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林默涵宣传、贯彻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杰出贡献

火烧 2009-07-17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讲述林默涵如何深入宣传和贯彻毛泽东文艺思想,尤其在《讲话》传播和文艺方针落实中的重要作用,突出其在文艺工作中的实践与影响。

林默涵宣传、贯彻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杰出贡献

余飘
中华魂杂志 2009年第5期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林默涵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他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时时在我们脑海中浮现,激励和督促着我们前进。
(一)

林默涵曾亲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毛主席的讲话“很对我的心”,“毛泽东讲的话,也正是我自己想说的,但没有他讲的那么周到、那么好,概括得那么高”。他还深刻地指出:“《讲话》不只讲文艺思想,而且是讲整个世界观问题,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如何为人民服务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我们党的事业才有后来的兴旺发达”。

林默涵学习《讲话》的起点是很高的。因为在此以前,他在白区就参加了革命文化活动,是共青团员。1938年到延安以后,他进入马列学院,系统地学习了马列著作和毛泽东的著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特别是1940年,他聆听毛泽东的著名演讲《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深受启发。林默涵回忆说:“这篇演讲稿在党中央的理论刊物《中国文化》创刊号上以《新民主主义论》为题作为发刊辞发表出来”。“拿到这篇讲话稿后,我一字一句地反复校对过好几遍,一边学习,一边思考,感到自己的思想境界一下子提高了很多,眼前豁然开朗”。正由于他有参加革命文化活动的实践,又有精心编辑毛泽东的经典著作《新民主主义论》的体会,所以,他聆听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理解得格外深刻和透彻。

《讲话》以后,林默涵与何其芳奉命到重庆去宣传《讲话》精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茅盾曾说:“在延安的文艺理论家何其芳、林默涵等到重庆之前,重庆的文艺理论界是相当冷清的。他们二位同志的到来,使大后方的广大文艺工作者了解了《讲话》的精神实质,感到心悦诚服。”何其芳、林默涵为《讲话》精神在国民党统治区内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2年5月23日,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10周年,林默涵贯彻中宣部的决定,为《人民日报》撰写了一篇社论,题目是:《继续为毛泽东同志所提出文艺方向而斗争》。这篇文章针对文艺事业的发展情况,高度评价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科学性、真理性和战斗性,强调了贯彻执行《讲话》的重要意义。他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部关于革命文艺的也是关于革命思想工作的辉煌的科学著作,10年以来在毛泽东同志所指示的文艺方针下,文艺工作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我们的革命作家中产生了大量的以反映工农兵的生活和斗争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并开始纠正了八股式的文风。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在革命斗争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同时,工农兵群众中出现了一些作家。这一切,说明我们的文艺运动已经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1960年,林默涵发表了长篇论文《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旗帜》。这篇文章的重要贡献是系统地论证了毛泽东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他说:“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理论家。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不仅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我国的面貌,而且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无论在哲学方面、政治经济学方面、科学社会主义方面,他都有重大的创造性的发展。在文学艺术方面,毛泽东同志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使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具有了完整的系统性,高度的科学性和强烈的战斗性。”林默涵的这篇文章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了毛泽东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丰富内容,对于我们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文艺思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

多年来围绕着如何对待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把它当作是发展革命文艺的理论、方针、政策、坚持它对文艺工作的指导地位,从而推动我国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另一种是否定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否定在它指导下的革命文艺实践,反对它在文艺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也有人通过篡改、曲解、割裂它的内容,以达到破坏它的目的。到了新时期,随着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形成了一股否定、反对和攻击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浊流。特别是到了1989年春夏之交那场政治风波的前后,这股浊流更为猖獗。有人咒骂毛泽东文艺思想是砍杀作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有人攻击毛泽东文艺思想是束缚文艺创作的“铁栅栏”……,他们把毛泽东文艺思想视为在意识形态领域推行资本主义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必欲推倒而后快!

林默涵坚持、捍卫毛泽东文艺思想,批评那些反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言论,早在《讲话》刚发表后就开始了。1944年,林默涵和何其芳奉命到重庆去宣传《讲话》精神,针对胡风等人反对《讲话》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批评。胡风没有接受批评,而且在全国解放后的1952年向中央送了一个《关于解放后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通常说的三十万言书。它的内容是攻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主张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与工农相结合,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等原则是“五把刀子”。为了坚持与捍卫毛泽东文艺思想,林默涵于1953年1月《文艺报》上撰文,全面、系统地批评了上述错误观点。他的文章不仅受到国内人民的称赞,而且受到海外文化人的高度评价。我那时听到一位香港的老文化人说:“这是一篇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文章。它不靠华丽的词句吸引人,而是靠逻辑的力量说服人。它的文风是朴实的,语气是缓和的,思想却是深刻尖锐的。”他的话给我留下强烈的印象。

新时期以来,随着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泛滥,出现了一系列贬低、否定和反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言论。林默涵挺身而出,针锋相对、旗帜鲜明地批判了这些错误观点。1981年,他在《分歧在哪里》这篇讲话中指出:近年来对毛泽东文艺思想有种种看法。有肯定它的基本原理,认为它仍有指导意义的;有全盘否定,认为它已经过时的;也有全盘肯定,认为它“句句是真理”的。他表示自己赞成头一种看法。1989年,他在《祝贺〈邓小平论文艺〉》一文中说:“自从小平同志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后,就遭到了文艺界、理论界等一些人的反对。他们把四项原则同三中全会对立起来,说什么三中全会是解放思想的,四项基本原则是压制思想的四条棍子。认为三中全会是反‘左’,是‘放’,四项原则是反右,是‘收’。这就是所谓‘三四左右’的矛盾,也叫‘说三道四’、‘左右’为难。从此以后,凡是主张坚持四项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就被称作‘僵化’、‘老左’,而且国内外、台湾、香港异口同声,一致攻击。中央的一些领导人竟支持这股势力。最明显的是1986年作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公开宣布不提反对精神污染,不提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了,全场一片欢呼,实际上,这是对小平同志意见的公开反对,而有人却说这是文艺界的‘遵义会议’。那么,代表错误路线的又是谁呢?现在看得很清楚,天安门70天动乱到暴乱,不是偶然发生的,也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10年来一些中央的领导人违背中央决定,包庇、纵容和扶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结果。现在虽然平息了暴乱,但是,10年来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在群众中,特别是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和文艺界理论界散播的污染、毒素,决不是一下子能清除干净的,这将是一桩长期的艰苦工作,而小平同志论文艺这本书正是一个清除污染、端正思想、提高认识的有力武器。”林默涵这篇文章有力地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捍卫毛泽东文艺思想,受到了广大人民的称赞。

