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的记忆
秋的记忆
一个春夏的辛勤劳作,经历风风雨雨,送走了高温酷暑,迎来了气候宜人的收获季节,怎不叫人感到格外欣喜。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景色宜人、层林尽染、秋高气爽、果实累累……秋天,我们有太多的溢美之词来形容,感受秋天,让我们体验到收获的喜悦;晚秋那“秋花惨淡秋草黄”、“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景象,又会让我们体验到秋的另一种情绪及景致;秋已至,尽情享受感触秋,她会给人以“秋风扫落叶”冷酷无情的感受,也会让人在这冷酷中看到生机孕育的期望。
儿时的秋天是单纯的,单纯得像一张白纸,感到最为美好是收割果实的喜悦。从开镰收割高粱、谷物到打场至新粮入仓,社员的心像一颗颗饱满的谷粒,金灿灿圆滚滚,充实得很。
第一次经历农村的秋季是1969年。秋天的田野黄一片、红一片、绿一片,色调分明的庄稼,忙碌的人影到处可见。一天,在姑姑家玩,听表兄说明天就要开镰了,不知道什么意思,就去问姑姑,姑姑告诉我说:“开镰就是明天要割高粱或是谷子,因是秋天的第一次收割,就习惯叫开镰,开镰要把镰刀准备好、磨好,没有镰刀的就要到供销社去卖,要不明天就干不了活。还有,开镰后一年的新粮食就下来了,不用再担心没粮食吃了,这也是让庄稼人高兴的是。”的确,收割时一件高兴的事,无论是割高粱、谷子、玉米,还是稻子、大豆,活计虽累,但是人们的心情是喜悦的。不过在秋忙时节,各家的情况不一样,有的人家有吃的,有的就没吃的。没吃的就东家借西假借点,可收割的心情是一样的,吃饱的干起活来像小老虎,稀粥灌大肚的也像小老虎,这是那个激情岁月常见的场景。
第一次领略秋季打谷场的韵味也是1969年的秋天。秋天到了,收割前要做场的,做场的地种的都是早熟的庄稼,收获后把地犁好,用耙犁犁平,再用碌柱压平,而后洒上水把地面压光。粮食上场后要把谷物分开朵起、晾晒。雨后地面泥泞首先要晾一下,而后要用麦秸什么的散在地上用碌柱碾压,一来吸水二来压实压光。第一次去打谷场是伯父带我去的,到场上看到成垛的高粱谷子,一堆堆待晾的粮食和场上晾晒的高粱、大豆,心中的憧憬、希冀、渴望一下涌来,感到理想的希望就在眼前。闪过似呆的瞬间遐想,儿时的顽皮又迸发出来,不自觉地跑到正在晾晒的高粱面前,鞋一脱就跑在上面玩,那光滑滑、凉润润,把脚心搁的痒痒的感觉,更使童稚的欢乐融在其中。
其实,打谷场是农民一年希望都集中的地方,一年的口粮、食油都要从这里分到社员家,因此看场的人是大家公认的农活全又本分的人。场里的活计很累也多,就说扬场,玉米高粱用脱粒机脱下粒,要晾晒、晒干后要把混在粮食里的杂草分出去,就要用木锨一锹一锹地扬出去,这就是扬场,一次那是几万斤粮食,没有体力和耐心是不行的。我喜欢看扬场,不仅是随着父辈木锨的起落,那一颗颗饱满的种子渐渐堆成小山包,而是喜欢思绪漫游,喜欢听父辈在丰收的喜悦中讲些让人浮想联翩的童话故事,聆听之中会让我更加的梦幻。
所以我想,对秋天的到来,身境不同感慨不同。就说古人的诗句吧,“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秋风萧萧愁杀人”,这一句句绝世佳句,勾画出古人不同的人生感悟,这无不透视出秋天的感慨令人多情。
然而,当我身处1976年的秋天,所感到的这是我在农村经历的第一个由春天的播种到秋天果实的真实感触,我眼中的沉甸甸的谷子,金黄的玉米,洁白和橙红的高粱,已成为我心中理想的果实。这年的秋天我也对理想再认识着。如果说春天承载了农民一年的理想,那么秋天就是承载他们理想果实的季节。秋天的到来的确不易,从春天播种到夏天中耕,禾苗在生长的每时每刻,都需要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精心呵护,来不得一丝一毫的懒惰与怠慢。
播种时节,一颗小小的种子落地生芽到破土而出,生长的每时每刻它都在经受着考验,从最初的春寒,到夏日的炎热、暴风雨的洗礼、洪水干旱的考验,它顽强地经受了这一切,果实就会在它的身心孕育,就会迎来秋天的收获。思考当中,人从牙牙学语开始,在母亲的怀里接受着理想的最初启蒙,从小学、中学、大学对理想的探寻,直到理想的实现,犹如春的播种、夏的成长、秋的收获,它要经历风雨的磨炼,最后能结出硕果的只有属于意志最坚强的人,任何患得患失都将失去理想的果实。
