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传岗:谈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姜传岗:什么是真正是腾飞——谈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大肆宣扬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而对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却缄口不言,要么就是“停滞不前”、“被耽误了二十年”、“进一步拉大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等等。崇洋媚外的表演无以复加。最粗暴地践踏和涂抹了党和国家的历史。
因此,揭露骗子们的谎言,恢复历史的真相,维护党和国家的尊严,是每一个正直的中国人应有的责任。
今天,当全世界的中国人看到神舟号载人宇宙飞船胜利返回、中国己稳居世界第三航天大国和核武大国时;当看到农业上水稻、小麦亩产都达到千斤以上,中国己经自己解决了吃饭问题时;当看到中国制造的远航巨轮己驶向各大洋、电子产品己经推销到全世界时,无不感到无限的荣耀和自豪!然而人们是否想过,这些科技成就难道完全都是近二十多年取得的吗?其开创者和奠基者又是谁呢?
远大的战略眼光和英明的决策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先进文化和科学的代表,它向来把迅速发展中国科技事业作为实现民族振兴的重大任务,并为之,奋斗了半个多世纪。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就决定在延安成立自然科学研究院,“提倡自然科学”。经毛泽东发起,成立了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毛泽东亲自出席成立大会并讲话:“自然科学是很好的东西,它能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每一个人都要赞成它,每一个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学”。
发展科技事业人才是关键。在解放战争期间和新中国成立前夕,共产党就通过各种渠道与科技人才保持密切联系,保护科技人才的安全,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创建预先作准备。当时国共两党不仅在战场上较量,而且也对科技人才进行了激烈争夺。国民党采取威逼利诱的手段企图将科技人才挟持到台湾,但是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作风赢得了广大科技人才的真诚拥护,他们绝大部分留在大陆,成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光荣开拓者。
1949年9月,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即正式提出建立中国科学院、的建议。这个建议立即得到毛泽东的支持。同年10月,毛泽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身份亲自颁发中国科学院铜质印信。中国科学院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光辉起点。1950年8月即召开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周总理出现会议并作报告。会议上并产生了全国自然科学联合会(简称“全国科联”)和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全国科普”)两大新型科技组织和机构。(1958年合并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此后各基础科学和许多专业研究机构和学会都相继建立。
正是由于党和毛泽东的关怀重视,新中国科技事业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热切盼望报效祖国的科技人才。之后一些长期滞留海外的科技人才争相归航。当年的创业者们如今都已耄耋:之年。但是每当他们回忆起毛泽东当年的关,心和决策,看到毛泽东开创和他们积极参与的新中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总是激情;难抑,感慨万端。例如,为解决中国的石油短缺问题,毛泽东将地质学家李四光同志请进中南海,问李四光同志: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我们是走天然石油还是人造石油的道路?李四光回答:中国的石油资源是丰富的,不需要走人造石油的道路。由此开始中国独立自主开发石油资源的探测和著名的石油会战。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相继开发,将中国“贫油”的帽子扔进了太平洋。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中共中央1956年1月召开知识分子工作会议。毛泽东亲自主持,周恩来同志代表中共中央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周恩来说:“现代科学技术正在一日千里的突飞猛进”,“使人类面临着一个新的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前夕”。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和紧接着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用几十年时间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任务,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订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他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这是中国共产党全面转移工作重点的一个重要契机,号召向科学进军的第一声春雷。
同年,在毛泽东亲自领导组织下,在周恩来主持下,制定了我国《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这是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标志性重大事件。《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集中钱学森等众多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意见,经过集思广益,反复论证,确定了中国57项重大科技任务,明确了中国科技事业的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基本方针、战略步骤、实施重点,根据世界科技的最新态势,决定将无线电、自动化、半导体和计算技术列为“四大紧急措施”,为20世纪后50年中国科技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引导中国科技事业走上了现代化的轨道。迄今为止,中国的《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仍是同期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全世界最成功的科技规划。这个规划的制定显示出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科技发展方面的雄才大略和卓越能力。
