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爱与尊严
一
“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都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年轻农民工”,这是一位领导人14日在新一代农民工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时评”说使人“倍感温暖”,我却觉得有点“父母官”味道。
我国当前有新生代农民工约1亿人,他们多为80后、90后年轻人,称他们为“孩子”毫不为过。这是“新华时评”最善解人意的解释,不过古代商家不这么看问题,他们将顾客称为“衣食父母”,即使白发苍苍商家也这么认为。他们是从“哺育被哺育”角度认识问题的。年龄关系是一个很浮浅关系,也许还尴尬。在干部日益年轻化的今天,很多很多政府里的人,尤其是基层政府的人,父母们的年龄也许和孩子一般大。
过去八路军有过类似比喻,说人民是父母八路军是子弟兵,孩子是自称,现在改他称,是不是有点好为人父了?
都孩子了,“而非成人”(1),因此公民权并不显得那么重要,重要的父母多垂些关爱,即使父母再偏心亦或继父后母也是父母子女关系。倘若这父母除“政府”外还包括“社会各界”则不妙了,社会各界中自然而然并且首当其冲包括正使唤着农民工的大大小小企业主,即如今尽量避免使用的称呼资本家,他们和农民工的关系可能是最糟糕的父母和子女关系。家庭关系中血缘是垂爱和纠偏的天然机制,而在社会关系中代替这种机制的只能是资本的逐利性。
父母关爱孩子,孩子应该报恩,“政府及社会各界”关爱“孩子”,“孩子”却不必心存感激,因为他们在养活自己的同时也养活着庞大数量的父母们。相反,这些父母们对待“孩子”应该像孩子对待父母那般尊重。
二
“让人民有尊严地生活”,这句话非常崭新,建国六十年,社会主义搞了一甲子,从“让人民当家做主”进步到“让人民有尊严地生活”,其中的闪光点在哪里呢?
央视一套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不如跳舞》中有一个细节:出租车司机周师傅正在饭馆和人庆祝跳舞比赛获得好成绩,妻子突然打电话说自己下岗了,原来她在单位因给上司提意见被责令停职反省写出深刻检查。看着夫妻俩开车提礼品到上司所在小区守候,看着礼品被拒绝后妻子出租车里雨中哭泣,看着夫妻俩回家中被女儿婷婷指责活着要有尊严、周师傅一巴掌打在女儿脸上,我突然不知道尊严是什么玩意儿。
原以为“下岗”是个历史性名词,随着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大面积下岗的结束会被送进博物馆,看来我错了,它不仅是个名词,还是件武器,专门用来对负尊严的。它可以让说不变为顺认,让尊严低下高贵的头;它不仅用在工作中,对漂亮女性还可以用在生活中;它不仅国有企业适用,民营用来同样得心应手。
从下岗到失业只有一步的距离,反过来往上走又有万里长征之遙。它需要足够多的时间足够多的精力去打一场有足够经济支持的维权官司;并且,还要有足够好的运气。如果老板处理员工不显山不露水不着痕迹,法律连打官司的机会都不给。有财产权就有处分权,这是私有制下一条铁的定律。
给工作、给薪水、给待遇,却给不了人的尊严。尊严从平等中得,自由于独立里取,当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主人,把劳动权紧紧攥在手中,布下平等的种子,还怕收获不了尊严吗!
2010年6月18日
注1:《新华时评:像对待孩子一样关爱新生代农民工》http://news.163.com/10/0616/19/69AR64FI000146BC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