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也是牛嚼牡丹——门外谈文一题 马望野
或许也是牛嚼牡丹
——门外谈文一题
马望野
================
[A] 初尝文学
话说该是五十年前的事了,刚刚落成不久的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次盛大的法国画展。首都群众,外地来宾,人流如潮,趋之若鹜,我也在其中。在大开眼界之余,给在下这个外行人,留下至今难以忘怀的最深刻印象,是一幅篇幅很大的油画。画面上是园林里洒满阳光的草地,远景是艳装的贵妇人三三两两,或打着小伞迈着芳步,或坐着椅子说着闲话,周围似乎还有嬉戏的小孩,有奔跑的小狗,我记不太清楚了,不过这显然是个休闲度假的日子,那是没有记错的。然而那画幅的近景却很出人意外,树下是一匹小牛,向着一张凳子上打开的好象是小说的书本伸着嘴,似闻欲食。我揣度那样子它好象是在思索:这是什么东西?气味竟与青草不同!大画框下端的题目在外文后边标示的中文为:《初尝文学》。在这幅大画面前的老少爷儿们和俊俏姐儿们,有抿嘴笑的,有用手指点的;也有无语沉思的,而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在下一开始的直觉是一句歇后语:“牛嚼牡丹——不知其味”,接着,我又想到,若按照“文以载道”的传统,它载的这是哪门子道?看来,只是画家随手的速写,抑或闲情的写真吧!可是为什么又画的这么张扬这么宏大?说老实话,我当时终于是不解地离开了。。。。。。不过,那色彩,那构图,那氛围,那意境,也连同自己的疑惑,永远地留在我的脑海里了。后来,我一直没有忘记这事。一次,偶然想起一句我国的成语:“对牛弹琴”。可是,那话里话外对牛也是很不敬的。那位法国画家显然没有类似的想法啊!接着,我忽然又记起,毛泽东主席说过:“‘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为什么不看对象乱弹一顿呢?何况这是党八股,简直是老鸦声调,却偏要向人民群众哇哇地叫。”(《毛泽东选集·反对党八股》[1942年2月8日])于是,我突然深感那位法国画家的高明了。在他那个时代,在他那个社会,他不需要向人民群众哇哇地叫,只打算“幽”他的观众一“默”。您能心领神会微微一笑就足够了。其中有愉悦,也不无启迪,他尽到了自己的天职了。鲁迅曾经说过,“文艺大概由于现在生活的感受,亲身所感到的,便影印到文艺中去。”那位画家走的正是这条路。其他的效果便由文艺本身的性质去确定了。他不会像现在的我们那样,十分彻底地知晓文艺有诸如乐器、武器,也就是器具、工具之类的功能。据说,在养牛馆舍或种植大棚播放贝多芬等大师的乐曲,可能增加牛奶的产量,加快果蔬生长的速度,如果这类事例被证实后,对于文艺的巨大功能,那真算是很有力的论据了。可惜,至今还没有被认证。最近,有记者报道,在我国宝岛台湾,医务界人士努力发挥文艺的功能,促进医疗的效果,帮助患者的康复,有了很新鲜范例,也许会给我们带来某些启发。台北市公办民营的万芳医院,自1989年兴建,1987年启用,首届院长就提出要用艺术气息改变传统医院冰冷的氛围。于是,候诊区和走廊变成了画廊,美术馆融入了医院,免费向公众开放。此外,还常常举办艺术讲座和小型音乐会。每逢七夕、圣诞、母亲节等关怀活动,院长甚至亲自扮演圣诞老人,为住院儿童送去圣诞礼物。台湾南部名城高雄市的义大医院,2001年12月动工,2004年4月开业。因为台湾医院多是由教会医院发展过来的,更多地兼顾到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多层次的需求。所以,这个医院大厅中央,一架黑色锃亮的钢琴在自动弹奏,每个时段弹奏不同的乐曲。两侧墙壁,三幅大场景的油画呈现出家乡的情结和创业的历程。其设计以温馨、饭店化、民众需求为出发点,备置有钢琴,有画廊,有花坊,有咖啡吧,有主题餐厅、西餐厅和露天茶座,甚至还有图书馆等等,以营造休闲气氛。为了各种教徒的方便,又加设了祈祷室和佛堂,让医院不仅是看病的地方,更是人性化的充满艺术氛围的休息场所。医院以医治病人为主要任务,当然,医疗设备要齐全,医护患者要周到,服务态度要热诚,该院的确首先做到了。而且连护士工作服的颜色都加以注意:护理科的穿粉色,呼吸科穿绿色,急诊室穿红色,护士长穿紫色。多彩的颜色,简约的风格,竟给人一种可信可亲的感觉,让病人有一种美的感受。这是极不容易的吧?(《人民日报》2011/07/14 本报记者袁亚平:《诗画疗心入禅境》)文艺功能被发挥到如此地步,真有点叫人叹为观止了。虽然这样做或许也暗含着招徕病家的念头,但是能运用艺术手段满足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不能不说也是从关心人的角度考虑的吧?说它难能可贵也是不虚此言,应该给予张扬的。
[B] 晕头转向
