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马林韬:“彼岸”世界归去来兮

火烧 2011-08-28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围绕马林韬《西方自由主义文化的哲学解谱》展开,探讨西方自由主义文化哲学的起源与演变,涵盖文明发展、哲学本体论及理性主义等核心议题,深入解析文化观念的现代转型。

“彼岸”世界归去来兮  

   

此文为马林韬《西方自由主义文化的哲学解谱》(三部曲)第一部《“第一周波”:西方自由主义的文化革命——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到对旧神学批判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05)一书第一章的内容。  

   

一  

迄今,人类社会已经有5000千多年的文明历史。  

所谓文明,只是相对蒙昧而言的,它是指人类终于告别了蛮荒时代,开始了以社会组织形态的共同生活阶段,创造和形成了各自的文化,进入了社会文明进步并不断进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人类文明的发展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都曾是十分缓慢的。这不仅因为人们的社会生产能力十分低下,在社会生产的主要方面还是自然力量的附属物,即使是在人类自己建立的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中,也同样是不能完全自已,只能任凭那个人们尚没有充分认识,更不能自觉遵循和驾驭而人力既不可逾越又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和客观社会法则的无情驱使。因此,一方面在创造,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毁灭,野蛮地互相掠夺和残杀。所以,我们看到的人类社会发展迄今的历史,实在是一部充满了人间的苦难和艰辛,演绎着铁和血的历史。  

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不仅是一种社会的动物,更是一种具有理性思维能力的智能动物。因此,人类不仅在自然环境的生存斗争中不断地发明和改进了生产工具,认识和掌握了科学技术,从而开创了自身文明进化的历史,而且,人类也在为建立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生活,以及对什么才是美好事物的真理问题而在不断地探索和思考,并形成和确立起了人类自身不断深化的文化观念形态。  

因此,人类总是不断地思考着:这个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为什么会存在?为什么会这样存在?又该怎样存在?或者说,世界存在的本质或真理又是什么呢?  

这一切,也就是后来成为一切文化思维中最重要的哲学本体论的问题。  

总之,人类为建立一个美好社会生活的理想,以及对世界美好事物的真理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就构成了一切人类所共同需要的文化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认识,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思想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所以,是存在决定意识。人类文化和文明进步、发展的进程,也被认为就是由一定时期所能形成和达到的社会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所决定的。一定时期的社会存在决定着一定时期人们的社会意识。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作为表现人类理想信念和精神道义力量的社会文化观念(意识形态),大致都经历了或必将经历从神话传说的古代文化、宗教神学的中世纪文化[①]和理性哲学的现代文化的发展嬗变进程。  

神话、宗教,或是理性哲学所构成和表现的不同历史时代人类的文化观念,就成了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一切人类所建立的社会生活得以维系最重要的文化要素。  

正是这样,人类在面对着种种现实的生活苦难和精神痛苦时,却又总是能够在某种理想信念和精神道义力量的支持下,始终生活在对美好生活理想的目标和希望的不断追求和为获得满足的努力奋斗之中。所以,对真、善、美的道德情感和真谛的追求,对和平、安宁、幸福的社会生活的向往,对实现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渴望,就几乎成了不同文化圈的一切民族所能够确立的最重要的文化主体,并成为人们在即使是充满苦难的现世生活中,依旧能够保持对美好事物执著追求的思想信念和精神依托。这种精神支柱还成为人们在现实生活的矛盾和冲突中能够承受起历史的重负,并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前进而创造出了迄今历史文明的永恒原动力。  

   

   

二  

史前人类的文化由于没有文字的记载,主要是以口头文学和民间传说的形式而流传下来的,但即使在这些民间传说的记叙中,我们也能看出人类社会生产发展推动了社会前进的历史轨迹。  

例如,中国古代传说中,对关于不同时期先辈的历史记叙依次是“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②] 这恰恰是对一个农业文明的民族社会生产发展历史的最真实的记录。不正是吗?你看,原始的人们是居住在山洞或搭在树上的巢穴里,仅靠诸如石块、棍棒一类的原始生产工具同自然界搏斗,那是穴居守猎的时代;后来发明了运用火的技术,人类终于告别了蒙昧,生活中开始闪现出了一丝光明和温暖的希望;再进一步的发展,大体上就是进入了更为先进的农耕文明时代……  

