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该如何治--市场经济导致精神病增加
“精神病”该如何治
环球网 5月29日 报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5成,就诊率更低。另有研究数据显示,我国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看了这个报道,着实惊出了一身冷汗,这么多的生病人数,这么高的得病比例,是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家族里曾出过精神病人,对我来说,首要任务就是检视一下自己的言行,看看是不是有某些精神疾病的心理和行为状态。回想起来,孩提时代听了些神鬼故事,有过一个阶段夜晚不太敢出门,这个经历多数小孩有过;工作以后直到35岁之前,做过那么三五次身在高考考场而一题都不会做的梦,问过很多参加过高考年龄相仿的,十之七八都做过类似恶梦;人到中年睡眠还好,看来没有神经衰弱;性格没有改变,与人交往尚可,没有躁狂、抑郁的表现,对受到老师不公正对待的女儿,能耐心开导其理解并宽 容 老师面临巨大社会压力下的偶尔失态,同时日常生活中也没有疑心病和其他行为失常表现。基本判定自己还算个正常人,就有信心面对举国“精神病”,力所能及地分析原因,查找对策了。
精神病的形成机理。一个外行分析病理,恐会被耻笑,不过有时在山界之外,不受条条框框束缚,看事情或许反而会对内行们有所帮助,既是外行,说些外行话也就在所难免了。一个正常人变为精神病人,器质性病变的除外,促成因素无非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主要在于考个人多点,过于关注自我,多思多虑而心理又相对脆弱,一旦钻进牛角尖不能自拔,考虑问题走向极端,心理活动变成行为偏差,就出现了初期的精神问题。外因,初期精神问题在外力的帮助下得以疏通缓解,可以化于无形,就不成为病了;初期精神问题如长时间得不到缓释,随着导致精神问题的因素不断累积叠加,或者外部力量介入后反而进一步强化了精神问题,则初期精神问题就可能发展形成精神病。内因是变化的根本,没有精神脆弱的人,就没有精神病;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力干预视具体手段不同,既可向好的方向变化——治,也可能向更坏的方向发展——不治。
精神病的治疗。这里所谓的治疗,并不是精神病院里针对某个病人的对症下药,而是在弄清精神病形成机理后,发现产生精神偏差的温床,找出针对初期精神问题人员后期干预的正确办法,为“医生”们根除病因、辩证施治服务。
1、抓住“过于关注自已”这个致病主因,寻找转移注意力的办法。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有一定的集体保障,生活在其中的人无需为此过多操心,这个社会还倡导一心为公,因此往往关注社会的人多些,过于关注自己的人少些,另外那个时候人们生活、工作的节奏相对舒缓些,人人有饭吃,也就没有了竞争的压力,没有那么紧张,精神病人相对就少。世界卫生组织曾称赞中国是“第三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典范”,其中当然也有褒奖精神病人少这么一层意思的。从记事起直到高中毕业,约十年左右时间,我呆的生产大队只有一个人称“姚大痴子”的精神病患者,局部比例是三千分之一。后来,在逐步实行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倡导人人为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承受巨大竞争压力的人群范围在扩大,数量在增多。刚开始受到压力最大的群体是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所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什么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等,比较常见;后来逐步扩散开来,轮到了下岗工人,轮到了无法供孩子上学的农民,轮到了被拆迁对象,轮到了工作无门的大学生群体,轮到了……每个人都只为自己的事忙得团团转,在承受了巨大的生理、心理压力下还是所得无几、所剩不多,精神病终于大面积暴发,专家告诉我们,得病人口占比高达十三分之一。那么仅从解决大面积精神病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出发,重新珍视并找回过去的一些好的做法,把人从巨大的精神压力下解放出来,就变成很紧迫也是非常值得一做的事了。
2、精神病是人的思想出了问题,要靠疏导而不能一味用强。关于“精神病”,我们家有好的经验也有血的教训,还是有一点心得的。第一件事,上世纪50年代初,堂哥12岁,目睹了亲姐姐患尿毒症短短3月不治身亡,心中恐惧,沉默不语,吃不下,睡不着,没过几日,竟然精神恍惚卧床不起了。我行医的父亲被叫到场,问明情况后二话没说,把堂哥拖拽下床,带了出去。父亲带着堂哥四处跑,到县里的剧场看戏,下馆子吃碗面条,哪里人多往哪里跑,哪里好玩到哪里去,所见所闻所感对村里孩子来说都是新鲜的,每天都要出身汗,渐渐地吃饭、睡觉都正常了,仅十多天时间,一个活泼好动的男又回来了。父亲去世早,从未听他谈起过这些,倒是七十多岁已退休在家的堂哥,至今仍念念不忘。第二件事,堂侄比我小1岁,天生聪明,小升初,初升高,均以全县前3名进入本地最好学校,其父望子成龙心切,要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约束条款严格而又繁细。高中阶段考试一路领先,到高三时某次考试出了前十,其父大惊失色,连呼怎么得了,赶紧留级。就在复读的那年,堂侄走偏了,上课无心听讲,研究起了牛顿第三定律,以至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直至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此后堂侄缀学了,并时不时被用暴力手段送进精神病院住些日子,期间和他有过几次接触,除了与社会接触少感觉稍有些幼稚外,言谈间还真看不出来是个精神病人,关于治病堂侄不愿多说,仅一句话“每天要吃大把的药,吃了以后很难过”。父子关系始终很僵,终于在十年前的一天深夜,堂侄潜进卧室,用尖刀对着他生身父亲,连捅了二十多下……
12岁的堂哥在已厌食躺倒,如用现在的“先进”手段,挂营养液,吃安神药,真的这么办,搞出一个小“精神病”也不是没有可能。而疏导——让他动起来,逐渐增加运动量,促进睡眠;让他与人接触,感受美好的事物,增加其生活信心,一个正常人就回来了。堂侄出现精神恍惚时,如得及时疏导,是有可能重返学堂的,但他没有这么幸运,把人弄到精神病院并让他安静下来,过程中的暴力实非一般人所想,这个强迫、压制的过程对只有初期症状者而言或许就是致命的。
但是现在有关部门开出的药方居然是加紧建设专门医院,并且各省至少建立一所医院,收治精神病人,同时强调要求精神病医院收治之前,必须经过公安机关办案部门的审核同意。显得很简单、很粗暴,不是治病,而是治事了,如此治事只会加重社会的不安与混乱,于事是无补的。请设身处地想一想,独生子女家庭,一个孩子被误判就毁了一个家庭。
3、要重点发现重点治疗患精神病的“精英”。1亿精神病,意味着每13个人就有1个患病,每个人都有可能是病人肯定不会错,“精英”们当然也不例外。不挑明这个话题还不知道,难怪这么多年来,一些人口无遮拦,说出那么多匪夷所思的话,做出那么多违反常规的事呢,敢情是一批精神病人所为。考虑到精神病患者把持舆论、决策、实施和反馈等社会运行关键环节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影响,很多次生“精神病”皆缘起他们,建议有关部门要把发现和收治精神病人的重点放到“精英”身上去,那会起到收治一个干净一片的显著效果,而且既是“精英”,其身份标志物之一的“钱”定不会少,到时可多设豪华等级的“精神病疗养院”,一定还会取好的经济效益。
在精神病问题上要有怀疑一切的精神。按照常理,面临如此错综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如果果真有1亿人得了精神病,那么这一定是一个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绝密情报,涂脂抹粉掩饰还来不及,会主动公之于世?现在公布了这个数据,不是泄密?不是扰乱党心、民心、军心?如果没有坏人,那么里面一定有精神病人。
2010年6月4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