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的十大谎言(一、二)
要说当今社会最大的危机,“信用丧失”似可排在头条。不能取信于民,致使政令不彰、民怨沸腾的,典型的就是所谓“房地产调控”。
若干年来,“房地产调控”政策忽紧忽松,忽左忽右,现在尽管又被人称为“最严厉的调控”,却是效果仍然不显,预期更是悲观,原因就在如此。
要取信于民,关键是要“来真的”。要说真话,真办事,言必信,行必果。“房地产调控”就是块试金石。
这里,谨对房地产问题上若干典型谎言略作解剖,以正视听。如果“有关部门”不是“故意为之”,而是“考虑不周”,则盼能亡羊补牢。
1、“调控力度大,效果初步显现”了吗?
如果一边“用力”给皮球打气,一边又在皮球上戳几个洞漏气,结果会如何呢?现在的房地产调控大约就是如此。
限购、限贷、限价,本意都在限制投机炒作。但限的只是几个城市,而市场是全国性的,开发商早转移到“不限”的广阔天地发财去了。炒房者与之配合,制造这些地方房价继续上涨的恐惧。这种做法似乎表明,政府并非真心反对炒房投机,只是害怕少数地方房价的畸高造成崩盘,是“救市之举”。反而给人以“房价不可能降”的心理暗示,对冲了限购效应。加之每项政策还没出台,都要先叫上几个月,人为造成投机狂潮,让开发商先把口袋装满。开发商无后顾之忧,自然不会主动降价。
其实,三四线城市老百姓的收入更低,房价收入比更低,更买不起高价房。我实在看不懂,既然将住宅功能定位为“居住”,既然高喊“要打击投机炒房”,那为什么不能实行全国性的限购?还有什么需要讨论的?难道都要等全国的房价都涨得与一二线城市一般高了再来“调控”么?
2、“通货膨胀必然造成房价还要上涨”么?
一夜风雨,昨天西瓜还卖两块钱一斤,今天只卖柒角一斤了。这是因为“通贷突然紧缩”了吗?显然不是。
货币流通量虽然对物价有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有条件的。直接决定市场价格的是供求关系。影响供求关系的因素很多。有的受产品生产能力、生产周期、生产成本的制约,有的则是因为人为的屯集炒作。显然,房价的暴涨主要是受炒作的影响。
由于货币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也要受价值规律的制约,因此,通货膨胀并不必然地和毫无例外地带来需求的增加和价格的上涨。相反,对有些商品来说,对贫富极度不均的社会来说,通货膨胀带来的可能恰恰是需求的下降和价格的暴跌。
以美国为例,美联储量化宽松、滥发钞票,但美国物价并无暴涨迹象,房价甚至仍处在历史低位,而通胀据说都“输出”了。为什么?因为美国真正“刚性需求”的生活必需品大多靠进口,而世界上的供货商远大于美国的需求,为争夺市场甚至恶性竞争。
从我国近些年物价总体情况看也是如此。房价的上涨,不仅远远高于其它产品价格的涨幅,在时间上也远远早于其它产品的涨价,早于通胀的预期。这种情况表明,正是因为房价的疯涨背离了价值规律,不正常地改变了房价与货币、劳动力及其它产品的合理比价,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带动其它产品的比价回归(涨价);同时,大量集聚的炒房资金因反复炒作而恶性放大了市场流动货币资金量。又不可避免地放大了通胀预期。两者循环互动的结果,便带来了真实的通货膨胀。
由此可见,是房价不合理的疯涨引发了通胀,而不是通货膨胀造成了房价暴涨。要控制通货膨胀,关键的关键就是要使房价回归理性,让房价与货币、与劳动力、与其它商品的比价趋于正常。一些砖家之所以颠倒黑白,不过是为了给不正常疯涨的房价找一个正当的理由,为维持高房价并继续炒作房价作舆论准备而已。
(待续)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