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公有制,反对私有化的一个理由——由铁道部亏损想起的
坚持公有制,反对私有化的一个理由
——从 铁 道 部 亏 损 想 起 的
古 嘉 林
铁道部所属运输企业2011年一季度亏损37.6亿元。消息传开,引起广泛注意。不过,关于亏损的原因,除了对高铁上得太快、负债过多有人担忧外,发表议论的不多,似乎大家都相信了铁道部自己的说辞,“柴油、钢材、配件、维修材料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是亏损的主要原因”,而不再深究。然而在笔者看来,铁道部的亏损恰恰是现阶段需要说一说的话题。
柴油、钢材、配件、维修材料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并非铁道部所属企业独有,那么为什么社会上没有因为类似的原因而出现大面积的企业亏损呢?事情其实很简单,提高自己产品(服务)的价格,把原材料价格上涨所增加的成本转嫁给下游的消费(生产)者,以保证自己的企业少受损失、不受损失、甚至增加收益。虽然这也面临一个下游消费(生产)者是否接受的问题,但从现在的情况看,多数企业都是这样干的,并没有太大的问题。然而铁道部所属企业似乎没有这样做。据说,铁路旅客运价,目前仍然执行的是1995年的基准运价。他们为什么不按市场经济的规则做事,是外行,还是傻瓜?当然不是。缓解通胀压力,保证物价总水平整体平稳,是2011年国家经济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铁道部所属的都是国有企业,服从国家宏观调控的意愿强烈,他们宁可牺牲自身的利益,也不去实践“利润最大化”准则。试想一下,如果他们也通过提高运价来转嫁原材料价格上涨所增加的成本,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显而易见,铁道部所属企业不仅不会亏损,甚至还可能赢利。但是,广大旅客的负担加重了,很多物资的铁路运输成本提高了,通货膨胀的压力进一步加大,民生艰难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
说到这里,笔者又想起前几天媒体上沸沸扬扬的一件事,就是蔬菜价格问题。一方面,农民的蔬菜卖不出去,也卖不出好价钱,“菜贱伤农”。另一方面,市场上蔬菜价格高位徘徊,城市居民颇有怨言。分析原因,有人说,是因为蔬菜生产的产业化水平不高,市场和信息系统建设滞后等。也有人建言,要组建蔬菜生产合作社,要加强合作社与大型超市的产销对接等。笔者不怀疑这些意见的正确性,也不否认这些意见的积极意义,笔者只是对这些措施能解决多大的问题觉得没有底。从蔬菜生产到蔬菜消费的整个流通过程有若干环节,如果每一个环节的经营者都追求“利润最大化”,必然会想方设法压低进货的价格而抬高出货的价格,以赚取尽可能多的价差。整个流通过程均衡的结果,必然是每个环节的经营者都能得到可以得到的利益,而惟有蔬菜生产者的销售价格被压得最低,蔬菜消费者的购买价格被抬得最高,何以保证增加初始生产者的收入,同时减轻最终消费者的负担?!除非在整个流通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个环节,其经营者类似于铁道部所属企业,不追求“利润最大化”,才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蔬菜生产者(乡村农民)的利益,同时又不过分加重蔬菜消费者(城市居民)的负担。在二十多年前,我们不就是通过这种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如今情况变了,我们不应当、也不可能复制过去,但只要我们把民生真正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办法肯定会有的。
“利润最大化”是私有者的旗帜,是市场崇拜者奉行的金科玉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企业也需要利润,需要争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但是它不会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为它要服从国家从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对国民经济所进行的宏观调控,同时它又会顾及普通老百姓眼前的切身利益。虽然实际上不少公有企业已经淡忘了这种意识,但是公有制的本质将决定它们纠正偏差,而采取正确的行动。这也正是我们从实际出发,要求坚持公有制,反对私有化的一个主要理由。它可能不合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规律,但也许恰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一个体现。
铁道部所属企业2011年一季度的亏损,原材料价格上涨是主因,但肯定不是全部原因,解决的方法也不能依靠提高运价。建议有关方面全面分析亏损的原因,把一切影响企业效益的因素统统找出来,在坚持公有制,继续稳定运价的前提下,深化改革,强化管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力争扭亏为盈,实现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铁道部所属企业为缓解通胀压力,为不加重老百姓的负担作出了贡献,我们有理由感谢他们!铁路系统的广大员工也将可能会因为企业的亏损而使个人利益在每种程度上受损,并需要为扭亏增盈做出更多的努力,我们由衷地向他们表示敬意!
20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