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发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保障和发展民生的根本

火烧 2011-05-1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6
文章强调发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保障和发展民生的根本,从自然大道与人性贪欲角度分析,指出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危机,呼吁通过制度约束实现自我救赎与可持续发展。

 发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保障和发展民生的根本  

■文/满粟斋

  

    一、从“道”的角度讲,人类遏制自己的贪欲,保障生存与民生,维护自然大道,是人类社会的产生、社会制度的制定以及国家机器的建立的根本原因。  

    “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系辞下》)。生存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是这个世界存在和发展的源动力。“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老子》)生养万物却不据为己有,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和谐体,万物按照自然的规律在这里面共生共荣,这应该就是最大的道了吧。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虎豹虽然凶狠,但数量极少;草虫虽然弱小,却繁殖力极强;植物是最为柔弱的,只能任人宰割,但却随处可见。这本是一条严密的链条,是自然的大道。而人之道,则恰恰与之相反。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说法,劳动在人类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劳动原本是一种基于生存的本能行为,与其他动物的取食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什么不同。但随着人类智慧的不断增长,这种基于生存本能的占有欲被不断地扩大,并无限制地膨胀。其中一个最为可怕的例子就是,动物是从不滥杀和无限制地索取的,吃饱喝足之后,它们很少滥杀无辜,而人是唯一可以为了占有欲而滥杀的动物,甚至以滥杀取乐。人类在具有了高级智慧的同时,也在离自然的大道越来越远,这是人性的一个弱点。  

但人类毕竟不过是万物中的一份子,也必须要遵从于自然的大道。将人放在自然的大道上来看,人类和自然界里的一草一木,一猫一狗,都没有分别,并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什么,即使如文字,如我们认为可以不朽的思想。假如人类毁灭的这天终于来到,所有的思想,也就不复存在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如果不对人类的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进行限制,必然会只有一种结果:那就是在“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自然大道面前加快走上毁灭的速度。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恶化,战争的威胁等,都是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因此,人类社会的产生、社会制度的制定、国家机器的建立,就不仅仅是为了维护人类劳动合作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而产生,从“道”的角度上来说,人类社会更应该是一种遏制人类的贪欲,维护自然大道的一种自我限制和自我救赎。  

    二、国家机器对生产资料的和劳动产品的占有性质和分配原则,是保障和发展民生的根本。而这一原则的制定,又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国体和政体。  

    在电影《上帝之城》中,上帝之城里的一代代土匪如同割韭菜一样,一茬茬,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抛开社会背景,从某种意义上讲,上帝之城里的这种争夺,与列国混战,诸侯争雄导致的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当信仰不再,规则缺失,人类就会重新将丛林法则作为唯一的生存之道。     

    因此,自由、平等、人权、民主,如果没有这些,以及没有一个强大规则来保障这些,芸芸众生们恐怕只能像影片开始的那只鸡一样,在磨刀霍霍的匕首下,疲于奔命,任人宰割。而国家和政权的产生,一方面保证了每个人都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私欲任意胡来,避免了人类为了生存和占有相互残杀,而最终造成玉石俱焚的惨烈后果。另一方面,它制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占有性质和分配原则,保障了正常的社会分工,从而推动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从大处来说,一个国家是这样,从小处来说,“不以规矩,无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一种人类自己建立的组织,都取决于一种规则的制定。  

    但可惜的是,人类的智慧和私欲是十分强大的,制定规则的权利往往容易被人窃取,并据此将别人参与制定规则的权利予以剥夺。为了遏制人类无限制贪欲而出现的规则,有时反而会成为了谋取私欲的工具。李大钊先生在《论民权之旁落》中写道:“黎庶之患,不患无护权之政制,患在无享权之能力;不患无为之争权之人,患在为之争权者,转而为窃权之人。”在古代,统治者构筑了一座严密的“金字塔”,他们将所有的生产资料都据为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广大的劳动人民只能接受层层的盘剥,往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由于时代的限制,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并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和发展民生。而只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基础上,在一些细枝末节上进行调整,以化解日益严重的阶级矛盾,这也就是为什么鲁迅先生将整个封建社会归结为“吃人”二字的原因。  