另一方面,史前文化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诗,都无例外的是以神话的形式来记述历史和表达人们对生活中美好和希望的理想追求。正是这种神话的意识形态,集中地体现了在当时社会条件下,人们已经萌发出的蕴涵着哲学、科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初始文化观念。  

无论是哪一个文明的民族,都有自己神话传说的文化和历史,而一切民族的神话故事又同样是包含了人们对智慧和力量的渴求,以及对神和英雄的崇拜。因为,正是智慧和力量才能保障和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和幸福,而这一切在直接面对险恶自然的原始先民们看来,又只能是靠神灵的保佑和赐予才能最终实现的。  

掌握对火的使用和采攫火种的技术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力发展方面最为重要的一个历史进步。也许,人类最先得到的火种不过是某些自然现象如因雷电等而偶然产生的。但那时的人们对大自然是那样的无知,于是便产生了对冥茫自然中神秘力量的想象和崇拜,对之怀有虔敬和恐惧的心情。而火则被认为是上苍和神灵对人类的赐予(有时也被看作是上苍对人们的惩戒)。因此,很多民族的神话故事中几乎都有关于神火的传说。  

在古希腊的神话中,人类就曾经是生活在寒冷、黑暗的愚昧之中,后来是天神普罗米修斯从火神赫斐斯和智慧女神雅典娜那里为人类偷来了火种和智慧,他帮助了人类,给人类带来了光明、温暖和希望,使人类开始了新的文明生活。[③]  

人类对神的崇拜最初是产生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既是对祖先的崇拜,也是对力量和庇护神的崇拜。  

图腾崇拜五花八门,而且崇拜的对象不乏各种牛鬼蛇神。因为,在古代部落先民的观念中,那些异怪猛兽是比人更强大,也更有力量的。于是,不同部落的先民们便往往是从潜意识地开始,再到自意识地完成了对本部落的归宗活动,将部落的起源在观念上归宗于他们认定是强力无比的,或是具有某种人们共同生活所需要的道德力量的某些牛鬼蛇神,甚至某些奇异木石等等,并视之为是神灵一般的祖宗和托庇者。正是籍于此,人们获得了所希冀的信心、勇气和力量,同时使得部落的群体能在宗法权威的力量之下而得以维系,并最终确立起了现实社会生活的秩序。  

因此,图腾崇拜就是原始的宗教。从图腾崇拜到对人形化、人格化的神的崇拜同样是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表现。  

这种文化观念上的进步,首先是因为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此刻的人们同那些凶猛野兽相比,由于有了社会的组织形式,制造并使用了日益完善的生产工具,人自身已经显得是更有力量的强悍者了,因此,神灵也就人形化、人格化了。  

神的人格化以及流传至今的那些美丽的神话故事所展现的人类社会,较之原始部落、氏族社会,已是有了较大进步的社会形态。它不仅具有了国家的雏形,而且神话传说的故事中,还集中地表现了当时人们已经升华的社会意识形态,其中,已经蕴涵着对哲学、科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蒙胧意识,而且,这些学科也即将系统分类,并初步具有了走向近古文化的雏型。  

总之,神话是人类在远古时代,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低下,人们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力量尚很弱小,在认识上的表象肤浅,而对各种自然现象还总是迷惑不解,从而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的现象就产生了幻象和曲解的反映;另一方面,它又是人类形象思维的文化创造能力最集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当然,其中也凝结着人们在社会进化发展的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同自然斗争和进行社会斗争的历史经验,以及人们对生活和未来的理想和美好希望。  

人类文明从远古神话故事传说的时代,发展到以文字记述历史的时代,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此后,人类的意识形态也就不断地从神话传说中萌发的蒙胧宗教意识逐渐地发展成为形态较为完整的宗教意识形态了。  

