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社会阶级概念的肤浅认识
对中国社会阶级概念的肤浅认识
一、阶级的来源
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阶级”既指官位俸禄的等级,也指社会伦理制度,即“礼”规定的等级秩序。《新书·阶级》曰:“故古者圣王制为列等,内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等级分明。”《三国志·吴志·顾谭传》曰:“臣闻有国有家者,必明嫡庶之端,异尊卑之礼,使高下有差,阶级逾邈。”
没有官位的“老百姓”,在古代通称为“庶民”。“士”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有的是拿俸禄的“食邑”的官,也有的是自食其力的“食田”的民,所谓“学而优则士”。所以古时有“士大夫”和“士民”的称谓,但后来“士”通指“读书人”。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社会,“民”的划分是“士民、农民、工民、商民”四民。《汉书·食货志》曰:“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阶级主要是指社会上存在的身份等级,并一直沿用下来。
二、阶级的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的概念由身份等级转变为一个以财富占有多少的经济范畴。马克思主义诞生后,阶级的概念又赋予新的含义,则属于政治经济范畴。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认为,政治的本质是阶级关系。在人类社会的政治生活领域中,集中反映的就是各阶级和阶层的利益及其相互关系。因此,阶级是人们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和对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而形成的社会政治共同体。
因此,根据阶级的概念,它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
(1)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首先是指阶级这个人类社会共同体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形成的,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是阶级最本质的特征,其余的特征都是由这一本质特征派生出来的,这就是阶级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其次,划分阶级的首要依据是经济地位,即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因此,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2)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人类社会不是从来就有阶级的,“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是与生产力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发展又不充分的情况相适应的。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剩余产品、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社会生产力有所发展,人类才分裂为利益根本对立的不同社会集团。其中,富人成为占有社会生产资料的奴隶主;穷人即贫困者和战俘沦为奴隶。从此,人类便进入了阶级社会。
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经历了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四个不同的社会形态,阶级状况也因此而不断地演变和发展。不过,人类社会这种阶级分裂现象也不是永恒的,“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
(3)阶级是一个以经济关系为纽带的政治主体。在阶级社会的一定社会结构中,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产生了国家,而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借助于国家而成为政治上的统治阶级,即成为拥有社会公共权力的政治主体。由于在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与统治阶级同时产生的其他阶级则处于不同的政治地位。可见,阶级从经济关系中产生,并以经济关系为纽带而成为政治社会的政治主体,参与政治过程。阶级具有基于共同的经济地位而产生政治倾向的一致性;基于共同的生活方式而产生心理习惯的相似性;以及基于共同的历史命运而产生理想追求的聚合性。
三、对阶级概念的认识
阶级的概念经历了一个由身份范畴—经济范畴—政治经济范畴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国民主革命以来,所谓的阶级,实际是沿用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它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政治范畴,从而形成了无产阶级、中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三大阶级。所谓无产阶级,就是既无资产又勇于革命的阶级;所谓资产阶级,就是既有资产又反对革命的阶级;而中产阶级则是介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由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差距极大、政治上性质相反,所以是两大相互对立的阶级。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阶级的概念主要是一个政治范畴。原来的无产阶级变成了有产阶级,原来的资产阶级成为国家的公民,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已经不是原来的阶级概念。但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还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观念和资本主义私有制观念的斗争还存在,并且是非常激烈的。因此,在社会主义阶段,存在着“唯公”和“唯私”两大阶级,即具有社会主义公有制观念的阶级,为“唯公”阶级;具有资本主义私有制观念的阶级,为“唯私”阶级。财富反映一个人的本领,而不完全代表政治态度;职业反映人的技艺,也不完全代表政治态度;唯有所有制观念,反映了政治上的先进与落后。作为“唯公”阶级,必须要同“唯私”阶级进行坚决地斗争,否则,“唯私”阶级的私有制观念就会泛滥,就会变成复辟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现实!
四、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主力军
旧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传统的农业社会,农业人口是国家的主要人口。农民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这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为最革命的阶级有所不同。古代有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近代有黄巢、李自成、朱元章领导的农民起义。中国的民主革命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虽然中国工人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旧中国工业落后,工人数量少、工人阶级力量相对薄弱,革命行动很少取得成功。
新中国建立后,是农民阶级首先联合起来,走合作化道路,走集体化道路,发展中国农业;是农民阶级投入国家建设,建设工厂、城市、道路、水库等国家基础设施。在改革年代,是农民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建设城市。
中国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没有农民阶级,就没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中国社会的文明富裕程度应以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来衡量。中国的主要人口在农村,农民的富裕程度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文明富裕程度。
(以上是对阶级概念的肤浅认识,肯定存在着很多错误或不当的地方,恳请大家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