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纪行(七):实事求是说缺憾
韶山纪行(七):实事求是说缺憾
此次韶山之行,总的感觉是不错的。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加上近年来实施的爱国主义教育“一号工程”,使韶山作为共和国伟大缔造者的家乡,面貌有了很大提升,在硬件建设方面其可圈可点之处不少。然而,如果用岳麓书院赫曦台前“实事求是”匾额的观点看,它也决非十全十美,尤其是在软件方面也还存在着一些缺憾和仍然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是环境仍有污染。即以毛主席故居前的,少年毛泽东曾经在其中游泳的两口池塘来说,虽然据说经过治理,其中的水质现在已经比治理前好多了。但是,据我看,它仍然有污染。这,只要看一看它那绿艾艾的水质就知道了。在那样的水质下,不用说,即使是再喜欢游泳,再想要体验一下少年毛泽东在此游泳的韵味的人,大概也不敢下去游了。仅此即说明,韶山的环境仍然有进一步净化的任务。至于在软件方面,就更难做到完美无缺了。
二是伪造景点。上得韶峰,游人在峰顶下面的不远处,会看到一块醒目的指路牌:“干娘石由此去 50米 ”。照了牌子往前走,前面山脊处果然有一堆大石头。然而,那石头虽然有些大,却肯定不是真正的“干娘石”。因为众所周知,毛主席小时候他母亲给他拜的“石干娘”,在他外婆家“唐家圫的后山”,而唐家圫离韶山有20里路,韶峰离韶山不过10里,这中间隔着约10华里的距离呢。唐家圫后山的“干娘石”怎么会长脚跑到韶峰上来了呢?可见,韶峰上的所谓“干娘石”只能是假的,是哄人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不很好了。即使是为了招揽游客,也不是这样个招揽法啊。
三是神仙化伟人。这在毛泽东纪念园里比较突出。其间,不止一个处所设得有将毛主席塑像当作神来供奉的场所。我理解,这样做可能是为了迎合某些有迷信心理的人们的需要,进一步的目的则是利用某些人的这样心理而捞取钱财。但是,无论出于何种考虑,这样做都是不可取的。因为众所周知,毛主席除了早年因受母亲的影响而信过佛外,投身革命后,终其一生他都是一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不信神,不信鬼,更不信邪的。因而,以任何形式将他神仙化都是对他形象的歪曲,是一种不敬和不文明的举动。
四是场所闲置。这主要是指市区内的文学艺术馆。该馆为长沙市投巨资2000万元所建,目的是要发挥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中心的效能。可是,它现在却闲置着。当然,我估计这只是暂时的。
而最令人感到遗憾的,则是毛家饭店及其客房部。地球人都知道,当年推行改革政策之初,韶山普通农妇汤瑞仁因试着煮粥卖钱,此举被誉为最先下海经商吃“螃蟹”,因而名噪一时,成了改革大潮中的英雄人物。一时间,报导她的文章,接见她的名人和领导,以目睹她的丰采、与她合影留念为快事幸事的游客,都不计其数。她因此在获取了巨大的荣誉的同时,也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至今韶山的许多经营者,都还打着她的牌子,利用着她的名人光环。也是受到此影响,这次韶山行,出发之前我就通过网络查询,选定在毛家饭店客房部居住。
可是,当我们住进去之后才发现,情况完全不是那回事。
入住后的第一件事当然是开灯。结果发现,两个床头灯都不亮,一个台灯和一个落地式台灯也不亮。顶灯到可以亮,四个灯泡只亮三个,另一个也不亮。还好,卫生间的灯是亮的,开着它也能给房间增加一点亮度。
接着是想洗涮一下。一看其沐浴间,垮垮神且不说,热水管里没有热水,将服务员喊来弄了半天也放不出热水来,她只好指了楼下的一个估计是工作人员睡觉的房间让我们去洗涮。那里边的沐浴间也是垮垮神,其地面的正中间有一条裂缝,看着好像问题不大,站上去它却向下一塌陷,差点儿就摔了一跤。
沐浴过后回到房间,想看看电视,电视机却一声赶一声地刺耳地炸响。自己怎么也调不好,只好又喊来服务员。被告知,电视机只能看本地台。说着,她调到湖南台,炸响的声音是小了点,但是仍然响个不停。她调了许久也调不好,就匆匆地走掉了。
那几天都是连阴雨的天气,房间里的水泥地面像泼过水似的,潮湿得厉害。我们就想打开房间的空调吹吹风。空调是打开了,可是它却不听人的使唤。没有办法,只能随它的便了。
房间内唯一没有毛病的电器是电开水壶和写字台处墙上的那面镜子,也罢,有了电开水壶就有开水喝,有了镜子就可以照自己的形象,也算不错。
同样地球人都知道,毛家饭店最著名的菜肴要数所谓的“毛氏红烧肉”了。虽然后来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餐馆里,打着同样旗号的红烧肉不少。可是,这里是韶山,这里的红烧肉应该是正宗啊。因而,到了韶山,又住进了毛家饭店,怎么能不尝一尝这里的毛氏红烧肉呢?