如果说,远古时代人类创造的神话故事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还主要体现的是人类同自然界进行斗争的思想文化需要和理想精神寄托,那么,宗教的意识形态则更主要是为了维系和调整人类现实社会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思想文化观念和理想精神的寄托,同时它又是对人类社会道德行为的一种普遍的规范,也是对人们社会政治生活所确定的价值标准和行为的规范。  

宗教和神话之间既有内在的连续性又存在着质的差异性,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点就是,都把人类生活的希望、理想和命运寄托于外在于人的那个无所不在又无所不能的神祇,并且是在神祇的保证下,而把一切生活的理想和希望托之于“彼岸”的另一个世界——相对于现实中的苦难世界,那里是美妙无比、幸福绝伦的天堂,是一个人们理想中最美好的自由王国。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的就是,无论是神话还是宗教,甚至是图腾式的归宗,都采用了某种形体式的文化语言或形象思维的说道形式来表达人们精神、道德和生活的理想,这就使得它们的神明和天国等等,即使对最广大的村夫愚妇们,也能够成为对信仰和追求而产生具有广泛影响的大众文化哲学。而后来的各种理性哲学,尽管越来越深刻,却只能是哲学家们形而上学的抽象理论和概念。所以,后来自由主义的不同哲学家们,最后往往都虎头蛇尾地陷于理性真理和上帝真理的二元文化矛盾之中,而且仍然需要有一个上帝——尽管是一个世俗化的理性上帝——来为他们新文化的自由主义灵魂做形式上的支撑和保证。  

无论是神话故事的历史还是宗教的历史,都是人类社会文化和文明发展迄今历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蒙昧向开化,由落后向进步,由低级向高级,由封闭向开放,由分割向统一,循序渐进,不断进化发展和日益文明化的过程——这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永恒的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  

神话和宗教本身所反映的特定历史,其实也就是该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写照。例如,从对牛鬼蛇神作为图腾的崇拜,到对人格神或人形神作为主宰的崇拜,是人类由部落形态的社会向国家形态的社会发展重要的意识标志;而一切民族神教的历史又无例外地经历了由多神教或人们对多神的崇拜,到一神教或对至尊神崇拜的发展过程,同样地,与此时期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正是社会发展和国家力量不断集中统一的社会政治要求在人类意识观念上的反映;多神教向一神教的发展和过渡,又正是神教向宗教过渡或宗教创立的历史前提;同样的,几乎一切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和文明也都无一例外地经历了其宗教文化和文明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宗教的历史还表明,宗教本身也在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如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经历了部落的、民族的、多民族的,以及正在形成今天世界性社会形式的发展历程。相应的,宗教也同样地经历了从民族的宗教向世界性宗教发展的历史过程。  

任何一种宗教的产生,其内容和文化特征必定首先是民族性的。但当宗教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意识形态,随社会的发展,并在民族融合曲折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中,也在自身的改革和发展中,不断地克服了其民族的狭隘性而表现出更大的包容性时,宗教——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和文明表现的意识形态,同样地也就在自身的改革和发展中,从民族的宗教而发展成为世界的或者说是世界性的宗教了。  

正是这种突破了封闭性、狭隘性而表现出的更开放和开明的包容性,才使得民族性的而成为了世界性的,民族的文化而成为了世界性的文化。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三大世界性的宗教。这三大世界性的宗教无不是以其所具有的相对的包容性,而从民族的宗教发展成为了世界性的宗教。  

对此,作为历史例证,我们不妨引述一段基督教历史中十分生动而有趣的故事。  

根据基督教的《圣经》(新·旧约全书)记述,基督教最初只是生活在今巴勒斯坦一带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犹太民族所信奉的宗教。犹太民族盛行着行割礼[④]的习俗,而在犹太民族中未行割礼者是没有资格接受洗礼成为教徒的,这其实就意味着被排斥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之外,而且,按宗教信仰的说法,也就是不能得到上帝的眷顾,死后就更没有资格进入天堂了。  

不行割礼者不得受洗礼而成为教徒的成规旧俗和清规戒律,曾极大地影响了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使许多愿意信奉基督教教义而不愿行割礼的外邦人终不得接受洗礼而成为教徒。后来,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圣徒彼得为宣传基督教教义,使上帝的光芒普照人间,而在基督教的历史上推行了一次十分重要的改革。他毅然而然地为那些未行割礼的外邦人施行了洗礼,从而使基督教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了传播。  

当然,彼得的做法很自然地引起了一些使徒们的非议和争论。一些人认为,给未受割礼的外邦人施洗礼是违反教规的。但另一些人则认为,为了基督教的广为传播,使更多的人崇奉耶稣基督,又何必一定要强求于人,非得让外邦人也行割礼呢?  