林默涵又在《坚决而持久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一文中,列举出资产阶级自由化在文艺上的具体表现:(1)鼓吹无限制的绝对自由,实际上这种自由是不存在的。拒绝党的领导。(2)鼓吹文艺脱离政治(所谓“淡化政治”),否定文学的教育作用和社会效果,认为“文学就是文学”。(3)脱离生活,只表现自我,脱离人民,认为文艺作品人民越看不懂就越“现代”。(4)否定革命文艺传统,否定民族文化传统,甚至否定中国人种,认为中国人是丑恶的,劣等的。(5)提倡性文学,把性心理,性动作,拿到文学作品中来描写,产生坏作用。林默涵严肃地指出:“文艺界一些人搞自由化,其恶果是很大的,一方面毒害了读者,特别是缺乏识别力的青年读者;一方面也带坏了青年作者,不少青年作者确是有才能的,他们开始写的作品很不错,但在资产阶级自由化影响下走上了邪路。”

林默涵高度评价毛泽东的文艺论述时,不是像某些人那样,采取“句句是真理”的态度,而是采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他捍卫毛泽东文艺思想,但决不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辩护。他较早地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在1979年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就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雄辩的事实证明毛泽东1963年12月和1964年6月对文艺工作的两个批示是错误的,给文艺界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这对新时期文艺摆脱“左”的困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敬爱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王震曾致信林默涵、魏巍,热情地称赞说:“作为思想战线的老战士,你们老而弥坚,站在第一线,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他的话说出了我国广大人民的共同感受。
(三)
林默涵不仅坚持和捍卫了毛泽东文艺思想,而且主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

1.深刻地论证坚持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他说:“坚持和发展是辩证的统一。”“只有坚持正确的道路,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只有不断的发展,才能保持正确的道路。”他的话言简意赅,对我们深入理解坚持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很有帮助。

2.有力地宣传邓小平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论述。为了促进文艺工作者努力坚持与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林默涵引导大家认真学习邓小平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祝辞中的一段论述“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哺育自己,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林默涵阐述了邓小平的一系列精辟卓越观点,如关于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和任务;关于文艺要对四个现代化有利,要为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积极贡献;关于文艺要描写和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关于不再提文艺从属于政治,但是文艺不能脱离政治;关于反对“左”的和右的干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精神污染;关于精神产品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等等,这些精辟观点都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为我国新时期以来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繁荣指明了方向。

3.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林默涵是一位富有创造性和独到见解的文艺理论家。他在坚持、捍卫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同时,也根据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原理分析文艺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了一些新的结论。

例如,他根据毛泽东关于文艺工作者必须“到唯一的最丰富的源泉中去”的论述,号召文艺工作者“深入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第一线,深入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大力反映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光辉业绩和艰难过程,塑造改革者、创业者和各种社会主义新人的生动形象。”

又如,他根据毛泽东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容许各种各色的艺术品的自由竞争”的论述,提出了新时期的文艺“是多元性的,同时又是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的观点。他举例说:“四人帮”搞什么“样板戏”是十分荒唐的。工业品有样板,皮鞋有一定规格、尺寸,文艺作品则要求独创性,不可能有什么样板。多层次是指艺术作品的思想与艺术水平不一样,因为作家本身的思想艺术修养也是有不同层次的,有的很高,有的就低一些。群众的文化需要也有层次高低之别。

他还针对群众在文艺问题上的不同意见,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理论给予科学的分析,从而达到统一群众思想,提高认识、促进发展的目的。例如,有人认为文艺是商品,有人认为不是商品。林默涵给予明确的回答:“在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里,文艺是商品又不是商品。说是商品,因为文艺作品确实是以商品的形式进行交换、流通的,具有商品的属性。……但是,文艺同一般商品又确有很大的不同。一般商品完全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而生产的,……而文艺作品不是这样的。真正的作家,不是消费者需要什么我就创作什么,而是对社会生活有所感触、爱憎,需要把这些感触、爱憎抒发出才去创作的。……所以说,文艺作品不同于一般商品。艺术家创作首先是为内心的激情所推动,而不是仅仅为了消费者使用。……曹雪芹十年沥血写出了《红楼梦》,是为了卖钱吗?人们为什么不像尊重文艺家那样尊重商人呢?原因在于文艺家不是首先为了钱而去创作,而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而不能不创作”。上述关于文艺是商品又不是商品的鞭辟入里的分析,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文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把文艺与一般商品区分开来,文艺家才能摆脱“为金钱而创作”的错误影响,才能坚持文艺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方向,使社会主义文艺繁荣昌盛。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的思想的影响”。这也完全适用于文艺领域。因为在这个领域内违背和反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现象还严重地存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是中国第一次出现的系统、完整、富有战斗力和生命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深入学习林默涵宣传、贯彻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精辟论述和光辉业绩,更具有突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