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有关知识社会形态概念和特征的文献综述

火烧 2011-05-18 00:00:00 网友杂谈 1040
本文围绕知识社会形态的概念与特征展开文献综述,探讨其在全球化与信息化背景下的演变,分析其在经济、教育、科技等领域的特征与影响,为知识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有关知识社会形态概念和特征的文献综述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董永亮)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推动当今世界的社会经济形态朝着知识社会的目标推进。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正在受到这种潮流的深刻影响。目前,有关知识社会形态的研究尚属前瞻性的课题,有关知识社会形态的概念和特征还未得到准确定义和详尽阐述。笔者对有关涉及知识社会形态概念和特征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归纳。
  一、有关知识社会概念的研究
  “知识社会”的概念诞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1966年,罗伯特.莱恩最早提出“知识社会”的术语,探讨了一个“knowledgeable society”维度中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衰落。1969年,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不连续的时代》中不仅使用了知识社会的术语,而且将知识置于“我们社会的中心,以及经济和社会行为的基础”的地位。随后,德鲁克在1993年的《后资本主义社会》以及1994年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的《社会变革的时代》一文中,全面阐述了他的知识社会理论。他认为:从生产力角度讲,未来社会是知识社会;知识社会的诞生源于知识自身的种种变化,当知识应用于知识,从而成为唯一的生产要素的时候,社会相应转变为知识社会。丹尼尔.贝尔在1973年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交替使用“后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的概念,并声称:“后工业社会就是一个知识社会。”1994年,加拿大社会学家尼科.斯特尔在其个人专著《知识社会》中指出:工业社会发展逐渐呈现出明显的知识化趋势;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原动力。此后,世界高等教育会议(1998年)、“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新承诺”的世界会议(1999年)、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2002年)也引用并关注这个概念。2005年11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迈向知识社会》(Towards Knowledge societies)的报告,引用了知识社会的术语,强调知识社会建立在多样性和知识共享的基础之上,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源泉,论证了“建设知识社会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的观点。另外,科技界、教育界以及民间社会也非常关注知识社会的概念。一些国家,如芬兰、加拿大和美国,已经在知识型社会演变中迈出了重要步伐。
  从国内研究来看,中国社科院金吾伦教授译介了西方学界关于知识社会形态的研究状况。他在《知识社会的兴起》一文中指出:知识社会的转型是从二次大战结束之后开始的;知识兼有资本与劳动的因素;信息和知识是知识社会的主要财富和基本资源。重庆党校庞跃辉教授在《从哲学角度透视知识社会形态》中论述:知识社会是建立在对知识价值的深刻认识和充分利用基础上的一种社会形态,其本质是以知识型人力资源为社会主体,通过积极营造学习知识、传递知识、利用知识、创造知识、共享知识的社会取向和运行机制,大力提高社会知识水平,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充分开发社会知识效能,有力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加快发展;知识社会与其它社会形态的显著区别在于它明确提出了全方位开发利用知识价值的新认识。南开大学赵万里对西方关于知识社会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述评。他在《打开知识社会的黑箱——重读斯特尔的〈知识社会〉》中指出:知识社会以知识向所有领域的渗透为基础。他推测,中国的知识社会建构过程将经历经济社会结构的重大变迁及其伴随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存在着知识的偶然性和作为知识向社会的日益渗透之结果的社会关系的更大偶然性。由于这些原因,未来比起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难以想象。”(斯特尔语)
  二、关于知识社会特征的研究
  彼得.德鲁克在《不连续的时代》等著作中对知识社会的特征进行了阐述:知识社会是一个依赖于知识和知识工人的社会;知识社会中获得工作和社会地位的首要条件是获得知识;教育成为社会和政治的中心,学校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专业化和组织化具有特别意义;充满着来自经济和社会的挑战,也充满机遇,如人人享有平等教育权等。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列举了知识社会的五个特征: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型经济;专业与技术人员的优越地位;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成为社会革新和制定政策的源泉;对技术的发展进行规划和控制;一种新的智能技术的兴起。尼科.斯特尔在《知识社会》中归纳总结了知识社会的显著特征:知识社会除了科学知识在生产和社会行为领域的渗透过程,还包括通过有知识的公民所逐渐达到的政治体系的转变过程;特殊的专长领域的兴起,以及在专业知识的发展基础上的相应机构中的变化;社会冲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即从收入和财产之分配的冲突转向一般的人类需要的主张和冲突;脆弱性作为现代社会组织的一个基本属性而出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迈向知识社会》的报告中认为:知识社会的一个特征是多样性,即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另一个特征是知识共享性,这是知识社会的“拱顶石”,即人人都可以平等和普遍地获取知识。未来学家马克.路易斯博士在2004年接受中国科技日报专访时提出了知识社会区别于工业社会的一些特征: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准则是共享知识和真正合作;文化将在知识社会发挥决定性作用。他认为,建立在和谐理念基础上的中国文化更能适应未来的知识社会,将在知识社会的建构中作出重要贡献。
  我国金吾伦教授描述了知识社会的具体形象特征:知识社会是知识富有者的社会;企业界日益看重雇员的知识和技能;知识型工人将越来越受到重视;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构成这个社会的技术基础。庞跃辉教授强调知识社会形态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知识经济一体化;知识普及大众化;知识学习网络化;知识创新加速化。知识获取途径的不断拓展、知识结构体系的不断完善、知识效能利用的不断提高,将变得经常化、常态化。
  知识社会形态研究是一项方兴未艾的课题项目。而关于知识社会概念和特征的研究则是整个社会形态研究的重要内容。当前,关于知识社会形态概念和特征的研究论述还不充分和细致,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它的认识,有待于形成更加严谨的逻辑体系,以指导中国在建构知识社会过程中的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2、罗伯特.莱恩:《不连续的时代》,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3、尼科.斯特尔:《知识社会》,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4、庞跃辉:《知识社会的本质特征、生成环境与创建途径》,《河北学刊》,2002(5)。
  5、罗晖、程如烟:《建设知识社会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迈向知识社会〉报告的述评》,《中国软科学》,2006(6)。
  6、金吾伦:《知识社会的兴起》,《金秋科苑》,1997(4)。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