经过认真的辩论,彼得以“神谕”的名义告诫说,使徒们的责任是宣传教义,传布福音,而不是墨守陈规,不思进取,无所作为。最后,在被后世追崇为基督教第一任教长的圣彼得的思想影响下,教徒们终于统一了认识,并通过了一项改革的重要决定:废除了成为信徒必须要施行割礼的陈规旧俗!  

从此,传统的观念得以突破,耶稣的教义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而为更多的人们所信奉,基督教也从民族的宗教而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在当今世界上传播得最广泛、影响最深远,同时又是作为当今人类最先进、最发达的西方世界社会意识形态的所谓基督教文化或基督教文明,正是经历了不断的改革——在近现代生活中,具有最重要影响的当是16世纪的新教改革运动——也正是由于改革而产生的不断扩大的包容性和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相适应性,才使基督教在人类社会的现代文化发展仍保持在宗教形式的历史时代里,而得以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一个重要的新文化形式。  

   

   

三  

宗教是一种历史的文化现象,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形成的世界观、文化观和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人们对美好世界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寄托。  

在宗教仍然是人们思想意识形式的一切时代里,宗教观念的体系往往就成为了代表着某种文化和文明的历史表现形式。例如,人们对深受佛教影响以及以佛教为国教的地区和国家所形成的文化和文明圈,一般统称之为佛教文化和文明的世界;在阿拉伯世界及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和地区所代表的文化和文明圈,一般统称之为伊斯兰文化和文明的世界;而对当今西方世界所形成的,即使是现代工业文明或后工业文明社会所包含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观念、政治制度、科学技术等一切的文化领域,人们一般仍然统称之为是基督教文化和文明的世界。  

作为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反映人们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体系的宗教,一般都具有以下方面的思想内容:  

首先,宗教是一个以神学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而确立起来的人们的精神信仰,也是人们对美好事物和生活的理想、希望和追求的精神寄托。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由于现实生活的苦难深重和现实社会的不完美性,而人们由于完全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因此,需要寻求一种精神的寄托,需要有一种超社会力量的精神庇护,这就是在宗教幻象里的“神”、“上帝”、“佛陀”……于是,人们的精神信仰和社会生活理想就寄托于神祇的“来世”、“天国”和“彼岸世界”。这样,在宗教观念中,人们就获得了一个无所不能,无所不在,决定着每一个人的命运和世间万事万物的绝对意志和绝对力量——“神”——这样一个最终的信仰和保证。  

所以,马克思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⑤]  

其二,宗教思想体系的底蕴所包涵的往往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思想,也是人们对真、善、美的人类最美好情感永恒追求所产生的最持久、最伟大的道德力量。  

正是这种道德的力量对人们纷繁扰攘,动荡不已的社会起着维系的作用。因此,它也是宗教思想体系中最具生命力的一个部分。宗教宣扬与人为善,惠人济世,广施仁义,普渡众生,以一种抽象的思想方式宣扬人类普遍“爱”的思想。  

其实,在宗教的世界里,人类“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追求是与生俱来,存乎始终的(当然, 宗教泛爱的美好世界最终只能是建立在彼岸的“天堂王国”里。所以,它同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们作为现实政治口号的“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等人道主义的思想虽是一脉相承,但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另外,宗教的思想体系中还包涵着一整套关于“天堂”、“地狱”,因果报应,善恶有报等近乎功利的道德伦理的教义思想。宗教正是以这种道德的力量在人世间伸张正义,抑恶扬善,并且以道德功利的约束力来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维系社会的存在。  

