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8周年
——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8周年 2009-7-1
对于人的心灵来说,只有真正的艺术才让人怦然心动,感受艺术创造的氛围和情节,潜移默化地改变、培养人的意识形态。艺术的作用就是把人变为具有神圣精神的万物灵长,感受人类所能感受的情感、理想、情操,这是人类伟大的精神境界,她的内涵是十分宏大、伟岸、深沉的,她就是一种女神,将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升腾出高尚的精神之子。人是神子,意义就在这里。伟大的艺术不仅仅具有强健的精神,更是人生各个阶段社会价值的强烈表达。
为什么歌德《浮士德》是世界名著,就因为她是深度表现资产阶级人生理想和人类情感的完整作品。当后人加上很好的“绘画”之后,就更加引人入胜。当后人将她改编成音乐剧、歌剧等形式后,她的精神就更为丰富,风格更加多姿多彩。
各种各样的艺术门类、风格,通过极为天才的表现,让人久久难忘。当然,影响深远。
但是,工业化的文明,特别是经历了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人类灾难和创伤之后,有些人悲观地感到人们沉溺于物欲化的资本主义世界,产生的麻木、无奈、颓废与虚无无处不在,人们更多地变成了欲望之浪费过程,因为人们已矮化为物欲的巨兽。人们已经被资本主义规定为迟钝、肥胖、毫无精神的垃圾过滤器。在这方面的批判,以西方马克思主义较为著名。
在《音乐拜物教与欣赏的退化》一文中,阿多诺指出:“即时快乐和欢笑的外表成为解除听者完整思想的托词,这种思想曾包含在恰当的倾听之中。沿着最少抵抗的路线,听者被转变成顺从的买家。”欣赏达到了极为幼稚的阶段,因为听众常常为虚假的个性和“魅力”所沉醉,转而认同与他自身利益相矛盾的资产阶级趣味。(见周计武《论阿多诺的艺术终结观》)
他首先指出:“艺术终结论在30年前所具有的那种政治功能在今天已经消失了。”(注:阿多诺:《美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因为今天的大众艺术受制于经济权力的支配和约束,已经变成“欺骗大众的启蒙”。他继而强调,今天的大众艺术存在着一种“再施魅”或“拜物教”现象。他在《文化工业再思考》中认为:“(文化工业)并非从严格意义上使用另一个原则反对韵味的原则;它更是被这一事实界定了:它保持着已经消逝成一层薄薄的雾状的韵味。”之所以要在艺术的展示中,保存这种“韵味”和“膜拜价值”,是因为艺术要满足资本增殖和利润最大化的要求。由于艺术已经成为彻头彻尾的商品,所以艺术的地位、功能发生了极大的转化,即从艺术的自律向通俗化的转变。通俗、轻松的艺术是为了迎合非专业大众肤浅的艺术需要,但要彻底吸引公众,它又必须依赖那种诱惑的魅力、伪个性化的氛围和所谓生活的品位。在艺术或美的“殖民化”中,“通俗与施魅结合起来”。 这一切都是为了满足艺术效益的要求。在这个意义上,消费就是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在于:“它从外部祛除了真理,同时又在内部用谎言把真理重建起来。”(注: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换言之,它背弃了自由、民主和幸福的允诺,仅通过快乐的表象和文化的生产重新塑造了自由、幸福的假象。一方面,它以艺术的名义,把“自由”的时间——自由的残余,组织到商品的等价交换原则之中,使大众的休闲变成组织化资本剥削的对象。另一方面,又通过审美的伪升华和欲望满足的实现,遮蔽了生活的苦难和不幸,剥夺了大众的反抗潜能和反思能力,从而有效地整合了社会。
为此,西方现代派艺术变得“反美学”化,让人在反感中反思。但是,过度的刺激,真正使得“艺术”变成了“外在”的物件。实际上,艺术的问题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所致。
回归艺术真谛,就是艺术内涵所赋予人的革命精神,就应该强化人类政治追求、理想人格、共产主义的诉求。为此,呼唤革命英雄、人民大众觉悟。艺术所要表达的是革命理想的种子,是人们幼小心灵的精神图景,是不畏艰难的“长征”精神。
艺术终究需要政治革命拯救,就像人类需要自己“革命”拯救一样。艺术作品还具备精神力量吗?艺术创造需要什么样的精神?艺术必须重振共产主义的精神、情操、文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