢夺3万元。恍如不知名的卖身女,别样的微笑掩饰不住贫穷的屈辱。阴风从心头穿过,眼前星群消失,乌云涌起。乌云中许多汉子跑来,挥舞着太阳旗欢叫着跑来,他们是中国豫北的农民,因被蒋介石军队和官府横征暴敛残酷压迫逼得走投无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关口,竟群起欢迎侵略者!
狼狈逃回屋里,极力摆脱可怕的影像,眼光在电脑旁一本书上落定,我知道刚才看到的最后一幕是这本书引起的。书名叫《中国震撼世界》,是由一九三七年日本大规模侵华时已在中国呆了五年、解放战争时期又深入解放区作广泛调查和了解的美国进步记者杰克.贝尔登写的,北京出版社一九八0年出版。由于特殊年代的特殊情况以及作者的特殊经历,我无法怀疑作品的真实性。贝尔登报道了日本侵华战争初期的情况,也首先把上述消息告诉全世界。这些情况是个叫欧文.拉铁摩尔的外国人一九七0年一月于利兹大学为本书作的序中讲出的。他还序中作了佐证:“一九三三年在热河省发生的类似情况。当时,日本人十天内就占领了十万平方英里的中国国土。有一回,我同一群农民聊了起来,当时日本人已经推进到离当地只有几英里远的地方,这些农民正在等着日本人来。我问他们怎么办。他们满不在乎地说;‘日本人怎么样,我们不知道。我们的省长怎么样,我们很清楚,我们恨不得吃他的肝,喝他的血!’”
感叹之余有一丝悲哀,我不知该如何评价这群可怜者的愚蠢行为。他们是被贫穷所迫,是为压迫所迫,虽然贫困不能成为欢迎日本人的理由,但正是贫困驱使他们倒向日本人那一边。
我不会为其愚昧与可耻辩护,正如不会为马加爵的疯狂和凶狠辩护一样。同样出身贫寒,许多有志青年于逆境中奋起,在报效祖国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同样饥寒交迫,许多仁人志士外敌入侵前拿起了武器,在解救民族的同时也解救了自己。只是这里讲的是一种客观事实的存在而非道德评判。可以要求可以提倡所有贫困的人都热爱祖国遵守法律勤守致富即使仍处社会最底层也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但这不是该不该而是会不会的问题,因贫困引发的犯罪和其它社会问题已经把各种美好愿望击得粉碎。
猛然,我被一种突如其来的想法震惊了。贫困,使贫困者失去了祖国!
贫困没有祖国,并不仅指贫困者没有祖国观念,而是指他们没有从祖国得到应该得到的权利;这也是马克思解释工人没有祖国时说“不能剥夺他们所没有的东西”的含义。他们失去了祖国的保护,至少在某个特定时刻,天上的太阳没有温暖他们。
时间会变,空间会变,人不吃饭就会死的道理没有也不会变。古人云仓廪足而知礼节,虽然从仓廪足到知礼节有一段路要走,但仓廪不足如果正常渠道不能解决,就必然有力量以非法手段夺得。贫困是革命之源,也是恶之源,当它形不成前者的正义力量,就不可阻挡地向后者滑落,成为文明的敌人,成为和谐与秩序的反动,成为社会离心离德的因素。吃饭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问题,它大过法律、大过道德、大过一切社会理论。在生存面前任何道德伦理价值观念都是苍白无力的。站在彻底唯物主义立场,祖国是每个公民的饭锅。
贫困不可以成为理由,贫困又可以成为许多理由,比如偷窃,比如黑社会,比如妓女。“祖国系列”第一篇我写了“妓女没有祖国”,一些朋友曾就妓女该不该爱国争论,实际上需要关注的不是妓女应该爱国,而是怎样爱国,凭什么爱国。爱是有件的,既使抛开契约角度,爱也需要物质基础,如一首歌所唱: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没有大米,老鼠饿死,爱也就自然消失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站在罪与非罪的门槛,望着贫困引发的一出出悲剧,我的心里有怜悯,有悲愤,更多是愤怒。贫困无罪,有罪的是制造贫困,那些把贫困当作社会进步自然代价的理论者与实践者。
中国贫困群体以农民为最,他们是最大的最值得同情与尊重同时也是最苦最累的的群体。这种贫困,绝不是由于懒惰,不是缺少智慧,也不仅自然条件限制,而是人的各种因素特别是不平等的剪刀差造成的。值得庆幸的是,千年的农业税已经取消,贫困问题引起了全社会警惕和关注,因此可以放开胆子予以期待,不远的将来,有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三百万平方公里海域的神州,是每一位生于此居于此勤劳智慧善良公民的祖国,而不再是少数投机者和冒险家的乐园。
2006.5.26
注1:《(大河报)2006年2月20日 11版》
注2:http://news.qq.com/a/20060710/001032.htm
转这个贴子,除了说明教育高收费的危害外,还想重一个常识:勤劳并不必然致富。
文中的李海明是勤劳的。“除了侍弄庄稼和果园,李海明平时靠掏大粪维持生计。这个活儿又脏又累,收入也不多。为了让女儿能安心读书,李海明日复一日早出晚归地劳作,从不偷懒懈怠。女儿上高中后,他还借了五分利的高利贷。 ”可结果呢?
