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学原理
社会科学学原理
黄凤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总论
根据《科学学原理草稿》中对科学的分析的一般原理,本文拟对社会科学作出分析。分析的基础是建立在存在的“三重根”(存在的外部联系,存在的内部联系,存在的外部联系的发展变化引起存在的内部联系的发展变化的动态的外内联系。)逻辑知识基础上的《草稿》中对人类宏观自然历史过程所做出的认识(即可区分且有规律的国际(先进)自然分工实践及其发展变化决定国内(先进)社会分工实践(国内阶级分工实践)及其发展变化的(生成)过程(在作者的《国家原理及当代中国国家性质分析》有较明晰分析))和《草稿》中对人类微观自然历史过程的认识(即实践的外部联系是DNA等适应化合存在物,内部联系是感性实践-理性实践的构成,及实践的外内联系。理性实践的外部联系是感性实践,内部联系是理性接触实践-理性反映实践的构成,及其外内联系。科学实践即理性反映实践。社会科学实践是以宏观国内社会分工实践为微观同构内容(《草稿》中有对存在的同构性和异构性,实践的同构性和异构性问题的探讨)的理性反映实践即集体(国家主体。阶级主体的内部联系不具有剥削性,应其他范式)理性反映实践(存在物)。人类宏观自然历史过程告诉我们,国际自然分工实践和国内社会分工实践存在着先进性与落后性之分,先进的国际自然分工实践决定了并引起落后的国际自然分工实践国家的国内社会分工实践朝向比先进的国际自然分工实践国家的国内社会分工实践更先进的方向发展变化。因此,在同一的历史片断,就同时存在着先进和落后的国际自然分工实践,先进和落后的国内社会分工实践,尽管它们之间因果关系要通过超越这一历史片断的历史过程来认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就应该从这种事物间历史的生成联系的角度考察,不应该局限于同一时刻或历史片段的事物间的表面联系。此文从同一的历史片段分析国内社会分工理性反映实践存在物,意在比较)。我们为什么要强调把社会科学的分析限制在同一历史片断下的国内社会分工实践模式内呢?因为,从历史过程来看,任何先进的都会变成落后的,这样的国内社会分工理性反映实践就无先进性与落后性的分析标准了。比如,资本主义制度在诞生于先进的国际自然分工实践的封建制国家的时候是先进的,但是从历史角度看,当它将要形成落后的国际自然分工实践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时候又是落后的。在同一的历史片段中,先进的国内社会分工实践能够减小阶级差别,能够增强国家作为集体主体的主体性力量,而落后的国内社会分工实践国家主体性相对于先进的国家要小。因此,落后国家的国家客体性较强,国家主体性较弱;先进国家的国家客体性较弱,国家主体性较强。本文将在同一的历史片段中,落后的国内社会分工理性反映实践存在物称为客体主义社会科学,先进的国内社会分工理性反映实践存在物称为主体主义社会科学。下面主要以现时存在的资本主义理性反映实践存在物和社会主义理性反映实践存在物分两部分对客体主义社会科学和主体主义社会科学作出简略比较分析。
客体主义社会科学学
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科学之前,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人类宏观自然历史过程中的一些历史片段中的客体主义社会科学。比如,我近代及以前中国(当然并不是其中的任何时候或无限追溯)。作者认为,由于农耕实践发达,附属于农耕小手工业也相对发达,我中国的国际自然分工实践能力高于邻近国家(对比的是那些国家主体性没有被悬殊的国际自然分工实践能力抵消的集体主体,如果已经抵消,就不是国家主体,而是沦为强国的某一个阶级(如种族)或被肉体上消灭。),但是社会分工实践能力要低于这些国家(如匈奴。作者认为是战时共产主义体制)。因此,古代中国的社会科学就呈现出客体主义的特征(我们通常的说法是“市民社会较发达”,“自由土地上的自由民”的“小农经济”)。在哲学上,表现为“天人合一”“道无为”等自然哲学理念,它类似于近代欧洲哲学的“自然神”,国家的主体性在这种自然哲学理念中减弱。相应地,文化政治上信奉的儒家学说具有同样作用。而与此同时,那些近邻的“战时共产主义”国家等的哲学神却是人格的,这种人格神就如同欧洲中世纪宗教哲学一样,神的意志贯穿了国家主体的意志,因为国家主体性需要这种意志来提升(尽管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管辖地域最重没有形成国家形态,但至少减少了邦国分裂的趋势)。在作者看来,强盛时期的古代希腊罗马因其自然分工实践能力的先进性,其社会科学也呈现出客体主义的特征。如早期朴素的自然哲学,柏拉图的道德哲学及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等哲学思想中神的影子都呈现出自然神的形象。鉴于知识所限,此不多言。下面分析作为客体主义社会科学的资本主义社会科学(区别于近代以来现代(实际上,作者认为,每个国家的近代和现代界限应为不同,具体到每个国家应以形成弱国国家社会主义体制或类似体制之前的资本主义上升期的资本主义的国内社会分工理性反映实践存在物为主体主义的,为近代。之后,为现代。比如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因其资本主义崛起顺序,近现代分期就应不同。)以前资本主义萌芽及其上升期的具有主体主义特征的社会科学,如欧洲各国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另如近代德国古典哲学思想,后期主体性哲学等。作为客体主义社会科学的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是指现代以来与国家社会主义处于同一历史片段的资本主义国内社会分工理性反映实践存在物)。
