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昆明!
昆明!!!昆明!!!!
转发一篇文章: 昆明!!!昆明!!!!
还有很多图片
点击链接
http://club.kdnet.net/newbbs/dispbbs.asp?boardid=3&id=3408073
http://club.kdnet.net/newbbs/dispbbs.asp?boardid=3&id=3408073
昆明!!!昆明!!!!
失忆者
昆明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这一点无须昆明人自我吹嘘。但凡到过昆明的人总会对那里宜人的气候和多元的文化所折服,各种各样的赞美之词于昆明这样一个城市来说没有什么值得稀奇的。虽然在昆明生活的时间总共只有三年,但我所认识的昆明确实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单说翠湖一片,由文林街、钱局街、螺峰街、北门街、文化巷、天君殿巷、“洋芋”巷等小街小巷所构成的城市生活社区塑造的是一种老城厚重底蕴下的浪漫主义氛围,同时不缺现代时尚的意味。走在这些小街小巷中,慢慢品味生活的节奏,累了就在街边小店吃点小吃,木瓜水、洋芋条、豆花米线、碳烤肠、豆面汤圆,酸甜苦辣应有尽有。若从整个城市来看,或许我们只有在书中才能读到曾经那个由潘家湾、螺蛳湾,洪化桥、吴井桥等名字串联起来的可能的水城的模样;也只有在书中,我们才能读到凤翥街上茶馆一路,马队歇脚、文人议论的浑厚景象。然而,百年后的昆明依然没有褪去它的底蕴。虽然在东寺塔、西寺塔那里,我们没有再见到鸡蛋串着卖的老奶奶;虽然金马碧鸡坊那里,我们没有再见到由石板铺就并延伸的大路,然而,长久以来昆明没有变的是人们生活的宁静和在文化上秉持的多元。
但是,这一切都在这个极具变化的年代发生着急剧地改变。而且始料未及的是,一个城市的宁静和舒适正在被一个接一个的丑闻所打破。城中村拆迁、无序征地、“躲猫猫”、小学生卖淫案、阳宗海污染、螺蛳湾游行、纸币开手铐、强拆防盗笼……看着这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再看看网络上普通老百姓对这些丑闻的评论:“怎么又是昆明?”“以后再也不敢去昆明了!”……不得不让我我想起了电影《南京!南京!》标题了两个大大的感叹号。于是我不自然的在自己这篇随感中也在“昆明”这个起于唐朝武德年间的名号后边加上了两个大大的感叹号。需要补充的是,我将这些事件都称为“丑闻”意在说明:首先,这一系列事件没有再给与我们如过去一样打黑除恶后的“大快人心”之感,充斥着整个社会的是怀疑和不信任,甚至是一种恐惧。因为这一切均来源于权力正有被无限滥用的可能;其次,在一个行将转型的城市中,一波接一波的阵痛让人们在寻找一个有关安宁的答案的途中屡屡受挫,欺骗和谎言将人们一次次打败;再次,这些事件让我们再次看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就如一个没有了任何法术的接生婆,我们期待着新生儿的诞生,但是我们却无能为力。看着产妇的挣扎,我们只能独自忍受内心的无奈和困顿!
昆明!昆明!
我想起了在海埂大堤上看到的那一潭绿色的、粘稠的滇池水。“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或许只是梦境,抑或是我们自己模糊了自己的眼睛,只能将信将疑的自我慰藉:“在古代那或许是真的!”然而,在我们的记忆和现实体察中,我们只看到在滇池西岸那个化工重镇崛起的同时源源不断流入滇池的红水和黑水。这或许只是一个开端,希冀于以工业的发展惠及于每一个人,然而也正是工业的发展将人们的记忆抹杀。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发展工业本来是一件好事,然而,在滇池西岸的村庄走上一遭,我们无不惊奇的发现,即使认为可能带动最大的村庄里,贫富两极分化竟是如此严重,也就是说由工业所带来的发展并未惠及每一个人。更为严重的是,农民们的田地很多被工厂征用,即使是余下的少量田地也被工业污水污染,农民自己都不敢吃这些田地里收获的粮食。无所事事成为工厂周边农民的生活常态,土地被征用而获得补偿款的农民自得的在麻将铺里消磨时光,其他的人也在等待着可能的“行动”,试图通过堵路和堵大门来向工厂施压以获得更多的污染赔偿。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里的农民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以“土”为基本特征的农民了。与传统的断裂和唯利是图的思想正在蔓延,或者说部分农民正有不断成为“刁民”的可能。人在精神意义上和自然意义上的没落正投射出以污染、工业化无良发展和生存范式无序转型为后果的整体社会建制的混乱。也可以说,在发展的目标完全指向钢筋混泥土的空虚城市和权贵阶层利益的时候,人,特别是底层的人们正被发展的发展的浪潮所吞没,全然没有了踪影。
昆明!昆明!