在全党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十二年规划”的主要任务提前完成。1963年党中央又批准制订了“十年规划。”当时毛泽东明确指出,要打科学技术这一仗,不打这一仗,生产无法提高。
瞻望世界发展的趋势,党中央特别重视对新兴科学技术的研究发展。例如:电子计算机科学技术、生物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原子能科学技术、海洋生物科学等,在我国起步都是比较早的。不仅填补了许多科学空白,而且很快取得了重大成果。例如:1959年9月,有关科研机构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1965年9月中国科学工作者用人工合成了世界上第一次一种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质——结晶胰岛素。
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封锁和战争威胁,为打破美苏核垄断,开拓独立自主的前进道路,在五十年代毛泽东和党中央作出自行研制“两弹一星”的重大决策。正如毛泽东说:“再穷也要有一根打狗棍”。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亲自主持会议请科学家“上课”,他微笑着说:“今天我们这些人当小学生。”听完科学家讲解,毛泽东总结道:“这件事总是要抓的。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认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来。”正是由于毛泽东的高瞻远瞩、果断决策,国家成立了专门机构,集中精兵强将打响“两弹一星’,研制的特殊战斗。这是为民族命运和尊严而进行的一场决战。
1964年毛泽东在这一个文件中写道:“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①这是多么豪迈、自信的进军号召,它极大地鼓舞着广大科技工作者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在大风大浪中前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共产党曾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并发动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但是有些人在批判“文革”错误时却妄图全盘否定那期间国家经济和科技事业发展的成就,那也是不能得逞的。
①引自1978年《红旗》第一期第2页。
那个时期尽管共产党采取以阶级斗争或政治运动为中心的口号,但是这决不等于说忽视了经济和科技发展;在经济和科研单位的广大干部、科技人员和群众主要精力和时间还是在工作和生产上,设想十年期间他们每天都开批判斗争会、搞运动那是十分离奇的。相反,当时党和国家制定的经济目标和计划、各部门的生产科研任务都是作为“革命”和“反修”的硬任务必须完成的。正是那时毛泽东发出“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和“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重要指示。党中央下达了一系列关于制止“停产闹革”及一切破坏生产秩序的通知,强调必须坚持“业余闹革命”、“节约闹革命”、“运动搞好搞不好以生产是否搞上去为检验标准”等。人们在当时形势下所形成的一种政治激情和革命精神也是很大部分在投入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各个生产和试验岗位上加班加点工作、星期天和节假日不休息、只讲献身而不讲任何报酬的事情是经常的和大量存在的。每年的国庆节、五一节、新年以及重大政治庆祝,各行各业都是以“超额完成”生产或科研任务为“献礼”。因此说,尽管在“文革”动乱的某段非常时期曾出现过冲击生产和科研的现象,但其损失足以能够被广大干部群众和科技工作者的大量超时间、超强度的劳动和工作相抵消。从总体上看那时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并不缓慢。
在政治运动中确实使一部分知识分子无故受到迫害,其教训是深刻的。但是还应看到,他们毕竟是少数人,同90%以上的未受迫害和打击的知识分子相比其作用并不能说是决定性的。根据党中央当时开展“文革”的《通知》,明确规定是以“学术界、教育界、文艺界、出版界”以及党政领导机关、上层建筑领域为重点,而经济、科技、国防部门涉及就较少。尤其是对于那些关系国家经济、科技、国防建设的重要领域,毛泽东和党中央向来是紧抓不放的,对一些科技工作者还采取特别保护措施。例如我国一些中外有名的专家骨干:华罗庚、李四光、竺可桢、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袁隆平等等,可以说这样的优秀人才众多,他们在“文革”中受批判、受冲击了吗?不仅没有,而且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信任、尊重、支持。难道他们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正是这些广大的知识分子,在六、七十年代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埋头苦干、不慕名利、无私奉献,创造了各个领域里的奇迹,推动了国家经济、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
纵观中国的核爆炸技术、卫星发射和宇航技术的发展历程,其关键性的步骤、主要的科技难题可以说都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解决的。正是在那个年代里,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等一批精兵强将接受毛泽东的重任,奔赴大沙漠开始了自己的试验。自1964年第一次核爆炸试验成功,到70年代后期,成功进行了16次核爆炸试验,还有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第一次地下核试验成功、第一次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功、第一次回收发射的地球卫星成功,可以说成果一颗接一颗,捷报一个接一个,勇往直前,直上云天。仅国防科技和宇航技术方面就突破了历史上的“八个第一”,成功发射了8颗人造卫星等。使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核武和航天大国。如此宏伟的成就都是在那十多年的时间取得的,其快速发展为全世界绝无仅有!仅从原子弹到氢弹发展历程看,美国用了七年多,英国用了四年多,法国用了八年半,苏联用了五年,而中国只用了两年多。所谓“发展缓慢”从何说起?
就连邓小平也称赞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然而“两弹一星”的成就是孤立出现的吗?如果没有整个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两弹一一星”上的成就能够取得吗?
