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人类社会共同富裕的相关性和可行性分析

火烧 2011-08-28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围绕共同富裕的相关性与可行性展开分析,探讨贫穷与富裕的相互关系及社会变革的现实意义,强调共同富裕作为理想目标的实践路径与挑战。

(dpfcgirl原创)  

   

人类有两大主题:一个是由男女构成的情爱主题,它左右着人类繁衍;另一个是由贫富构成的生活主题,它左右着人类的生存状态与社会发展。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的历史就是人们通过摆脱贫穷、追求富裕而不断获得理想生活状态的奋斗历史,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某种意义上就是贫穷与富裕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断变化、相互转化、逐步发展更新的历史。贫穷不可能消亡、富裕永无止境,只要人类还存在,人们围绕对贫困束缚的不断摆脱、对富裕的不断追求的社会活动永远不会停止。  

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发明出不产生穷人而只有富人的经济制度,更没有出现过消灭贫穷而只剩下富裕的社会,所以一个执政党承认对贫穷和富裕问题难以有大作为并不是件令人耻辱的事情。消灭贫穷、共同富裕作为人类的一种理想,如今已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及中国政府确立的政治目标和最终理想,更成为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梦想。共同富裕的理想或梦想固然美好,但鉴于其作为人类生活重大的社会变革且目前又尚未有成功的国家先例可以借鉴,因此有必要对其相关性和可行性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  

共同富裕这一思想理念内容博大精深,本人才疏学浅,完全是出于对客观事物变化规律尊重的一片赤诚之心,故斗胆而妄评之,在此抛砖引玉,还望众人批评指正。  

在进行共同富裕的相关性和可行性分析之前,有必要对一些概念和观点进行说明与澄清,尤其是对贫穷、富裕、共同富裕等关键性词汇的概念与观点详加说明,以正视听。  

一、贫穷与富裕的由来  

趋利避害、趋吉避凶是人类的本能需求,伴随着趋、避、往、来和利、害、吉、凶之取舍,人世间充满了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穰,皆为利往”为行为模式的各种社会活动,这些人类社会活动的总和产生了两种结果:利失而贫穷、利得而富裕。但凡尘世之物,皆因利的得失和需求的满足或缺失而沉浮于富裕与贫穷的变化中,贫穷与富裕是人类社会极其普遍的客观存在,是彼此相对而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人类生活(生存与发展)状态之总和。某种意义上说,贫穷与富裕就是人类生活的核心写照。  

二、贫穷与富裕的关系  

中国易经的核心思想对贫富的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按此剖析推衍,可以把人类的繁衍和生活两大主题类比为两个“太极”,男与女构成了人类繁衍的“太极”,贫穷与富裕则组成了人类生活状态的“太极”。  

这生活状态这个太极中,富裕是阳、贫穷是阴,阴与阳的对立统一关系适用于贫穷与富裕的关系;这生活这个太极中,贫穷与富裕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不断变化、逐步更新与发展;在这个生活状态太极中,富裕存在一天,贫穷就不可能消亡,贫穷存在一天,富裕就永无止境。  

三、贫穷与富裕构成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本文作者早先在《论贫富之道》中首次提出了构成贫穷与富裕的四要素观点,此四要素分别为需求之道、资源之道、取之道、散之道,这四要素分工不同、功能各异,共同构成了贫穷与富裕的骨、肉、气、血,而骨、肉、气、血的状态及其相互作用左右着贫穷与富裕的状态与变化。贫穷以下简称贫,富裕则简称为富。  

1、贫与富的骨、肉、气、血四要素  

(1)贫与富之骨:需求之道  

需求是贫与富的骨架,为少刚,是贫富构成、运行及变化的基础。需求维持贫与富的基本形态及运行,保持人类社会贫与富在一定的构架上运行与变化。  

(2)贫与富之肉:资源之道  

资源指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等有形和无形资源的总和。资源作为贫与富之肉,乃少柔,是贫与富存在的根本条件。光有需求而无资源,犹如枯骨尚全而无肉,僵尸而已;光有资源而无需求,非“资财之源”,非资源也。  

(3)贫与富之气:取之道  

取之道是贫与富获取方法及其社会活动的总和。人类在需求本能驱使下,找到理想资源(包括资源使用办法),把资源转化成满足人类需求的客体全过程统称为取之道。同样需求、同样资源,取之道各有不同,又叫生财有道。取之道决定资源在向客体转换过程中社会价值取向,是贫富之气,为太刚。气之所向、气之所指是社会道德与价值观的“风向标”。  

(4)贫与富之血:散之道  

散之道是分配方式及其行为的总和。作为贫富之血的散之道为太柔,似水也,不守恒而散之是其特点。正所谓腐水不流、流水不腐。需求满足最终是靠对客体的分配实现的,需求之“花”绽放,资源之“果”挂枝,取之道结 “硕果累累”的客体,散之道是对客体的“分享之道”。散之道涉及分配思想体系、分配构架、分配规则等。  