哲学。哲学是与一定自然分工实践相联系的总和社会分工理性反映实践存在物。根据国内社会分工实践的类型,也分为客体主义和主体主义哲学。实用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主体对自我形象的认识。哲学作为主体的社会分工实践的总合的理性反映,在主体对自身社会分工实践的回顾中反映并规定了主体属性的全部内容。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家看来,实用主义反映了适应存在物的功能。但是,他们所认为的功能反映只是一种短期自私的人格特征,否认主体为了适应长期的挑战所形成一种长期协作的人格特征。这就虽然是实用主义的片见所在,但是却科学地反映了这一历史片断资本主义体制下个体主体的人格特征,进而总结为资本主义国家主体的国格特征。毫无疑问,这种短期自私的国格的主体性力量小于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体性力量。正如在《知识原理》指出的,当主体不能通过自我的近外部联系认识自我的时候,必然会追溯自我的远外部联系。终极远外部联系存在物就是本体。这就是哲学的任务。实用主义,严格说来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主体的伦理学特征。相对主义色彩的现象学存在论和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实用主义的本体论证。不过,正如萨特所宣示的基础存在论一样,这个本体就是个体主体的自我。现象学和实证主义都以这个自我为逻辑基础。同时,实用主义的资本主义国家主体的伦理学或人格特征投射到这个个体主体的自我中,成为基础存在的性质。
政治学。政治及政治学是政治分工理性反映实践存在物。根据政治分工实践的类型,也分为客体主义和主体主义政治学。实用主义贯穿于资本主义政治学主要表现为对国家权力来源的认识上,认为国家形成于国民的约定,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政治体制论证。同样地,尽管它没有正确反映国家的起源,但是却科学理性地反映了资本主义政治实践的内容。私有制使国家主体的主体性力量在微观层次互相抵消,因此资本主义国家主体性不如公有制国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政治实践的探讨,如阶级剥削和剥削内容,也科学理性地反映了资本主义政治实践的内容。当然,随国际自然分工实践的不断发展变化,政治分工实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不承担任何社会责任的私有制也承担起一部分社会责任来。罗尔斯的“结果公平”思想反映了这种变化。这一定上增进了资本主义国家力量。
经济学。经济及经济学是经济分工理性反映实践存在物。同理,也分为客体主义和主体主义经济学。实用主义贯穿于资本主义经济学主要表现为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西方微观经济学,这种经济学直接服务于资本与劳动的经济分工实践。后期,蕴含主体平等意味的“扩大有效需求”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及其他宏观经济学思想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劳资紧张关系,增加了国家主体在经济实践方面的内容。
文艺学。文艺及文艺学是国内社会分工感性反映实践存在物。这里要区分一下感性实践和理性实践。实际上在作者的《知识原理》一篇中即有此分类并认为国内社会分工感性实践是国内社会分工理性实践的外部联系。国内社会分工理性实践的内部联系是国内社会分工理性接触实践和国内社会分工理性反映实践。国内社会分工感性实践的内部联系是国内社会分工感性接触实践和国内社会分工感性反映实践。国内社会分工感性实践和国内社会分工理性实践是国内社会分工实践的内部联系,国内社会分工实践的外部联系是DNA等适应存在化合物。DNA等适应存在化合物的外部联系是国际自然分工理性反映实践。国际自然分工理性反映实践的外部联系是国际自然分工理性接触实践,同时两者的构成是国际自然分工理性实践的内部联系。国际自然分工理性实践的外部联系是国际自然分工感性实践。国际自然分工感性实践的内部联系是国际自然分工感性接触实践和国际自然分工感性反映实践。国际自然分工感性实践的外部联系是历史的国内社会分工实践。依次类推。文艺学作为一种感性反映实践存在物表现为类比性的非概念性的原初图式式的知识形态,如绘画,音乐等。资本主义文艺学此不作分析。
对于上述各分支社会科学学,可以按照科学学的一般逻辑结构来展开,即“科学的主体”,“科学的客体”和“科学的成果”等。社会科学的主体是国内社会分工理性反映实践,客体是国内社会分工理性接触实践。主体要认识自我即理性反映实践,必须通过认识理性接触实践实现,因为前者的外部联系是后者。因此,社会科学就是主体通过认识相应国内社会分工理性接触实践来认识并规定自我的。经济学是主体通过认识经济分工理性接触实践来认识并规定自我的经济内容的。政治学是主体通过认识政治分工理性接触实践来认识并规定自我的政治内容的。伦理学使主体通过认识国内社会分工理性接触实践来认识并规定自我的。哲学是在主体不能像作者这样论证国内社会分工理性反映实践即自我存在的基础的时候,通过无限追溯认识理性国内社会分工理性反映实践的终极外部联系即存在,并通过将伦理学对自我的认识投射到对存在的认识中,从而形成本体论。
主体主义社会科学学
