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台湾记者找上海世博的“茬”
如何看台湾记者找上海世博的“茬”
上海世博开幕已经20多天了。我人在上海,手中也所有世博门票,却一直没下决心进去参观。为什么呢?懒,怕麻烦。对我来说,几个小时排队等候的时间,各种禁止令,以及涌动的人群,都难以激起我“不出国门看遍世界”的欲望。
似乎是为了印证我这个想法,我一眼就在《参考消息》上看到题为《上海世博人性化服务仍待加强待加强》的报道,我在臆测的问题正是上海世博硬件很硬、软件很软。
这是一位台湾记者写得报道,很有一点找“茬”的况味。开篇就“很不客气”地说,“上海世博会开幕至今20天了,整体予人印象是不够人性化,软体服务相当欠缺,没有从游客角度思考”。并用放大镜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评价,“这显示发展中国家举办世博会相当不容易,但是从整个活动过程初步检视,不难看出发展中国家问题的特色,以及中国大陆举办大型活动凸显出来的通病”。
这话可能让主办方很不开心,但人家列举的事例正好“凸显上海世博会整体的服务,是否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思考”,因此结论是让人失望的,“上海世博会给人的感觉就是人性化不足,没有用心从游客、参观者的角度思考举办此活动”。
“没有用心从游客、参观者的角度思考举办此活动”,可以说“别有用心”道出了主办方的最痛,因为主办方根本无法否认放在场馆建设的精力,要远远超过用于参观线路设计上的精力。也因为太重视场馆建设,直接导致参观线路的本质缺陷,给人一个强烈感觉,参观者是为展馆存在的,而展馆却不是为参观者建造的。
其实,这位台湾记者找的“茬”,确实找出了我们的通病,不仅反映在重大活动举办上,其实在城市化进程大幅推进的过程中,我们的道路建设、公共设施设置等方面,在以人为本理念上,在人性化考量,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不是靠喊喊口号能消除的,势必要观念上根本革命,切实把以人为本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举办这样的世博会,是我们要请人家来看的。人家来了,眼光不一样,没有沉迷在形形式式的场馆里拔不出来,却一眼看到了我们软处痛处,是焉非焉,还在我们的胸襟气度。
附:
上海世博人性化服务仍待加强
中央社上海5月19日电】题:上海世博不够人性化 软体服务不足(记者 郭玫兰)
上海世博会开幕至今20天了,整体予人印象是不够人性化,软体服务相当欠缺,没有从游客角度思考。
上海世博会4月底试营运,5月1日开园以来,中国政府不断对外表示,这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首度举办世博会。
这显示发展中国家举办世博会相当不容易,但是从整个活动过程初步检视,不难看出发展中国家问题的特色,以及中国大陆举办大型活动凸显出来的通病。
主要问题就是大陆举办大活动时,会把硬体设施与整个框架都做出来,当中有很好,甚至是先进、高科技的设备,但是往往在软体上、服务上与软体资源分配上,都出现粗糙、不够细致等问题。
目前为止,上海世博会给人的感觉就是人性化不足,没有用心从游客、参观者的角度思考举办此活动。
上述情况包括遭人诟病的园区内交通车不足问题。原来的设计以东西向的国展路和世博大道有大型巴士交通车为主,南北向没有巴士通行。4人坐的低碳电瓶车主要提供给海内外政经重要人士、政府官员、名人等使用,一般民众不能搭乘;这些车辆反而使用率低,经常闲置在车库,显得有些浪费。
另外,上海世博会各入口的入园交通管制范围过大,游客走了好几百米才到安检口,各入口安检标准不一,浦东园区的入口检查笔记型电脑时,不需要开机,浦西园区的入口安检,却要求开机,两套标准让人无所适从。
在安检口外,设有违禁品保管室,据说是让游客摆放禁止带入的大型物品,但是在世博园区内没有设置让游客暂时摆放大件物品的保管室。海外游客参观世博,可能拖着大件行李箱就进入园区,但世博园区没有照顾到游客需求,只是从对游客检查管制的角度来思考。
不管是浦东和浦西园区,入口多、出口少,对游客相当不方便,有些展馆位置过于偏里面,希望能在附近设置出口,让游客提高到此展馆参观的意愿。
浦东或浦西园区内外的大型指示牌,都出现标识不清楚的问题,园内门口指示牌也没有标明从此进入,就近可到哪个场馆或哪个广场的各国家馆。
为了让游客即时获得园区讯息,上海世博会请志愿者全天候轮班站在各场馆周边,随时提供各种咨询给游客。
但是据志愿者私下透露,参与这项服务工作之前,所受的训练只是基本的礼貌态度,有关园区具体资讯根本没有受过相关训练。
志愿者站在第一线服务游客,上海世博局大可每天请志愿者将游客反映的意见统一收集起来,并不断改进,但上海世博局宣传官员说,目前并没有这样做。
例如,浦西园区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洗手间,出现马桶、门锁、水龙头坏了没有人修理,电灯昏暗、地板潮湿等问题,记者最近几天两度进去,第一次去曾向附近的志愿者反映,第二次去依旧没有改善。
上述种种实际状况,凸显上海世博会整体的服务,是否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思考。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