其实,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科技发展成就远不只体现在航天、核武方面,而是多领域的。
正是在那个年代里,李四光等地质科学家以自己的科学发现改写了“中国是贫油国家”的结论,从大庆油田到胜利、大港、任丘、辽河、中原油田等,十几年时间,使中国石油工业大翻身,实现了基本自给;跃入世界“第八大产油大国”的行列。
农业科技的发展,为实现水利化、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良种化提供了科技基础。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从60年代就开始研究杂交水稻,70年代其成果就运用于我国农业生产,使水稻产量亩产达到1000斤以上。为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做出了杰出贡献。有关科研机构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技术培育了几十个农作物新品种,基本上更新了一代农作物品种,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抗病虫害起了很大作用。有些成果推广至东南亚以及世界很多国家。
正是在那个年代,中国在电子计算机研制、激光技术的研究、光电技术的研究,在人工合成胰岛素、核糖核酸方面的研究,在数学、生物科学、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在远洋科学调查、天文化观察和考古发现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到七十年代末,中国就由建国时的一个科技落后国家很快发展成为一个在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各个领域门类齐全配套、具有一定攻坚能力、其中有些领域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大国。
正是在那个年代,我国完成了工业化改造的历史任务,基本上建立起一个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在石油、煤炭、电力、钢铁、水泥、机械制造、化工业等各个领域里都创建了大批新的工业基地。同时在铁路、公路、航空、大桥梁、通讯建设等方面都发展迅速,为国家经济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系列建设成就中有哪项不是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实现的?不是充分发挥广大科学工作者和专家的作用实现的?例如在工业科技方面,独立研制成功了世界上最大的17.5万千瓦低水头发电机组,3000万吨露天采矿成套设备、200吨级电渣重熔炉、五十万伏输变电设备、30万吨合成氨和24万吨尿素成套设备,成功试飞“运十”大型喷气式客机。在交通车辆、舰船制造等相关科技方面成就也很突出,有的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
又如电子科学技术,到1980年已发展到100多个研究设计机构,有30多所电子院校,建立了2000多个电子企业,职工队伍达到100万多人。自1957年以来,23年间电子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0.3%。并拥有相当规模的生产和研究装备。初步形成主要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部门。
生物工程技术,到1980年全国已有2000多名研究人员分布在高等院校和研究机关。以基因工程为重点,在干扰素、胰岛素等方面的研究生产被公认为居世界领先地位。在抗菌素和氨基酸生产方面形成工业体系。到1980年已发展到产品100多种,其中抗菌素六七十种,产量达到数千吨;氨基酸产量达五万吨。用氨基酸生产的企业有200多家。从70年代以来造成的酶制剂工厂已有40多家,生产酶制剂20多种,在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科学研究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那个时代工作条件之艰苦是现在的人们所难以想象的。而且是一个没有任何奖金、没有物资刺激、没有任何高薪制的条件下取得的。它最充分地体现了人的精神力量,体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工人阶级、知识分子自强不息、忠诚于国家和人民、敢为人先的骨气和精神。他们才真正是值得中国和世界人民所尊重、佩服的!谁能够说,那时由于共产党犯了左的错误,从而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就精神不振、失去了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就没有了人才,科学技术和各项事业都停滞不前?
大量事实说明,在科学技术方面中国只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就走过了英美、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二百年走过的路程。中国无论在科技发展还是在经济发展上速度都超过西方国家,同它们的差距逐步缩小。然而在某些右派言论中,西方的发展是“突出猛进”、“日新月异”,而中国却成了“发展缓慢”、“停滞不前”,试问这是何种思维逻辑?其意图又何在?
让那些所谓中国科技发展“被耽误了二十年”、“拉大了同西方国家的差距”的谰言被扔到历史垃圾箱里去吧!
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时代不仅给我国留下了雄厚的经济建设基础和伟大的科技发展成果,而且更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现代化建设人才是观念。毛泽东时代的一个巨大成就是建立了一个规模庞大、分布领域广泛的科研队伍及其机构。国家级的科研机构有110多个,全国科研院所有3000多所。到1979年,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拥有的自然科学科技人员(不包括教学人员)达到370.4万人,比1952年(31万人)增加了十多倍。其中高、中级科技人员为100万人。他们分布在工程技术、农业技术、科学研究、卫生技术等各个领域。这样庞大的门类配套的科研体系,在发展中国家是唯一的,在全球范围来看,也只有美、苏所拥有。如果没有这样强大的科研机构,中国在半个世纪中在科技发展(民用和军212)和经济建设方面的伟大成就,是根本不可能取得的。
科枝事业发展与教育事业发展是紧密联系的。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我国建立起了层次、门类、专业比较齐全的教育体系。1979年对比于1949年,各类在校生总数增长为8.1倍,其中高等学校8.7倍、中等学校47.5倍、小学6.0倍。由解放前90%的文盲状态,达到成人识字率81%。到1980年,全国高等学校发展到675所,比1965年增加241所。在校学生(本科和专科)总计114-37万人,比1965年增加47万人。高等学校教职工总数有63.29万人,比1965万增加29.96万人。全国教师800万人。有了教育文化的发展,才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配套的科学技术体系,成为拥有一定科学技术攻坚能力的国家。这些方面的成就,为提高我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全面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时代的理论结晶。它永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毛泽东思想中,有一系列的观点和方法,如: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和观点,对立统一、一分为二的观点和方法,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路线和宗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积极开展国际间交流合作的思想,坚持以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反对物质刺激和拜金主义的思想,坚持人的因素第一、充分发挥人的积极能动性的思想,知识分子、科技工作者要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思想,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以及“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等等.这不仅是毛泽东时代取得胜利的一个根本原因,而且也是永远指导我国科技事业和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灵魂、方向和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写于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