其三,宗教的思想是一种具有调和性、妥协性、保守性的哲学体系,是起着社会矛盾调节作用的道义精神力量。  

每一种宗教的创立,其宗旨都是宣扬公平、正义,反对压迫,反对暴力,追求自由、平等和人们普遍生活幸福的思想哲学。  

最初,它反对的是来自政治权力方面的政治压迫和施暴,反对统治者的残暴无道、横征暴敛等等,但宗教的反抗只是道义上的反抗,是以布道劝善的方式而行事;同时,宗教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也包括被压迫者反抗的暴力。多数的宗教都认为,任何暴力的行为只会播下仇恨的种子,怨怨相报何时了?因此,宗教主张克制、忍耐,以德报怨,弥合矛盾,化释仇恨,广施仁爱等等。  

所以马克思说“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而且,创立宗教的人最初都是表现为要为被压迫的弱势大众而“讨个说法”,并被称为是一种以谋求“奴隶解放”为宗旨的普世主义的大众文化哲学。但宗教哲学也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甚至可以成为统治阶级用来麻醉和控制被统治阶级的重要精神手段。  

宗教哲学是一种无为的调和哲学。也正是宗教哲学所具有的这种调和性、妥协性和保守性,才最终使宗教在充满阶级矛盾和社会斗争的人类社会生活中,成为了人们意识形态中具有持久调和力量的一种精神思想体系。  

所以,宗教从其创立之初被排斥、打击、压制、迫害,到统治者被动地、妥协地承认、接受,进而被积极地尊崇、利用,最终却成为了人们精神、社会、甚至政治(或叫做官方)的思想意识形态。  

其四,宗教的思想也是一种独断和教条的思想体系,但这种思想的专制性又往往是以宗教政治的极端专制性为表现的。  

宗教政治包括宗教组织、教阶教派、典章制度、仪式活动、宗教裁判等等,它是宗教外在的、具体的、现实的、也是社会历史的部分;它同宗教的精神道德方面共同构成了宗教的完整体系,并使意识的力量成为能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成为拥有信教群众的有组织的社会力量。  

宗教的政治其实也就是人们现实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最直接的历史反映。在漫长的宗教历史中,宗教以及教会势力往往成为现实政治势力的一部分,甚至是现实政治最核心的部分。此刻。当宗教成为一种权势力量时,宗教本身也随之而产生了异化,[⑥]并以其反对压迫,拯救人的精神的力量转而成为统治人,甚至是压迫人的那样一种专制的思想和政治力量。  

在欧洲历史上确立起来的以教会统治为主体,长达一千多年所谓“中世纪黑暗”的年代,正是宗教政治异化的历史写照。当宗教外化为政治权力的时候,宗教权力也会同其它一切权力一样产生不可避免的腐败,并且是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  

随着宗教和政治权力的结合,于是有了教会的组织机构,有了专职的神职人员。如同一切的世俗权力一样,在教会的组织内,也日益形成和产生了等级森严的教阶教职,形成和产生一整套日臻完善也日益官僚化的教会制度。于是,宗教政治生活中的腐败就随之而产生了。宗教腐败的政治表现是宗教生活的日益官僚化、思想的教条化和制度的专制化。并且,宗教生活中形式主义的陈词滥调和空洞乏味的繁琐哲学更是表现出其十足的虚伪性、独断性。最终使宗教的信仰成为迷信。  

当宗教同现实政治权力结为一体时,在政治权力集中和专制的历史条件下,政治的专制特性同样表现为宗教的专制。我们都知道,在基督教文明的历史中,在一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年代里,同样也经历了一千多年宗教专制的历史,这就是人们称之为“中世纪黑暗”的历史时期。于是有了“宗教裁判所”,[⑦]有了“逐出教门”等等的罪罚,有了对“异教徒”的迫害,甚至发明了消灭所谓“异端”的“火刑柱”……  

当政治矛盾和社会斗争表现为政治集团或国家、民族的利益矛盾和斗争时,甚至在宗教历史中还出现过轰轰烈烈的“十字军东征”等宗教战争的铁和血、火与剑的历史画面。“文明”和“真理”的传播就这样常常是伴着暴力和血腥的历史纪录。  