比较起来,在祖国大陆,也应该承认,人们对于发挥文艺的功能,不能不算是努力的。从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到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多少年月以来,还是对我国文艺工作的巨大进步发生了促进作用的。当然,不可否认,这样也因为曾经的过于偏激,发生过为世人诟病的不少失误,需要加以改进变革,但是,其时它对人民革命和国家建设,毕竟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又是不可磨灭的,至少还产生了一些能传之永久的经典之作吧?如:歌剧《白毛女》、小说《青春之歌》、话剧《茶馆》、油画《血衣》、舞蹈《荷花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等。其原因也就源于文艺工作者的那一份为工农兵服务的心意吧?而这恰恰是文艺功能诞生的基础。可惜的是,近些年来。这种优良的传统、高尚的精神,慢慢地被淡化了,异化了,有的甚至空心化了。这是不能不让大家痛心疾首的。就拿被赋予了创新高帽被吹上了云天的大型实景演出的印象系列为例吧。从《刘三姐》、《西湖》、《海南岛》、《丽江》到《希夷之大理》,哪一个不是以浪费钱财,破坏环境,亏本,短命,而被全国人民所指责诟病?例如,《刘三姐》刚演出就受到台湾同胞“给环湖生态带来破坏”的批评。《西湖》则违反了《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娶管理条例》。《丽江》还被当地文化人指为污染环境、破坏风景。《海南岛》投资了1·5亿,一年便被当地政府贱卖了。近日的《昔夷之大理》尚未演出,就有农民投诉有碍灌溉,不利生产,。。。。。总之,主事者出于开展旅游,借景生财的幻想,竟不惜吞下污染环境,影响生产的恶果。一丁点个人或小团体的蝇头微利,就蒙蔽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大目标,悲也乎,羞也乎!文艺的功能化竟然堕落到这个地步,也真有点叫人叹为观止了。
[C]不知其味
当然,紧随着医疗和教育的产业化之后,文艺的产业化也风风火火赶上来了。这些年来,据说成绩也还是不俗的,甚至有人肯定“无疑已经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丰沛时期”。据各方面的不完全统计,去年(2011)小说类新书数量为4300部,长篇小说总量达到了前所没有的3000余部;电影526部,实现票房191·72亿元;电视连续剧405部,约15000集;动画片年产量22万分钟,动漫产业总产值470·84亿元;舞台剧4000台,演出市场收入为108亿元。一位记者写道:仅从产量来说,“诸多数字已经稳居世界第一”,“现在每年每个种类的文艺样式,其创作总量都几倍于新中国成立后七十年的总和。”但是,其质量如何呢?尽管是一再肯定了其成绩的人,也不能不指出:“在当下的文艺创作中,存在者十大恶俗现象,他们分别是:回避现实、情感缺失、以量代质、近亲繁殖、跟风炒作、权力寻租、解构经典、闭门造车、技术崇拜、政绩工程。这十大恶俗现象,阻碍着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当然,这都是无可否认的弊端,不能不加以纠正和克服。但是,这还不是问题的要害。我们不能忘记了,文艺的兴旺和发达的标志,只能是感人的杰作,难得的精品,传世的经典。老舍生前有过意味深长的八字箴言: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现在看来,没本就没剧,没剧也就没有演员。一出《茶馆》,前面站着的是老舍这一代大师,后面站着的是于是之等等那一代角儿。这才在中国文艺史上、戏剧史上留下了抹杀不了的光辉和宏伟的痕迹。那么,眼下这种前景,我们是否具备呢?一个作家说的很直白:“当下的文艺创作中,存在着以一元屏障多元,以简单遮蔽丰富,以愚乐取代娱乐,以说教取代教益的想象。”谈何杰作,谈何精品,谈何经典!我们的文艺为什么会堕落到如此的地步?有位博物馆的负责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市场的幽灵进入了艺术殿堂,众神在迷幻中走下圣坛,游戏规则将按市场法则改变。当越来越多的人挤入名利场,穿着逐利舞鞋无休止地疯狂舞蹈的时候,我们失去了心灵的激荡和升华;失去了真情的表达和呼唤。”一位文艺评论家也不由得感慨道:“我们无力阻挡市场经济的泛化,但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并大声宣告:只靠市场引导和利益驱动,不可能坚持先进文化的先进方向;只靠市场引导和利益驱动,不可能促进文艺真正的繁荣和发展;只靠市场引导和利益驱动,不可能培养出真正杰出的文艺家;只靠市场引导和利益驱动,不可能创作出经典的优秀文艺作品。”(《人民日报》2011/07/15)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的泛化中,现在我们文艺的功能,就是到市场上去,去逐利。一言以蔽之,“文艺搭台,经济唱戏”,此之所谓也。近来甚至有“文艺搭台,官员唱戏”的闹剧招摇过市:某地的当权派,居然自筹资金,自当演员,拍摄了一部电影,不仅是要提升本地的名声,而且是要添加自己的冠冕。而升官和发财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说到底还是逐利啊!这当然不能不成为网上稀有的笑料了。可怜昔日“著书都为稻梁谋”,改作今天“从影皆因乌纱求”!文艺功能大扩展,世人而今大开眼!呜呼,我们的文艺,我们的文化产业化。。。。。。
此文刚要杀青,一位来访的老友告诉我,他听说有个行家发话了;“文化和娱乐是两码事”。鄙人觉得很新鲜,连忙追问他:那文艺和生意是一码事么?老友不予回应,谲秘地一笑,走开了。
于是,我想到自己的文字:或许也是牛嚼牡丹!
(2011/08/29)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