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时空穿越”的误导报道是记者自己胡乱发挥的结果
看到有网友说《所谓“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时空穿越”是一个大骗局》,就去搜了一下,发现深圳商报真的有《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时空穿越”》这篇报道,其内容如下:
“【新华社合肥6月4日电】(记者熊润频)存放着机密文件的保险箱被放入一个特殊装置之后,可以突然消失,并且同一瞬间出现在相距遥远的另一个特定装置中,被人方便地取出。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日前,由中国科大和清华大学组成的联合小组在量子态隐形传输技术上取得的新突破,可能使这种以往只能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超时空穿越”神奇场景变为现实。
据联合小组研究成员彭承志教授介绍,作为未来量子通信网络的核心要素,量子态隐形传输是一种全新的通信方式,它传输的不再是经典信息,而是量子态携带的量子信息。
据介绍,量子态隐形传输一直是学术界和公众的关注焦点。1997年,奥地利蔡林格小组在室内首次完成了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原理性实验验证。”
由于此报道是深圳商报转载,虽然写有“【新华社合肥6月4日电】”,本网友仍然怀疑:可能是深圳商报没有全文引用新华社的报道,或者是新华社的那位熊润频记者自己没搞懂就瞎写。于是就继续搜,希望能搜到新华社的原文。结果真的搜到了新华网的原始报道《我国取得量子态隐形传输技术突破 超时空穿越或实现》,全文如下:
“新华网合肥6月4日电(记者熊润频)存放着机密文件的保险箱被放入一个特殊装置之后,可以突然消失,并且同一瞬间出现在相距遥远的另一个特定装置中,被人方便地取出。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日前,由中国科大和清华大学组成的联合小组在量子态隐形传输技术上取得的新突破,可能使这种以往只能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超时空穿越”神奇场景变为现实。
据联合小组研究成员彭承志教授介绍,作为未来量子通信网络的核心要素,量子态隐形传输是一种全新的通信方式,它传输的不再是经典信息,而是量子态携带的量子信息。
“在经典状态下,一个个独立的光子各自携带信息,通过发送和接收装置进行信息传递。但是在量子状态下,两个纠缠的光子互为一组,互相关联,并且可以在一个地方神秘消失,不需要任何载体的携带,又在另一个地方瞬间神秘出现。量子态隐形传输利用的就是量子的这种特性,我们首先把一对携带着信息的纠缠的光子进行拆分,将其中一个光子发送到特定位置,这时,两地之间只需要知道其中一个光子的即时状态,就能准确推测另外一个光子的状态,从而实现类似‘超时空穿越’的通信方式。”彭承志说。
据介绍,量子态隐形传输一直是学术界和公众的关注焦点。1997年,奥地利蔡林格小组在室内首次完成了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原理性实验验证。2004年,该小组利用多瑙河底的光纤信道,成功地将量子“超时空穿越”距离提高到600米。但由于光纤信道中的损耗和环境的干扰,量子态隐形传输的距离难以大幅度提高。
2004年,中国科大潘建伟、彭承志等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在自由空间实现更远距离的量子通信。在自由空间,环境对光量子态的干扰效应极小,而光子一旦穿透大气层进入外层空间,其损耗更是接近于零,这使得自由空间信道比光纤信道在远距离传输方面更具优势。
据悉,该小组早在2005年就在合肥创造了13公里的自由空间双向量子纠缠“拆分”、发送的世界纪录,同时验证了在外层空间与地球之间分发纠缠光子的可行性。2007年开始,中国科大——清华大学联合研究小组在北京架设了长达16公里的自由空间量子信道,并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最终在2009年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量子态隐形传输,证实了量子态隐形传输穿越大气层的可行性,为未来基于卫星中继的全球化量子通信网奠定了可靠基础。
据悉,该成果已经发表在6月1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子刊《自然•光子学》上,并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帖不是科普贴,所以本网友也不打算在这里科普“量子隐形传态”究竟是啥意思。
本网友要指出的是:按照彭承志教授的介绍,两个光子,把它们的状态“纠缠”在一起,然后一个留在原地,另一个发射到另一地方,这样,“两地之间只需要知道其中一个光子的即时状态,就能准确推测另外一个光子的状态”。在这里,传递的是光子的状态,而不是光子本身。实际上,光子本身早在状态传播之前就已经传送到了检测的地点。
大家可以看到:彭教授的介绍里,压根就没有提到什么“保险箱”,更谈不上什么“存放着机密文件的保险箱被放入一个特殊装置之后,可以突然消失,并且同一瞬间出现在相距遥远的另一个特定装置中,被人方便地取出”了。
如果一定要用保险箱来做类比,那也只能说:两个保险箱,状态“纠缠”在一起,然后一个留在原地,另一个送到另一地方,这样,“两地之间只需要知道其中一个保险箱的即时状态,就能准确推测另外一个保险箱的状态”。也根本谈不上什么“保险箱突然从一个地方消失而同时在另一地方出现”这样的事情。
实际上,这样做类比也是不行的。两个光子,或者两个别的微观粒子(例如电子、中子等),是可以处于“纠缠态”这种特殊的状态的。
而两个保险箱这种宏观物体,是不可能处于“纠缠态”这种状态的。
因此,“量子隐形传态”只能使用微观粒子作为传输信息的工具,根本不可能使用保险箱这样的宏观物体。
当然,彭教授的介绍里,这句话确实容易产生误解:“但是在量子状态下,两个纠缠的光子互为一组,互相关联,并且可以在一个地方神秘消失,不需要任何载体的携带,又在另一个地方瞬间神秘出现。”彭教授的这句话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光子”其实就是电磁场,而电磁场“在一个地方神秘消失,不需要任何载体的携带,又在另一个地方瞬间神秘出现”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因为电磁场的传播并不需要载体。对于理科学生而言,要正确地理解这句话并不困难。
但是,彭教授大概忘了:我国的记者绝大部分都是文科出生,自然科学的常识本来就了解得很少,对微观粒子的量子理论这种相对而言比较抽象的物理理论就更难理解了。本网友估计,这位记者就是听了彭教授的这句话,才会“听文生义”地以为保险箱里的机密文件也可以像光子那样“在一个地方神秘消失,不需要任何载体的携带,又在另一个地方瞬间神秘出现”。更有意思的是,这位记者还根据自己的“听文生义”,在这篇报道的前面配发了一张所谓的“示意图”:
其实,记者先生们在报道科技新闻的时候,按照自己的理解胡乱发挥、“添油加醋”,这也不是第一次了。
数年前,本网友就曾在某省某报上看到某记者采访某物理研究机构的一位教授的报道。
这位教授向记者介绍了半导体中的电子产生的所谓“量子隧道效应”。
简单地说,就是:电子这样的微观粒子有一定的概率可以穿过原本不可能穿过的障碍,但是这种现象只出现在微观粒子身上。
这位记者在采访报道里添油加醋地说:某教授告诉他,人可以有一定的概率穿墙而过!
因此,当本网友看到这次的“保险箱在一个地方消失同时在另一地方出现”的报道时,已经不再感到特别惊讶了。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