另外,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宗教也常常是成为被压迫阶级作为旗帜和号召的力量借以反抗暴政,或者是成为进行社会改革而加以利用的形式。例如,在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过巨大推动和进步作用的“宗教改革”运动,同样是宗教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历史内容。  

宗教的政治是整个宗教体系中最为复杂的一个层面,由于现实社会权力终须以某种方式确立其政治的合法性,而这种合法性只能来自意识形态的最高权威方面。因此,在宗教的历史时代里,合法政治的权威自然也就只能产生于宗教的权威性或来自宗教道德规范的神圣性。因此,宗教也就成了权力或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权力只能是阶级统治力量的历史范畴内,权力的宗教就是宗教的异化。  

   

   

四  

在宗教自身的历史范畴里,一切宗教也将经历其“形成和产生——异化——复归(或叫人性复兴)”的历史运动过程。这一过程就是矛盾着的事物运动“正、反、合”辩证发展的逻辑过程,也就是“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如果我们确认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科学的认识方法,同样,当我们把视角移放到人们认识论发展的这一更大的思想范畴来思考问题时,我们将看到:  

早期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曾经是肤浅的、直观的、朴素的,因此也是唯物主义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后来,随着认识的发展,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逐渐地是深化的、抽象的、复杂的了,但对世界的认识以及对事物规律本身的认识,终究还是存在着极大的历史局限性,因此产生种种的幻象,幻象所表现的既是人们认识的局限性,也是人们在认识上的创造性表现——即人们认识创造能力艺术化表现——的大众文化哲学形式,于是,宗教就形成了一个表现社会理想和意识形态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这个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体系也是人类最早和最完整地确立的大众文化观念的思想表现形式;唯心论的思想体系是对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否定”;而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当它一旦形成一个完整的、真正大众的文化思想体系时,则必将是对一切唯心主义文化思想体系的“否定之否定”。  

所以,宗教从产生、发展到最终消亡将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也是其自身矛盾运动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总之,人类在经历了古代的神话传说文化时期和中生代的宗教神学文化阶段后,最终所建立的现代文化的观念形态,必将是一个现世主义的自由王国理想及其实现的真理体系。  

   



[①] 中世纪本是指欧洲天主教统治的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但我们这里特意把“中世纪”泛指为相对于人类古代文化时期和现代文化时期,形成宗教神学文化的所谓“中生代”吧。

   

[②] “有巢氏”为中国古代传说中构木筑巢的发明者,它反映了中国原始人类筑巢居住的历史情况;“燧人氏”为中国古代传说中钻木取火的发明者,它反映了中国原始人类从利用自然之火到人工取火,从而结束了茹毛饮血生活的历史情况;“神农氏”为中国古代传说中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一说神农氏即炎帝,这一传说反映的是中国原始时代从渔猎社会进步到农业社会的历史情况。

[③] 希腊神话故事中的英雄,相传他因为人类从奥林匹斯山偷出了火种,遭到了宙斯的报复和惩罚,将其锁于高加索的山岩之上,并差秃鹰每日啄食他的肝脏,随啄随长,永世不断。普罗米修斯成了为人类的幸福而作出自我牺牲的英雄。

   

[④] 割礼是犹太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它缘于犹太民族一种古老的习俗,在男婴出生后不久须用石刀割损其阴茎的包皮。据《创世记》载:上帝立亚伯拉罕为万民之父,同他立约:凡男孩诞生后第八日必须行割礼,作为立约的标志;不行割礼者不得作为上帝的子民。后来伊斯兰教亦有此俗,称海特乃。另外,非洲的许多民族也有行割礼习俗的,甚至是男女都得行割礼。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页,人民出版社,1972(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⑥] 异化含有转让、疏远、脱离的意思;或者主体与客体的分裂;马克思主义认为,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就是一种异己力量的表现,例如在阶级社会条件下本来是人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产品的东西反而变成了支配和统治人的异己的力量,如宗教和资本。

[⑦] 天主教会侦察和审判“异端分子”的专政机构,亦称为“异端裁判所”或“宗教法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