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为何感而“不动”?

火烧 2010-06-25 00:00:00 网友杂谈 1028
文章通过两个真实故事,探讨为何现代人面对感人事迹却无动于衷,分析信任缺失、社会冷漠等因素导致感动逐渐消失,引发对人际关系与情感联结的思考。

为何感而“不动”?  

马望野  

============================  

偶然见到的好象倘佯在一条思路上却逆行着的两个小故事,使我写下了这个题目。  

请先看故事:  

(1)  

第一个故事:《令人落泪的等待》,见之于3月10日《今晚报》(作者:曾颖)——  

假期我回老家,听文友钟老师讲了一件他亲身经历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不久前的一个阴冷的星期天,桥边上,一个身高不足一米的孩子,浑身颤抖地蹲在桥头上。他可能算整个集市上最小的生意人,无论是身材还是生意的规模,一张旧报纸做成的小摊上整齐地放着四把猪鬃刷,五把土豆刮皮器和几把白色泡沫的灯草,整个小摊值不了二十元钱。
    看着小孩冻得鼻涕长淌,钟老师动了恻隐之心,上前问起价钱来,他一张嘴,发出的声音却是一个低沉而沙哑的成年人,这才明白,他其实是一个侏儒,这让钟老师的同情心如火堆里浇了酒一般腾地升了起来。
   孩子对难得来搭讪的主顾很热情。钟老师觉得自己应该为他做点什么,于是从口袋中摸出五元钱来,放到摊上。
   孩子很高兴,说:你买哪样?
   钟老师没打算要他的货,因为所有东西都用不上。
    孩子说:这样吧,每样拿一个,我……我没钱找你。
    钟老师说:好吧,就一样一个,只是我要去朋友家,拎着不方便,先存在这,回来再说。
   孩子说:好吧,我等你!
    钟老师只把这句话当成了平素听到过的客套话一样,没有当回事,就去忙活自己的事情,很快忘记了这件事。直到下午,他吃完晚饭上街去办事,过桥时,那一幕画面让他震惊了:菜市所有的人都散了,那个孩子还呆在那里,小摊上的东西只剩他点名要的三样……
(2)  

第二个故事:《是谁偷走了你的感动》,见之于3月5日《北京晚报》(作者:积雪草)  

——  

朋友给我讲了一件在他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故事。前些日子,他开车去沈阳办事,车至中途一处高速入口的地方,看见一个年轻的女人抱着一个宝宝在等车。那天刚好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有些阴冷,他心生恻隐,减慢车速,泊至那对母子跟前,摇下车窗对那位年轻的母亲说:“你去哪里?我捎你一程吧! ”他以为那位母亲至少也会露出欣喜和感动。
    谁知那个年轻的母亲,只是轻轻地抬了下眼皮,打量了一下他的车,然后问了句:“是返程车吗?收多少钱?”他愣了一下说:“我不是返程车,不收你的钱,顺道载你。”这句话一出口,那位年轻母亲的脸上,立刻露出警觉的表情,不相信似的问他:“不收钱?不会是想到了之后宰我一刀吧? ”
    朋友跟我抱怨,你说现在的人除了抵御防范,戴着有色眼镜看别人,怎么就不会感动了呢?我一片真诚,她怎么就是看不出来呢?是谁偷走了她的感动?
    我笑了:你的脑门上又没有贴着好人的标签,谁会相信一个陌生人?
    其实有时候,我也会问自己,是谁偷走了你的感动?是时光?是缺乏信任?是虚假泛滥?抑或都不是!感动这两个字,难道真的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吗?  

(3)  

为什么故事的主人翁都感而不动呢?  

我看都取决于受者对授者的信任。  

为什么受者对授者的信任会各不相同呢?  