    三、即使是在古代严密的阶级统治之下,民生仍然是中华民族最高的价值观之一,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仍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有着复杂多变的地形和气候条件,这也是中华文化多样性、多元化的一个根本原因。而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使得中华文明没有一个核心的宗教信仰核心,与西方的神话体系不同,中华民族的神灵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他们大都来自于民间。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蔬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五蠹》)  

    上古时期,人民的生存条件十分恶劣,而那些依靠自己的智慧,为民造福的人,就成了英雄。建造房屋的有巢氏,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尝百草的神农氏等,他们其实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因为自己对后世子孙无以伦比的贡献而被奉为了我们的祖先和神灵。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讲信修睦,选贤与能。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这表达了古人向往一种“大同社会”的朴素理想。这种所谓的“大同社会”其核心和基础就是强调民生。     

    为了实现这种和谐的“大同社会”,儒、道、墨、法等古代的先贤圣哲“对症下药”,纷纷开出了自己的“妙方”。先秦“百家争鸣”的各家文化中,随处可见闪耀着的“民生”思想,并成为了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财富。  

    四、社会主义时期的民生思想和民生政策,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不断深化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内涵,完善民主,保证民权,健全法制,维护公平正义,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权优越性得到最好的发扬,这是保障和发展民生的根本。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的真正动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正是民的胜利。以农民和工人为主的人民军队,在毛泽东的指引下推翻了三座大山。毛泽东深知人民的强大力量,“山沟沟”里的马克思主义就这样在中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人民创造了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也必然要由人民来共享。社会主义的本质,正是依靠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公有制占主导的分配原则,来遏制和消除因人类不断夺取和掠夺的私欲而造成的剥削和两极分化。从而保障每个社会公民的自由、平等、人权、民主等,保障和发展民生。保障和发展民生,是保证社会和谐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的根本不同。只有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制定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以及占有、分配国家资源、生产资料、劳动产品的权利,才能实现真正的民生。

对于民权的问题,李大钊先生在《平民主义》中曾有大声疾呼:“无论他是帝王,是教主,是贵族,是军阀,是地主,是资本家,只要阻障了他(平民主义)的进路,他必把他们一扫而空之。无论是文学,是戏曲,是诗歌,是标语,若不导以平民主义的旗帜,他们决不能被传播于现在的社会,决不能得群众的讴歌。我们天天眼所见的,都是“平民主义”战胜的旗,耳所闻的,都是“平民主义”奏凯的歌,顺他的兴起,逆他的灭亡。” 并且,他也看到了如果人民不能真正地掌握这种制定规则的权利,民权必定是要落空的,因此,他在《论民权之旁落》中这样写道:“今吾民力之于权,其不相称,有若是夫?于此吾敢断言曰:‘凡民力之不能受其权者,则其权必归于旁落。’”

   革命先行者们既看透了人民群众遭受剥削的根本原因,也看到了人民群众拥有的可以创造历史的力量,又清醒地知道政权和制定规则的权利必须要由人民群众来掌握。为此,毛泽东同志对政府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并在与黄炎培有关历史周期律的谈话中,提出要靠人民监督政府来打破历史周期律,避免人亡政息。现阶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经济的增长,应该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部分,而不是发展的全部,为追求片面的经济增长而造成在环境、民生等方面的缺失,更是一种短视的行为。除了经济上的增长之外,政治的民主进步,文化的自由繁荣,社会的安定团结,环境的改善保护,道德的文明重建等,这些都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先进的指导方针,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在“科学”二字上。“发展”,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的发展,并且是一种可持续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在我们享受到发展成果的同时,更应该惠及我们的子孙后代。只有做到这几点,才能让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伟大的成就。  

    因此,新时期我们要保障和发展民生,要从三个层次上做起:第一个层次,就是要完善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如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第二个层次,就是要践行民生经济,只有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的保障人民群众的民生需求;第三个层次,就是要“不断深化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内涵,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保证民权,健全法制,维护公平正义,让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到最好的发扬,这是保障和发展民生的根本。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