在昆明这样一个城市中,有这样两类人总是可以被《都市条形码》(这里借用了今年颇为流行的一个“被”字,用以说明登上王牌新闻栏目《都市条形码》的次数比较多)。一类是小贩,一类是业主。小贩多是在城市中没有产权的流动者,业主却是拥有私人产权的固定居住者。然而,两类人群都面临着他们自己的困惑。
昆明的街边小贩比起北方很多城市其实并不算多,以一二一大街为例,从小菜园立交桥开始一直到西站立交,我们能见到小贩大多也就集中在云大电脑城门口,而且主要是在早上7点到8点。对于云大的学生和在电脑城上班的学生来说,这其实并非坏事,因为他们的存在为紧张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然而,小贩遭到城管打骂的事件却在昆明层出不穷。城管是否有当场没收小贩摊子、物品的权利还值得商榷;然而,屡屡出手打人实则可以确认是对公民人身权利的恶意侵犯。更为让人大跌眼镜是,在小贩或路人被打的时候,往往有人报警求助,警察来了首先不是阻止城管打人,而是站在面前摄像记录。直到记者来了,记者成了真正的调查者,当问及城管是否打人了,警察们会很自豪的以自己的所见来告知记者城管打了。警察只想扮演一个目击者的角色,让人觉得可悲、可叹!但是警察同志的心理我们也可以理解,毕竟城管凶悍无比!于是形成了警察自保、城管无法无天、公民屡受侵害而又无法得到保护和救济的无比肮脏的局面。也可以说,从城管和警察开始,整个社会正气的缺失正是我们所提2009诸多混乱事件的直接原因。
然而,事实是公民社会正在茁壮的成长。在前几天《都市条形码》里播出的一则有关业主和物业间纠纷的新闻中,双方行将暴力开场,在这个时候,我听到了新闻里一位男士有力的声音,他对着物业保安坚定的说道:“我是业主!”是!他就是业主!此君一言甚是痛快!这不仅仅是一个警告,更是一个宣言!长久以来,“业主”这样一个有力的名字为何在物业管理企业面前显得如此脆弱。2003年我国就抄抄改改的弄来了一部《物业管理条例》,那是一部多么让人欢欣鼓舞,充满希望的条例。然而,一切从国外照抄来的条文并没有能够对物业管理企业形成规制。业主维权成为一个大的社会问题。此处无意探讨物业企业之罪在何处,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小区这样一个“权利止于水边”的空间里,对业主权利基本的尊重都不能实现的话,权利只会冲破“水边”而波及更远。也可以说,对于一个拥有私人产权的公民来说,他们的理性无外乎在安逸的栖居之外免受无畏的干扰和不公平待遇。
昆明!昆明!
应该说,在法治化城市建设过程中昆明有很多地方是值得称道的,比如市长接待日制度的建立,促进媒体对公共事务的监督以及公职人员问责制的落实等。这一切的改变都让人们对公共领域的光芒普照充满了期待。然而,螺蛳湾商户的游行以及那些随时可能被拆去的防盗笼又让人们对这样的光芒产生了疑问。早些时候,人行道上种植两排树的措施就让人感觉莫名其妙。很多路段上,行人与电动车、自行车互相拥挤的场面在昆明是见怪不怪的景象,两排树让人们行走的空间再度缩水。有人说,或许是种树的企业与某些领导有亲戚关系;有些人则说是作出此决策的领导从来都是坐轿车,所以体会不到在人行道上行走之人的感受。不管原因如何,至少传言的弥漫暗示了一种在话语和吁求得不到重视时候的无奈和发泄。“流言止于公开”的妙方在这里成了虚置。出于绿化城市的良好决策缺乏了决策时候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其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即是怀疑和不满的情绪在人群中蔓延。当回到螺蛳湾商户游行以及拆除防盗笼的问题上,这以后果则更为严重。商户为什么要游行?游行真能解决他们的问题?答案是否定的!但是,当只有游行才能发出他们的声音,当只有游行才能表达自己态度的时候,游行实乃无可避免。同样的,在下令要拆除防盗笼的那几天里,整个城市的骂声或许会远远超过人们一年到头所有的抱怨。为什么要拆成为问题的核心。然而,创卫与维护城市形象整洁的答案多少是让人难以接受的。这一措施的悖论在于,防盗窗拆除后个人人身和财产安全由谁来保障?公安机关的保安能力和破案能力在大众这里是持怀疑态度的。其次,业主在防盗窗上投资的资金由谁来赔偿?难道又要提出私有财产与公益间矛盾的老问题,关键是还没有谁能准确界定这是否属于公共利益。再次,如果市民大多数不同意拆除,这项决策的合法性何在?市民已经觉得生活环境够好的了,为什么就是决策者看着不顺眼?决策者是在为人民创造福祉还是在折腾人民?很显然,我们无从回答这些问题,因为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说,措置失宜的初步诊断似乎是没有问题的。然而,更为重要的问题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对于这样一些涉及大多数公民权利、权益的问题为什么在决策的时候公民是不在场的?也可以说,在公民需要进入公共领域,享受公共生活进而实现自身权利的时候,我们的建制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或许是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但是由于我们的建制本身就畏惧于公民的参与。因为历史上我们就未曾在国家和社会之间寻得一个可能的平衡点,在社会中之“刁民”、贱民、贫民都一并涌入的时候,嘈杂的声音很可能会让决策者崩溃进而丧失前进的动力。这是决策者不想看见也不敢所为的。
2009年12月21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