我看都和他们感受到的社会影响各不相同。  

令人落泪的一直在等待顾主的小孩,他天真、无邪、幼稚。他没有见识过人世间的诸多的、纷繁的、叵测的生活。在他眼里,人和人的关系是很简单的、纯洁的、诚实的。你告诉他回来再说,他就总在等你回来。他把一句敷衍的客套话当成了你的真心的承诺。所以他认真地把不见不散当成了任务,坚守在原地不动。  

而令人尴尬的不识好人心的少妇,她聪明、敏感、警觉。她可能经历过社会上不少的、虚假的、坑人的波折。在她心中,人和人的关系是很复杂的、污浊的、险恶的。你善意地想给她提供帮助,她不仅不领情反而怀疑你的动机。她把顺道带人当成存心宰人之举。所以她疑惑地把志愿者认作需要防备的嫌疑犯了,感动能从何而来?
生活的确是一本教科书,一本百科全书。有人从那里边看到了真善美,有人从那里看到了假丑恶。能看到什么?取决于人,也取决于生活。你看到的光明面多,你就容易见贤思齐。你见到的阴暗面多,你就容易从恶如崩。生活的内容,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人的生活态度。这是不是存在决定意识?要着手改变人们的意识,你就得从改变社会存在开始吧?如果再深思一下,诸多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在阶级社会里,统治的思想不能不是统治阶级的思想。那么,统治的思想就不能不影响社会生活的内容,影响人的生活态度。这在打造社会价值观的时候,主事者恐怕是不能不加以研究的吧?  

现在有不少人老是在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些话乍听也颇为刺耳。不过细想也似乎并非全无根据。小孩子上、下学总得有大人跟着,老年人上街突然倒下就没人敢援救。就甭说市面上那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的事,多了去了,媒体上哪一天没有?如果说到市场的传奇,诸如:打着“低尼古丁、无焦油”的幌子而实际仍然有害的香烟,设厂不到十年却出产了号称珍藏了上百年的“年份酒”,比比皆是,无处不在。不是有这么一种告诫吗!除了亲自生下您的妈妈,别的全都可能不是真的。道德规范,社会管理,表面上看是那么回子事,骨子里可不是那么回子事。说起来天女散花,做起来狗尿乱撒。心口不一,言行不一,没做先说,说了不算,说的一套做的一套。虽然,还不能说是满嘴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的男盗女娼,好话说尽,坏事做绝;可是,也实在难以叫人不大摇其头暗地骂娘了。不是已经早有人揭露了他们那些先行者示范的那套坑蒙拐骗手法了吗?通常是:灯往左开,方向盘往右打,看是向东实在向西,不到终点您不知道那车把您拉到哪儿了!比较难忘的例子,一是哈尔摈因松花江水污染而停水,当局却说“管网检修、临时停水”。一是阜阳多名婴儿手足病死亡,医院和幼儿园已经张贴宣传画要求家长注意防预,而当局还宣称“确有几名婴幼儿因患春季呼吸道疾病相继夭折,这几例病没有相互传染联系”。事实上这两个城市后来都陷入了他们妄图掩盖的真实的态势之中。最新近的例子是:扬州市公开出售的两个居民小区的商品房,许多业主购买后已经进住或装修了,小区的规划、土地各项手续也齐备,各家各户都有土地使用证,使用年限是70年,其上还有政府的公章。不料尚不到两年时间,却接到国土资源部门拆迁的通知,因为这块土地已经挂牌又被拍卖了。原来这块土地“是难得的黄金地段,商业潜力很大,。。。。。政府因此获得了20多亿元的土地出让金。”(《北京青年报》2010/04/06)。以前听说过一女嫁二夫,而今却是一地卖两回,何其蹊跷!何其荒唐!正是因为如此的事例层出不穷,难以数计,当局的公信力当然就就不能不受到怀疑和失漠视。所以,人们就特别小心谨慎,总怕又上当受骗,成了吃亏专业户。故而谁都是不能不防备的啊!这也难怪大家,实践出真知嘛!在金钱拜物教的鼓惑下,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个人利益最大化,就成了言行的准则。在商场如此,在官场也如此。只不过是权和利互相交替变换,不文明的就当面交易,文明点的还留隔着一层薄薄的面纱而已。而对于那层遮羞布,大家其实早就已经看透了。大多数人就变成了那令人尴尬的不识好人心的少妇,而只有极少数人还仍然是令人落泪的一直在等待顾主的小孩。虽然都是感而“不动”,却明确地让人看出了其间的显著落差。这是很值得人们思索的啊!也是很值得人们悲哀的啊!幸好的是,这个世界还可以一分为二,依然还保留着迎面相对而过所擦出的亮色。于是,写完了上述文字,我才依然还能安然入睡,尽管此前也曾转辗不安好一阵子。  

(2010/03/15)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