有些人在讨论贫困问题时总是祭起勤劳致富的论据,似乎欲把贫穷归结为贫穷者的懒惰;这是极不公正的。不错,确实有一些人靠勤劳致了富,但这不是社会的全部,而且勤劳和致富之间还有一个条件,这个条件他们忽略了。
其实,当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者的劳动只有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才能为他们创造价值。今天我们还须重提这个基本原理,为劳动者、为贫困的劳动者正名。
祖国系列之四
我以我血荐轩辕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青年毛泽东橘子州头独立寒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不知他是一个爱国者还是叛国者。
回答这个问题很容易,只要分清汉语里“国”有“祖国”和“国家”两种不同含义。同时谈透这个问题又很难,一者因为敏感;二者,祖国、国家以及与此关联的政权、政府、人民、母亲等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被当作同义语或近义词,被人有意或无意混淆。可是,同义词并非同义,近义词有时相距甚远。抗日战争中,苦难深重的祖国有一个软弱腐败的政府。后者却极力抹杀二者区别,但共产党和她领导下的人民却分得清。
马克思有句名言:工人没有祖国。不知是否翻译问题,联系上下文,他是在“国家”的意义上使用“祖国”一词的,指的是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
对于“祖国”和“国家”二词,没作过深入考究,也没翻工具书去查,直感上是有区别的。一是偏重于地域、文化、传统、历史等因素,一是重点在政治、经济、政权、管理等职能。于一个失业者和一个统治者而言,祖国可能一样,国家不尽相同。甚至用不着如此尖锐对立,普通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公务员,这些不同的阶级或阶层,他们基本上都爱祖国,但对国家的认识、情感和评价会有很大出入。思想上的烙印是由一定的经济地位生活打上去的。
文革时期,记得有一个音乐家叫马思聪,因不堪忍受逃到了国外,报纸上叫作叛国。20年风水轮流转,叛国者成了爱国者。实际上这两个“国”,前者指的是当时的政权、政治,后者指的是生他养他的祖国。今天的华侨遍布世界各地,身在异乡,心向祖国,即使遥远的天涯,也盼落叶归根。这份赤子之诚,更多的是对故乡、故土的怀念。
分清祖国和国家的概念,可以正确认识爱国含义。我以我血荐轩辕,伟大的鲁迅,当他拿笔向旧社会的丑陋和黑暗抨击时,他是怀着一腔对祖国的爱,他是真的爱国者。还有同期拿枪战斗的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尽管被当时的政府诬为叛国的匪,历史却证明了他们对祖国最爱。当国家利益符合占人口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它才和祖国吻合起来,它才是祖国。
按照现代民主理论,国家只是契约的产物。契约产生,有权力也就有义务。如果它实施管理时发生失误损害了社会成员的利益,每个成员都有权对它进行批评,即使有些激烈,只要指出的是一种存在事实,就必须接受并改正。而且被批评者应该始终明白这样的道理:他们并不是母亲。
祖国的载体是人民,国家的载体是统治者。祖国(和人民)是我们的母亲,国家不是,它只是祖国一定时期的表现形式。祖国是灵魂,国家是躯体;祖国是身体,国家是衣裳;也许这样的比喻并不恰当,不过历史上我们的祖国曾分为三个或更多的国家。政党也不是,它只是祖国的子女,坏的是逆子,好的是优秀儿女。
上世纪曾有这样一句话流传: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最初说这话的是些当权者,他们是对社会上的种种批评和牢骚而发出的感慨。他们忘了谁是儿女谁是娘,忘了手中的权力是谁给的,忘了当初许下的诺言,忘了是农民工人养活了他们,忘了是纳税人的骨骼撑起了共和国大厦。
诚然在批评者当中,有居心叵测的诬蔑,有以点代全的偏激,但更多的是普通百姓对社会丑陋现象的抗议和不满。他们批评的对象不是祖国而是现实,不是骂“娘”而是骂“娘的不孝儿女”。休要问他们为祖国作了些什么,不在其位难谋其政,而批评,也是他们为祖国作出的贡献。当然,仅靠批评是不行的,但没有批评是更不行的。
批评是一种最深刻的爱,阿谀奉承往往暗含着危机。真的智者,他把“骂”作为镜子,即使敌手指责,也警惕多于恼怒,回击不忘反省。共产党不怕批评。
一位母亲,有三个子女。老二老三聪明乖巧花喜鹊似的天天围着母亲唱歌,老大生性耿直实话实说不善察言观色。老二老三享受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神仙般的待遇,老大付出最多却常常受到责骂,吃是最差的饭,穿是最烂的衣。多少年后母亲衰老,老二老三无踪无影,只有老大一日三餐准时把饭端给母亲。这是个很俗的故事,然而它却传了一代又一代。
大愚方能大智,惟卑贱者真本色。
有人把祖国比喻一艘即将沉没的船,这并不偏激。环绕四周,风云激荡。工人多失业、农民种田难、贪官横行、匪妓遍地,东欧社会主义苏联解体、中国如中流砥柱遭遇冲击,台独叫嚣未艾、日本军国主义沉渣泛起。战争危险依然存在,内忧外患重重危机。每一重危机如同风浪,随时可能船毁人亡。这种险恶每个黎明天安门五星红旗升起时都会拉响警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不过,我们不会逃走,既使明知可能于惊涛骇浪中颠覆。道理很简单,能够脱离这条船的除少数社会精英及幸运儿外,其它大多是权贵,我们穷,我们没有办法,我们必须留在这条船上,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赶快修船。命运把我们留在了船上,不管环境多么险恶,都不应该绝望。也可能边骂边干,但绝不会袖手旁观,为了不与这艘船同遭受灭顶之灾,我们会拼掉性命。因为我们血管里燃烧的是对祖国的爱,而这燃烧,将化作一轮太阳,升在明天蔚蓝的海面上。
2006.5.28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