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两件小事

火烧 2009-07-05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通过两件小事,对比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不同作风,展现人民领袖与贵族阶层的差异,强调人民的重要性及革命精神的传承。

两件小事

          刘国震


   
     不知咋的,忽然就想起了过去读过的两件“名人轶事”。是两个大得不能再大的人物的小得不能再小的日常琐事。
     一个是关于毛泽东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要做调查研究,找了许多文艺界人士谈话。一次,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与诗人艾青交谈,谈话中,发现桌子总是摇晃,俯身一看,是因为地板不平所致。毛泽东说了声“请稍等”,就走出了窑洞。不一会儿,毛泽东手拿一个瓦片进来,把它垫在了桌子腿下,继续与艾青亲切交谈。艾青当时感慨:毛主席真不像个“大官”,在旧军队,即使一个小连长,这种事恐怕也要招呼勤务兵来干啊。时隔几十年,上世纪80年代中期,艾青还在一篇文章中提及此事,可见印象之深、感受之切。
    一个是关于蒋介石的。一次,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召见一名国民党高级将领。谈话时,发现室内光线较暗,于是大声吆喝仆人把窗帘拉开。那名高级将领当时恰巧就坐在窗户旁边,便伸手把窗帘拉开了。蒋介石面有不悦,“语重心长”地批评道:“这是仆人干的事,你这么高的阶级(军衔),是国家的栋梁,怎么能干这个呢!”
    看到了吧,两个政党、两个阶级、两大阵营的不同,不仅仅体现在政治主张、治国理念上,他们的最高领袖与统帅的一举手、一投足,就画出了判然的界线。从这些不为常人所注意的细枝末节,可以约略地窥见他们代表群体、依靠力量和服务对象的不同——一个是人民大众,劳苦苍生;一个是贵族阶层,剥削阶级。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一语定乾坤。
    “我们是工农的子弟,我们是人民的武装,......”一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人民军队,唱着这支嘹亮的军歌,所向披靡,摧枯拉朽,一往无前。
    两大阵营的博弈与较量,终于在公元1949年见了分晓。历史,永远铭记着那声穿透了时空的湘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人民万岁!”
    人民是站起来了。但历史是有反复的,敌人是会反扑的(用各种形式)。一个革命的政权,如果不能时刻保持其革命性与先进性,时刻保持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时刻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则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霉变,走向自己的反面,甚至在内外敌人的夹击中土崩瓦解是很有可能的。所谓“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
    为使自己亲手缔造的党和牺牲了几千万人才建立的人民政权跳出这个历史的周期律,避免前苏联党变修国变色最终亡党亡国的悲惨结局,深谙中国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走向的毛泽东,思考、探索和奋斗了一生,并以“不惜被打个粉碎”的无私无畏的伟大气魄,在晚年进行了悲壮的一搏。
   看看时下那些以让仆人打伞为荣,以强迫民女“异性洗浴”为乐的大小官僚的嘴脸吧,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政治走向,在不知不觉中,是不是已渐趋滑向共产党当年的革命对象?
    1975年,82岁高龄的毛泽东拖着病体,写给他的老战友、同样已是疾病缠身的周恩来一首《诉衷情》:“当年忠贞为国筹,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竟,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伟人的拳拳之心与丝丝隐忧,可见一斑。他的顾虑,难道是杞人之忧吗?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