在分析国家社会主义(不同于纳粹的国家社会主义)社会科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例)之前,简单看看历史上的主体主义社会科学。18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在英国的先进的国际自然分工实践能力(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占领份额)引起下,国内社会分工实践作出或必须作出调整或先进化的反映存在物,但是跟后期德国一样,这一学说总体上属于未脱离资本主义国内社会分工实践的反映存在物,因为就如同后期德国一样,法国比于英国的国际自然分工实践能力不够悬殊或没有悬殊到需要采用国家社会主义国内社会分工实践模式。到19世纪由于国际自然分工实践能力的增强,国内社会分工实践相应地作出的调整,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在法国就如同19世纪中叶开始马克思主义开始在德国被修正一样被民主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替代。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来讲,空想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都属于主体主义社会科学。下面以马克思主义为例分析。
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辩证法,认为存在是独立于意识的由内在矛盾运动构成的,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矛盾组成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据此声称,内因决定,即存在的运动发展是由存在的内部联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的。但是这样一种对辩证法的理解,有使辩证法调入矛盾存在论的危险。这种理解混淆了存在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并把这种存在的时空先后性的性质决定性的外内动态联系不区分地理解为存在本身,这种理解违背了人类的认识规律(反映存在的三重根)。应把辩证法辩正为承认反映存在的三重根。当然,从科学学角度看,它自有其科学性。辩证法不区分地把时空先后的性质决定的外内动态联系定义为存在本身,就意味着国家主体能在其自我反思(运动)中,不考察国家主体的外部联系就能认识自身。主体的这种自我认识无疑是反映了国家社会主义国内社会分工实践(最大化国家主体性力量)的内容。
国家学说。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是在其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把国内社会分工实践模式分为原始公有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度-共产主义制度,是可取的,注意到了阶级的存在,反映了历史国内政治社会分工实践模式的类型。但是对于社会主义实践的考察中,却出现了判断错误,源于其辩证法的局限。)提出的,认为国家由生产力-生产关系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推动了国家的发展。显然马克思孤立地把国家理解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是受矛盾存在论影响的。如果不把国家的一重根区分为三种根,即不把生产力辩正为先进的国际自然分工实践能力,生产关系辩正为国内社会分工实践能力,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构成辩正为两者的外内联系,那么就必然遇到决定论悖论。一方面,根据唯物主义原则,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另一方面又声称那是机械决定论,认为生产关系有反作用于生产力的能力。那么生产关系何以具有这种决定论的作用呢?马克思不敢用主体的概念来解释。列宁用了历史主客体辩证法来解决这个悖论,应该说这是正确地,为从逻辑上解救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论证方向。在认识不到这一决定论悖论的时候,马克思及其以后的社会主义实践便埋下了错误的隐患。历史的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片面强调主体决定性力量的例子很多。当然这是从科学学的角度的分析的,但是这个分析丝毫不减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及国家学说作为国家社会主义政治分工理性反映实践存在物的科学性,因为它反映了国际自然分工实践对国内社会分工实践的外内联系的规定过程。实际上,在国家社会主义实践中,都是遵循国家性质的三种根的原理来的,尽管主体没有用概念把这种意识反映出来。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内经济社会分工实践内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以“无差别劳动”反映了不同阶级主体的在DNA适应存在物的层面上的平等性,并在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精细地提出并分析了剩余价值学说及其各种转化形式,科学且能够精确地反映了资本主义阶级分工实践的内容。但是对于国家社会主义国内经济社会分工实践,则表现为计划经济理论。它强调了国家主体的经济实践内容,此不多言。
2010年5月19日 晨
于望京花家地水渠旁三号楼419室
说明:本文及《国家原理及当代中国国家性质分析》、《知识原理》作为作者的《科学学原理草稿》的导读,都已发表在作者在科学网的博客上。读者最好是能将他们联系起来阅读,以成体系性理解。
博客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
作者邮箱:[email protected]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