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落地 农民就“市民”了吗?
一则广东省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开展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的新闻报道,再次使得有关户籍的话题升温,通俗的说就是农民怎样“进城”,进城后又怎样安居,居后是否能有业。然而,问题的关键是不是,户籍落地今后怎么办、如何扎根呢?
我们首先是不是应该厘清,如今的城市居民\城市户口上都有怎样的福利、或一些人士口中的“市民特权”?如就从幼儿,到中小学,再到高中、大学教育来说,巨大的教育资源差距才是问题的本源,户籍只不过是其一个“影子”而已,最终的目的地----大学;亦或者说,是为了更加容易的考户籍所在地的名牌大学。因为,这与招生指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不是吗?否则也就不会有各种类型的“高考移民”了。举个实例,本地有几个升学率(特别是考入各地名校者较多)较高的高中,很多都分布在县乡中,甚至是不富裕的县乡,进而吸引了不少大城市里的家长将子女送往那里读书,可那也是要换户籍的。说白了就是,为了高考,市民也会变为农民,这种现象恐怕存在于很多地方。此其一。
其二,农民变身为“市民”就能够享受到各类社会保障吗?在此,有一个根本回避不了的问题就是:原国营、集体和街道企业下岗失业、买断工龄职工的各类保障问题(特别是工龄长,退休\就业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者)是否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呢?我们诸多的什么主流经济学家\教授,精英、贤达们不是还在大肆鼓吹什么“必须牺牲论”,“8亿多农民和下岗工人是中国巨大的财富,没有他们的辛苦哪有少数人的享乐,他们的存在和维持现在的状态是很有必要的”这类理论吗?如今,面对着巨大的贫富差距,收入分配失衡等社会问题,又在抨击起国有控股企业普通职工薪酬高了,劳保、福利好了,不一而足。在如此之舆论的氛围、或现状里,农民转“市民”后会不会形成第二波下岗失业潮呢?何况,现城市住房已基本与户籍无关,却与钱密不可分,否则,也就不会有“房奴”与各地的什么“小产权房”销售火爆异常了。
其三,当交出土地、宅基地的农民(特别是年轻一代)成为市民后,又将如何面对35岁几乎就成为就业市场上的“废人”这个现实呢?吃低保吗?那么,现城市中有多少原国营、集体和街道企业下岗失业者在吃低保呢?
其四,不要总是说农民进城,市民是否能进乡村呢?这可不是什么幽默和玩笑,恐怕你想成为农民也是件很难的事情,特别是近郊和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即便是其它地方也还面临着是否有土地耕种,有宅基地可住的问题。如几年前,本地近郊纷纷搞起了奶牛饲养基地\园,不少下岗失业职工东挪西借的进驻养起了奶牛,奶价平稳时大家都好,一片歌舞升平... ...然当遇到奶价持续上涨,或下滑、大幅波动时,各种矛盾与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奶价上涨,加入者众,但养殖场地有限,只有把市民赶走了----因你不是农民,也没有资本实力;奶价下滑、大幅波动时,诸多优惠政策、或补贴也基本没有市民养殖户的份。
而就户口含金量来说,诸多城市户口也并不一定有农村户口含金量高。想想吧,难道不是如此吗?
当某些人士常常拿“我是农民的儿子”来说事、或显示某种正确时,其真的是在为他们着想吗?身陷囹圄了,才想起自己是农民的儿子;锒铛入狱了,又摆起了功劳,对不起了谁。由此所产生的问题是不是,农民在转市民的过程中会不会成为他人的嫁衣呢?
因为,疑虑来源于现实中已发生的一些现象。如“一般工人系统评劳模,领导评先进工作者”,科技界有不少国家级科技奖项和荣誉,影视界也有“百花”与“金鸡”... ...可曾几何时,面对着中国工人阶级最高奖项之一的“五一劳动奖章”,不少人士愤愤然起来,认为自己也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份子,为什么就与“五一劳动奖章”无缘呢?现在的结果是怎样的呢?可当如养老等社会保障改革似乎要向企业“看齐”时,是不是又呼啦啦的“脱离”、“撇清”自己是工人阶级一份子了呢?
又如,近几十年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原国营、集体和街道企业失业的“40·50”人员的就业搞了很多公益性岗位,可如今这些公益岗位上还有多少是这些人员呢?不少是不是亦然华丽转身为“编制”而成为自家的“后花园”了呢?
再如,诸多专家、教授、精英们对有偿家教等很是义愤填膺的,反对、抨击的文章\评论比比皆是,可对自己的“走穴”、飞来飞去的四处拿出场费什么的却又是熟视无睹的,理由也是一套一套的;上讲台授业解惑都要硬性规定了,学费却成为了“大山”,自己还成为了老板。而我们不妨再回头看看“脑体倒挂论”、“茶叶蛋论”、“剃头刀论”后,真正的受益者是不是这论那论中的主角呢?又出了几许大师和拿得出手的科研\学术\文学\思想理论等方面的成果呢?进而“砖家”、“教兽”这样的戏谑词语之流行和题为《南京大学一桩公案扯出的学术“江湖”》这类报道的不断出现,是不是也就成为了必然呢?
其实,农民成市民是很容易的;可当我们面对着题为《员工高流失率让外资零售巨头坐不住了》、《“配合工会” 沈阳肯德基承诺薪酬涨幅》等报道中所述的职业高度不稳定、高流失率等问题,这个“市民”还就真的不好当。何况,高昂的房价还在推升着各类商铺的租金,这又加大了自主创业者、小商小贩自谋生路的成本。
所以,现在问题的关键或症结并不在于户籍,而在于诸多方面的“双轨制”;在于诸多企业就业的高度不稳定,某些企业肆无忌惮的糟践年轻劳动力和制造职业病;还在于职业歧视,这种职业歧视,又被诸多舆论在宣传、引导上有意无意的、甚至是刻意的放大着,近期一些电视台播出的相亲之类的节目,在“炫富男”、“拜金女”的背后,深藏着的不就是一种无以复加的职业和身份之歧视吗?同时,地区间教育、医疗等资源的严重不平衡和巨大的差异,又似乎使得户籍显得重要了起来;如题为《北京市绩效工资落实不平衡 教师流动基本停滞》的报道说:“在重点校工作的教师,由于工作条件好、待遇高、学生好教容易出成绩,同时发展机会(进修、在职读研、出国考察等)多,不愿意到工作条件差的学校去任教。校长担心教师流动会导致本校教师资源被‘稀释’,不愿把好教师放出去;即使支教也只派一些中等水平的教师去。”此类现象不也同样存在于不少行业中吗?
或许,户籍只不过是某种由头,维系诸多形式的“双轨制”才是真谛吧?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