2、贫与富四要素的关系  

贫与富本身就是一对阴阳关系,四要素中还有两对阴阳关系:需求为阳、资源为阴;取之道为阳、散之道为阴。  

(1)需求与资源的关系  

需求为阳、资源为阴。人类需求是不断变化的,需求无限性只是一种理想。实际生活中,人类需求受各种条件制约,其中资源制约通过潜移默化作用、通过行为主体的自我认知得到贯彻。需求中有资源、资源中有需求,二者相互依存。  

资源制约迫使人们不断修正需求,从而使得需求最终与资源趋于平衡。需求与资源犹如骨肉至亲,析而不殊。  

(2)取之道与散之道的关系  

取之道为阳、散之道为阴。取之道乃生财之道,其变幻无常;散之道则相对单一而稳定。取之道和散之道是维持贫与富活动变化的两大物质。取之道中生散之道、散之道中含取之道,散之道是取之道的载体,取之道是散之道的表现。散之道中有取之道,取之道中有散之道。二者两相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明确贫与富的骨、肉、气、血构成及其相互关系非常重要,它将有利于对本文用贫与富的四要素进行社会共同富裕可行性和相关性分析的理解。  

四、富裕、共同富裕的概念  

1、富裕的概念  

贫穷与富裕是彼此相对而存在的,既然相对就涉及参比对象的选择,选择的对象不同其对比的结论也不同,富裕(贫穷)有以下三个维度。  

(1)国家与个体相比的富裕(贫穷)维度  

通过国家的政策性干预,提高国家财富增长速度、压低个体财富增长速度,使得国家财富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个体财富增长水平时,称之为国富民穷;当国家财富增长速度明显低于个体财富增长水平时,称之为国穷民富,或者也可以称之为藏富于民。这里贫富的维度是财富增长速度而不是财富绝对值。  

(2)个体之间相比的富裕(贫穷)维度  

通过个体之间的收入、财产、消费等财富绝对值的比较分出贫富,高者为富、低者为贫。损贫而补富则两极分化,损富而补贫则平均化,平均化的结果是贫富消亡。这里贫富的维度是财富绝对值。  

(3)个体自身生活现状与需求水平相比的富裕(贫穷)维度  

由需求诱导的人类与自然、人类彼此之间进行物质追求的斗争自人类诞生那天起就从未停止过,斗争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不断努力增加物质财富,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个体的需求水平和满足其需求水平所需要的财富绝对值都不相同,富裕程度高的其需求水平也较高,较为贫穷的其需求水平也相应较低,当获得的财富满足了其原有的需求水平时称之为富,当获得的财富满足不了其原有的需求水平时称之为贫,满足和不满足的程度就代表了贫与富的程度或水平。同样的财富绝对值,对贫者的需求水平而言可能是富,但对富者的需求水平而言可能就是贫。这里贫富的维度是财富需求的满足度而不是财富的绝对值。  

2、共同富裕的概念  

社会的共同富裕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国家与人民的共同富裕,另一个则是人民大众普遍的共同富裕。  

(1)国家与人民的共同富裕  

在这里共同富裕的概念指的是国家财富增长速度与人民普遍财富增长水平(扣除通胀因素的影响)基本相当。  

(2)人民大众普遍的共同富裕  

1)建立在财富绝对值维度上的共同富裕  

通过个体之间的收入、财产、消费等财富绝对值的重新分配实现的共同富裕,其实质就是劫富济贫的平均主义,这是战争与掠夺的强盗行为。  

2)建立在财富需求满足度上的共同富裕  

通过个体自身财富绝对值增加所改善的生活现状与其自身原有需求水平相比后获得满足的共同富裕,这样的共同富裕才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理想与目标。  

五、国家与人民的共同富裕  

国家,作为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假如统治阶级都无法实现国家与人民的共同富裕,却反过来要求被统治阶级的人民大众之间普遍的共同富裕,这就是对人民残酷地剥削与压迫。所以国家与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共同富裕的根本和核心,是人民大众普遍共同富裕的基础与保障。  

每一个执政党都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执政理念,但每个执政党都有不同的为人民服务内容的核心诠释。国家与人民的共同富裕应成为执政党为人民服务的立足点。  

本文利用贫与富构成的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变化的特点,对国家与人民的共同富裕展开分析。  

1、国家与人民需求的相关性  

在需求关系上,民是国的基础、国是民的保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在需求水平上,国家的概念实际上决定了统治阶级财富需求水平的统治性,财富的国家需求水平反作用于个人需求水平,国家需求水平过高则必然要以牺牲人民需求水平为代价,所以如何根据天、时、地、人等因素,对国家需求水平与人民需求水平进行合理调控与匹配是考验执政智慧的关键。  

2、国家与人民资源的相关性  

作为贫富之肉,资源总是要面临“僧多肉少”的局面,国家吃肉而人民啃骨头的现象必须要杜绝与规避,国家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国家与人民同舟才能共济。所以保证人民占有、使用和支配生产资料等资源的平等共享权利,不仅是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核心体现,更是实现国家与人民共同富裕的立足点。  