由此使我想起两千多年前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司马迁,他以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刻画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他又像一位善于捕捉瞬间的雕塑家,以锋利的刻刀,为我们塑造出一座座风采各异的雕像。从而,他告诉我们人如何去对待与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司马迁的世界中,最光彩夺目的是一批充满豪气的悲剧英雄。他们是英雄,但往往带有悲怆、苍凉、壮烈和激昂的悲剧色彩,正是这种悲剧命运使英雄们更加可歌可泣,令后人景仰。而这之中也有他自己的背影。
司马迁少时有躬耕垄亩的经历,长大后又有纵横天下的壮游生涯,还有随帝封禅、太初改历的令人注目的壮举。然而,谁又能料到,命运却又是如此捉弄人,胸怀大志的司马迁因“李陵事件”,受到了人生莫大的侮辱。于是,他奋笔写下了一篇血与泪的控诉书《报任安书》。他用极其悲愤的语言写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正是这番话,从古到今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在艰难困苦面前他们不屈不挠,在生死面前不忘理想信念,留下了令后人敬仰的诗篇。
司马迁因替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惨遭汉武帝的腐刑,这样非人的遭遇,对他的打击实在太大了,身负这样的耻辱,令其生不犹死。司马迁描述当时的心情说:“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以看出,司马迁内心经历了多么惨重的煎熬啊!一只归航的船,突然遇上阴风怒号,电闪雷鸣。面对恶浪狂涛,你只有继续前行,退缩只有沉没;一位旅客,走进隧道,如果停下来,只有永久的黑暗,一直朝前走,就是无限的光明。
一个真正有理想的人,绝不会让困难攫住自己的心灵,而会在奋斗中舒展自己的双臂。当终生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双臂收拢时,抱住的必将是令人欣慰的硕果。
在人生旅途中,会有种种不幸,“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篁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司马迁一连排比出十种耻辱,可谓人生极大的不幸,但这一切,比起腐刑又算得了什么?所谓“最下腐刑极矣!”此六字,暗含司马迁多少悲愤之情啊!更流露出司马迁对理想的信念的追求是何等的坚强、执着啊。
“士可杀不可辱!”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难道司马迁不懂吗?不!他当然知道,处于那种境地,那是非死不足以洗净耻辱的,非死不能回报列祖列宗的。终于,他说了一句话:“所以隐忍苟活,幽于愤者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于是乎,司马迁说出了一段震撼千古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理想的顶峰人人有,并非人人都能攀,只有在崎岖的道路上不畏劳苦,勇于战胜重重困难的人,才能到达。
人生的秋季收获,有太多的像司马迁那样经历无数的暴风骤雨才实现的,“不经风雨,难见彩虹”,没有春天的寒意,夏天的火热,就没有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秋天景象;就没有比夏天更拥有灿烂绚丽的秋天色彩。你瞧,稻田的金色、高粱的火红、玉米的金碧相映,秋天告诉人们付出与果实的含义。秋天代表成熟,同时也是耕耘、播种的时节。秋庄稼收获之后,辛勤的人们又以汗水播种下希望的种子。那一片片嫩绿的冬小麦,旺旺地张扬着不屈的个性,新生的绿意“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凭添了秋天的热烈、向上,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力量。
秋天是季节的升华,秋天是人生的诠释,当秋天把累累果实奉献给人们的时候,她面临着的是枝枯叶谢,而她却不埋怨,不忧伤,还是坚定地融入了季节的循环,去重新孕育一个新的收成,在轮回中完成自己伟大的使命。解读秋天,品味它奉献大地的果实,你会发现,只要扎根沃土不屈不饶,迎接你的就是果实累累的秋天。人生的理想就像一颗种子落地,它不仅需要大自然的呵护,更需要自己的顽强,不抛弃,不放弃。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这就是秋留给人间的启迪吧。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