于是,下午游览过后,6点多钟吧,我们即返回毛家饭店准备吃晚饭。进入餐厅,却被告知,厨房在打扫卫生,要吃饭可以,没有炒菜,只有蒸菜。拿了蒸菜单一看,只有蒸南瓜和蒸山芋两样。靠这两样菜如何能下饭?那就看看主食吧,被告知,主食只有面条。我以为,可能看到我们只两点儿人,不想做这点儿小生意吧,人家可是名满乾坤的毛家饭店呀。可是,比我们稍后进来的是一个8人的团队,也被同样告知而转身就走掉了。看来,这“正宗”的红烧肉是吃不成的了,只好走人,去另找填肚子的处所了。
在韶山期间,我曾与多位当地人谈起毛家饭店,谈起汤瑞仁。从他(她)们的反映看,当年汤瑞仁因为先下海经商吃“螃蟹”(卖粥),适应了当局推进私有化和市场化改革的需要,因而特别得到当局的看重,她因此成了大红大紫的人物,生意因之特别好做。她原来在毛主席故居对面的那栋老旧房子,为了保持故居的周边环境,经作动员工作,政府给她18万元的补贴(若与今天的币值比较起来,当年的18万比现在的36万乃至72万还要值钱),又无赏地在山冲对面另辟一块面积更大的好地盘(即现在的毛家饭店所在地)供她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嘛)。她于是迅速发家。
人们说,本来,汤瑞仁不过是一个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什么见识的农村妇女,如果没有政府刻意的大力支持和扶助,仅靠她自己小本打拼,是很难得有什么大作为的。然而,事实上她却意想不到地暴富了。这正应了那句话:“人要是命里注定要发财,就是挡也挡不住。”现在,在韶山,她家可以说是财大气粗,是首富,韶山的许多企业她家都有股份,在全国许多大城市开办的企业也不少。
谈到现在韶山的这处毛家饭店,人们告诉我,它现在由汤瑞仁的一个外孙女打理,她的儿子则负责外地大城市的企业。所以,这里的生意对于她们家来说,已经不是主要的了。汤瑞仁现在岁数也大了,精力有限,除了需要时继续发挥一下名人效应外,具体过问业务很少。他(她)们还告诉我,就近的许多人家都可入住,随便哪一家的条件都要比她们家好,而且价格要便宜,服务要周到。……
“人怕出名猪怕壮。”听了当地人的上述种种介绍,我对这句话有了切身的感受。尽管汤瑞仁如此走运,在韶山期间,我却没有听人说是她家的祖坟葬得好。人们认为,汤瑞仁的暴红和暴富,从根本上来说,是她当时卖粥赚钱的选择好。这就如同小岗村人按手印搞单干的选择好一样。小岗村的那18个农民,与汤瑞仁差不多,也都没有什么文化和见识,只是出于私心,在私下拟订了一份分田单干的协议,并在上面按下了所谓的“血手印”,因而就大红大紫了起来。二者的表现形式尽管有些不同,其中的奥妙却是如出一辙的。
至此,我的韶山纪行该告一段落了。尽管此行中个人感觉有某些缺憾,然而我仍然认为是不枉此行的。至于今后,我打心眼里希望韶山的明天会比今天更美好,不因为别的,就因为它是我们人民共和国伟大缔造者的故乡,是亿万中国人民心中的红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人心向往的地方。这里的历史坐标,曾经联系着我们民族和国家的过去,它也一定会联系着我们民族和国家的现在与未来——透过此行的许多现象,我有着这样的看法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