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扬:公车违规现象仍然突出是为何 等5则
公车违规现象仍然突出是为何
郭扬
18日晚,中纪委发布违反八项规定问题“月报”,通报今年4月,全国查处违反八项规定问题2508起,处理3238人。其中,“违规配备使用公车”系“发案率”最高的类型,达802起,占比高达31.98%。(5月19日《新京报》)
笔者认为,中央八项规定后,社会风气有了极大的好转,党风政风有了极大地改观,然而,我们也要清醒看到,腐败现象虽然得到有效遏制,然而,极少数干部仍心存侥幸心理,一些腐败现象披上了隐形外衣,因此必须要瞪大眼睛,不放过任何的蛛丝马迹。
在违反八项规定问题的“月报”中,违规配备使用公车的现象最为突出,所占比例也是最高,同时我们看到一些地方对于违规使用的问题,仅仅是给予处罚,但是这是治标而不治本的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违规使用公车的问题。
公务活动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使用公车实属正常,然而一些部门在使用公车过程中,没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范使用,甚至公车私用,对于这些不良现象当然就要出台相关制度予以制止了,因为公车私用等违规现象并没有使公务用车回归到公务活动本身,而是做了“无用功”。
因此,必须要通过完善相关制度来规范公车使用,作为领导干部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起到表率作用,用好的行为影响教育好身边人,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有效治理公务用车的不良现象。(郭扬)
公车改革是厉行节约的一大举措
郭扬
自去年开始,中央国家机关公车改革拉开帷幕后,地方公车改革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广东全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涵盖四级政府机关和参公单位,要求整体节支率达到7%。作为全国第一个获批的地方改革方案,广东公车改革有哪些破冰之举?如推进不力,有没有追责措施?
记者从广东省政府获悉:《广东省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和《广东省省直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已获中央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批复。广东省政府18日召开全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电视电话会议,进行具体部署。(5月19日《人民日报》)
笔者认为,要治理车轮上的腐败现象,公车改革势在必行,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每年花在公务用车方面的经费数额是很大的,因此要真正将政府支出降下来,将省下来的资金更多投入到民生领域,就必须实施公车改革,因此实现节约是公车改革的目标之一。
当然,对于在对公车处置过程中,也必须要坚持在阳光下进行,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进行,取消的公务车辆将通过公开招标评估、拍卖机构,采取公开拍卖等方式处置,不能“暗箱操作”,坚决防止甩卖和贱卖的现象出现,避免国有资产流失。(郭扬)
干部队伍中的“两面人”必须清除
郭扬
通向地狱的道路是黄金铺就的。“两面人”政治上缺钙,内心深处,贪婪、侥幸、恐惧、赌博等心理交织在一起,早已让他们病入膏肓。他们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自以为“天衣无缝”,殊不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只能是自己把自己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贪腐上面,糊上一层“清正廉洁”。从近年来查处的案例看,“两面人”现象非常突出,几乎已成腐败分子的“标配”。(5月19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台上道貌岸然,台下贪赃枉法;人前正襟危坐,人后骄奢淫逸,诸如此类的人都属于“两面人”的表现形式,“两面人”是典型的伪君子、两面派。领导干部本应为社会作表率,说的比唱的还好听,然而一旦落马后给社会民众造成极大反差,给党和政府的带来的损失是相当大的,危害也是不可估量的。
表面“廉洁奉公”是“两面人”伪善的面具,从近年来查处的案件看,“两面人”现象在党内民主缺乏、权力过度集中、“潜规则”盛行的地方尤其突出,这些都是滋生腐败现象的温床和土壤,因此,必须要用制度来有效管控腐败产生的土壤。
要清除干部队伍中的“两面人”,就必须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尤其是领导干部,在管住自己心和手的同时,也要用自己良好的行动去影响带动周围的人,积极引导社会风气的好转,而且在新时期,党员干部在诱惑面前要保持定力,要树立正确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用正确的行为引导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自觉抵制歪风邪气的滋长。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要用党纪国法给干部设定红线,超越法律红线的事绝对不能做,权力必须在法治规范下运行,因为很显然,如果人人都按照自己的意识去做事岂不是乱了套,因此,有权不可任性,权力不是任由自己进行腐败的工具,权力属于人民属于国家。(郭扬)
防止带病提拔需要靠制度
郭扬
“只靠中央抓,那能抓得过来吗?”近日,中纪委官网刊文指出,从现实情况来看,有的省已查处的领导干部中,半数以上属于带病提拔,有的一把手甚至带病在岗10年、20年,屡被提拔。为防止带病提拔等选人用人不正之风,河北廊坊市最近探索对拟推荐和提拔重用的干部开展“廉政体检”,实施“两报告一筛查”工作法,综合研判干部廉政风险。(5月19日《人民日报》)
“两报告”,即个人事项报告和决策用权报告。个人事项报告重点用于了解其是否为“裸官”、财产是否符合家庭正常收入、有无经商办企业等。决策用权报告则聚焦于领导干部用权情况,就履职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等情况,向上级党组织如实作出报告。“一筛查”是组织筛查,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个人事项报告筛查、决策用权报告筛查、社会反映筛查。
笔者认为,河北廊坊市的这一举措,实际上是强化了党委的主体责任,这要求作为单位的领导班子要及时发现并纠正自己单位的用人问题,是将反腐的关口前移了,对于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争取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以减少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损失。
用权必然受监督。为什么有的一把手甚至带病在岗10年、20年,屡被提拔?说到底还是监督的责任不落实所导致的,只有将监督责任落实到位,落实到人,用权受监督,才能对权力有所敬畏对人民有所敬畏,实际上边腐边升的现象是百姓深恶痛绝的,损害的是政府的公信力,损害的是真正想干事创业的干部的积极性,因此这样的不良现象必须要引起足够的注意和警惕,这样的干部必须要清除出干部队伍。(郭扬)
防止“灯下黑”打造纪检铁军
郭扬
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消息,近日,济南市纪委印发《中共济南市纪委 济南市监察局关于加强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工作的意见(试行)》的通知,明确了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的六大职责,以及需要重点抓好的五项工作,从制度上严防“灯下黑”、设置纪律“高压线”。(5月18日《人民网》)
笔者认为,作为纪检监察部门必须要首先明确自己的“主业”,即工作职能,就是要做好人民的监督员,为人民把好关口,起到“铁闸”的作用,要在工作中起到监管责任,就要敢于对不良现象说不,敢于动真碰硬,才能始终保持正气。
腐败现象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而且腐败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损失也是相当巨大的,因为腐败问题不仅仅造成的是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损害的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损害的是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和拥护,毁坏的是连通百姓和政府沟通的桥梁。
要防止灯下黑的现象,就要打造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通的纪检铁军,强化对干部的日常监督,其实更多的监督是在工作的八小时之外,强化对干部的日常监督唯有用强有力的制度,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没有人拥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没有人可以逾越法律的“底线”。
要防止“灯下黑”的现象,关键在于从严治理党员干部,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在管好自己心和手的同时,必须要体现出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只有将责任落实,层层传导压力,才能在党员干部中树立不敢腐、不愿腐、不想腐的思想观念。(郭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