能源、土地、矿产、森林、海洋、石油、资本等主要自然资源要素发挥着巨大的财富调整力量,如何把这些要素实实在在地转化成能为百姓长期谋福利的资源才是资源共享的关键。核心资源共享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国家与人民的共同富裕犹如无米之炊,难有作为。  

3、国家与人民取之道的相关性  

国家与人民的取之道有两层关系  

(1)国家的取之道左右人民的取之道  

国家取之道的价值观决定百姓取之道的价值取向,百姓取之道的价值取向左右着社会道德。  

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的取之道,取之道是其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行为的表现。百姓的社会道德好坏与高低最终是由国家取之道决定的,归根结底是由执政者塑造的。正确的财富取之道决定资源在向客体转换过程中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当前必须要根本扭转国家取之道中根植与人民思想深处的 “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简单等同于只要能获利可以“取之无道”的错误理念。  

(2)国家的取之道某种程度上就是人民的散之道  

一个蛋糕,国家那一块取得多了,人民那一块自然就剩得少了,相当于被强行分配。所谓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国家的取应该取之有度,而且所取之大部分最终要散之以民。  

4、国家与人民散之道的相关性  

国家的散之道实际就是人民取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散民取是为了更好的推动国取民散,健全建立国散民取与国取民散的良性循环将大大推动实现国家与人民共同富裕的前进步伐。  

我国现阶段最突出的问题是国家取之度太大、散之道太小(初次分配严重不公、二次分配成效明显偏低、三次分配严重不足),这一问题严重制约国家与人民的共同富裕。  

六、人民大众普遍的共同富裕  

人民大众普遍的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共同富裕的重要补充,服从于国家与人民共同富裕的核心要求。  

建立在财富绝对值维度上的人民大众普遍的共同富裕不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方向,只有建立在财富需求满足度上的人民大众普遍的共同富裕才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与目标。  

1、个体之间需求的相关性  

人类的需求是一个不断满足后又不断提高的过程,富裕和贫穷则随着需求水平的提高不断地变化相互的角色。由于个体先天的差异,每个个体的需求水平都不完全相同,那么满足不同需求水平所需要的财富绝对值也不同,今天的富裕可能就是明天的贫穷。贫穷不可能消亡,富裕也永无止境。需求水平无止境、富裕亦无止境。  

个体之间在需求水平上有个体差异,但在需求满足度上无个体差异。  

2、个体之间资源的相关性  

每个个体资源不仅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互补性和共济性。要杜绝个体对能源、土地、矿产、森林、海洋、石油、资本等主要自然要素的独立享有,不断减少个体资源的独立程度、提高个体资源互补和共济程度是把握个体之间资源整合的方向。  

3、个体之间取之道的相关性  

每个个体都有不同价值观,也就产生了不同取之道。除了必须共同遵守的法律和基本的伦理道德外,每个个体财富获取的方式都不完全相同。利益面前无君子,政府对不法获利行为要严刑峻法,同时作为执法一方的政府人员要以身正法,唯有廉洁才能奉公,执政者奉公则百姓财富获取之道的守法程度才会提高,执政者个体的财富取之道左右和支配其他个体取之道的守法程度和道德水准。官员财产公开制就是执政者财富取之道的“照妖镜”,此镜高悬则百姓莫敢不从,此镜不存则社会“妖魔鬼怪”猖獗。  

4、个体之间散之道的相关性  

某个个体的散之道可能是另外一个个体的取之道,某个个体的取之道可能是另外一个个体的散之道。个体之间取中有散、散中有取,提高个体之间取散互补和匹配程度将大大加速人民大众普遍共同富裕的实现步伐。  

七、人类社会共同富裕相关性和可行性分析结论  

本文从贫富构成的骨、肉、气、血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角度入手,对人类社会共同富裕的相关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贫穷与富裕三个维度的观点和共同富裕的创新概念,明确了共同富裕的两个层面。首次提出了国家与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共同富裕的根本和核心、是人民大众普遍共同富裕的基础与保障、是执政党为人民服务的立足点;人民大众普遍的共同富裕是社会共同富裕的重要补充且服从于国家与人民共同富裕的核心要求等新观点和新理论。通过共同富裕两个层面四个要素相关性分析,得出了一些对共同富裕理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新成果。  

本文分析结论认为:贫穷与富裕是人类生活状态的核心写照,贫穷不可能消亡,富裕也永无止境。社会的共同富裕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国家与人民的共同富裕,另一个则是人民大众普遍的共同富裕。建立在财富绝对值维度上的共同富裕是不可取的,建立在财富需求满足度上的共同富裕才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理想与目标,这样一种共同富裕的理想与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由于作者能力和水平的局限,某些错误的观点可能在所难免,望能在大家批评指正的基础上能逐步得到充实与完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