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七则
读书笔记七则
二零零七年一月
一则 《说苑•卷二十•反质》
〖子贡问子石:“子不学诗乎?”子石曰:“吾暇乎哉?父母求吾孝,兄弟求吾悌,朋友求吾信。吾暇乎哉?”子贡曰:“请投吾诗,以学于子。”〗
“诗”是文雅的、上等人的。
“子不学诗乎?”——子不学民主乎,子不学自由乎,子不学琴棋书画乎,子不学典雅高尔夫保龄球乎,子不学吃喝嫖赌乎……“吾暇乎哉?”——我有空么——真有意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个是对的;“众人行,必有好为人师焉”,也是世间一态。
比如,你读四大名著没有啊?读《四书五经》没有啊?读哪位伟人传记没有啊?有没有想过考研考博考公务员啊?——都没有你怎么能有文化有智慧啊、你怎么有追求啊!——诸如此类喜欢“考核”别人的人,怎么办呢、怎么反驳呢,就是“吾暇乎哉?”,就是“父母求吾孝,兄弟求吾悌,朋友求吾信。老板求吾劳,良妻求吾陪,爱子求吾教——吾暇乎哉?”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对一个人来说“惑、业、道”重要性是依次增加的,即便是胜己之人,如果有伤己之“自尊、自强、自爱” 的“道”,一定要坚决反驳;有伤己之“孝、悌、信”的“业”,也一定要反驳;至于“惑”,并不是非要某某才能教。
为了不走极端,怎么办呢,有一句足用,就是“出家如初,成佛有余”。
二则 《说苑•卷二十•反质》
〖公明宣学于曾子,三年不读书。曾子曰:“宣,而居参之门,三年不学,何也?”公明宣曰:“安敢不学?宣见夫子居宫庭,亲在,叱咤之声未尝至于犬马,宣说之,学而未能;宣见夫子之应宾客,恭俭而不懈惰,宣说之,学而未能;宣见夫子之居朝廷,严临下而不毁伤,宣说之,学而未能。宣说此三者学而未能,宣安敢不学而居夫子之门乎?”曾子避席谢之曰:“参不及宣,其学而已。”〗
曾子名参,字子舆,师从孔子,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这个典故的意思就是,公明宣认为曾子的“亲德、友德、君臣德”三德远在自己之上,“说”——悦——“学而未能”,而“读书”也不过要人习得此三德,所以他学活生生的言行就是“读书”。而曾子最后认为公明宣的德行在自己之上,自己学问如此“而已”,根本就是“班门弄斧”,不值得公明宣花时间来学。
这个典故破解了《增广贤文》的一个悖论,即:〖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但看三五日,相见不如初。〗对结交对象的这个要求是很高的。但它不是黑白分明的,因为这个“胜己”,是很难把握的,其实只要某方面比自己强,都叫“胜己”。如果结交对象也要求“胜己”,那就没有结交的可能了,最后的结果是“弱于我者不屑之、等于我者不服之、强于我者不屑我”,那就真成“他人即地狱”了。
但“公明宣学于曾子”破解了这个悖论。即,不管什么样的人,如要与其结交,其必须有一样“胜己”,那就是“德”,即德行。只要这个要求满足了,就值得与其结交;反之,应视其为“竖子不足与谋”之辈、也即“割席而坐”。也就是,德行“胜己”,就是值得结交、甚至值得拜为师的人;一旦自己“下人”,即认为自己不如人,德行“胜己”的人也一定会认为他不如我,也就是〖曾子避席谢之曰:“参不及宣,其学而已。”〗那么,这个结交是一定能成的了。
三则 《说苑•卷二十•反质》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缟为冠也,而越人徒跣剪发,游不用之国,欲无穷得乎?”
男怕没有智慧没有辨别能力,选错行、去“游不用之国”,是真灾难——那是真理。女怕嫁错郎,那也是真理,“礼仪廉耻、国之四维”,所嫁之人虽然言必称“爱”,但爱得无“礼”、爱得无“仪”、爱得无“廉”、爱得无“耻”——那么,可以肯定,结果仍然是“子必穷!”
四则 《礼记•曲礼上》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敖—骄傲—骄—不可长,那是当然的事;
欲—欲望—不可从—纵,也是当然的事,纵色是“万恶淫为首”,纵贪欲是“人心不足蛇吞象”;
志不可满—志得意满,离乐极生悲也就不远了,当然要“乐不可极”。
——这些都怎么做到呢?就是崇“礼”,从而“成”“道德仁义”;“备”“教训”—教导、“正俗”—矫正歪风邪气;“决”—仲裁—民事“分争”和“辨讼”,等等。
古罗马民法也有〖世代相传的习俗应受到尊重和服从,不得轻视,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
那么,可以定论,鼓吹“法不禁则可行”之男盗女娼之流,如“有改革就有牺牲”的“改革家”、认定“贫富差距还不够大”的“经济学家”、提倡除了“婚姻之内的性”还要丰富其它所有被压抑的性活动的性学博士李银河……等等,以及他们的所有支持者,都仅仅是“长敖、纵欲、满志、极乐”而已,“虽能言”,也是禽兽而已。
五则 《礼记•曲礼上》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自称曰老夫,于其国则称名;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
十岁以前,叫做幼儿,只管读书;
二十岁前,叫文弱(书生),冠礼后才算“成人”;
三十岁前正当壮年,这十年内要完成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的工作;
前面的工作完成了,四十岁前就可以去当公务员了;
五十岁就可以当官了;
官场混了二十多年,六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动口不动手”,只管“指使”后生;
七十岁就可以“老夫”自称,可以写传记,立言立德了;
过了八十岁,就可以违法犯事了,“虽有罪,不加刑焉”。
七十岁后就开始有特权,“致事若不得谢”——干了活,不管是不是自己“该”做的,要是对方不“感谢”,就“赐之几杖”——打他几棍子再说——看来老人的拐杖并不是走路必须的,而是七十“老夫”之特权的象征——下回路上遇到拄拐杖的“老夫”,赶紧恭恭敬敬。江泽民过了七十,到什么地方去都可以坐比如“别摸我”这样的“安车”;在国内,逢人就可以讲“我江泽民……”怎么怎么样,要是出国访问,随从和别国的人必须马上主动告诉江“老夫”蛮夷之邦的风俗习惯和礼仪制度。
——太经典了。
为什么今天那么多官员会被搞下马,不得善终?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到八十岁、仅仅“五十九岁”就违法犯事,根据几千年前的老古董,就可以堂堂正正给他们“加刑”,正是他们活该。
为什么今天一些什么狗屁老总们经理们会惹得众怒不得安身?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到七十“老夫”的年龄,竟然就“适四方,乘安车”;动不动“赐”员工和下属“几杖”,将员工和下属“行役以妇人”——把他们当家庭主妇一样使唤来使唤去;动不动就自称“有我xxx,就没有你xxx”,到一个地方就弄得鸡飞狗跳,呵斥别人向他汇报“告之以其制”。
——坏了祖宗的制度,当然没有这帮孙子的好果子吃。
六则 《礼记•王制》
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命乡,简不帅教者以告。耆老皆朝于庠,元日,习射上功,习乡上齿,大司徒帅国之俊士与执事焉。不变,命国之右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左;命国之左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右,如初礼。不变,移之郊,如初礼。不变,移之遂,如初礼。不变,屏之远方,终身不齿。
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王大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国之俊选,皆造焉。凡入学以齿。将出学,小胥、大胥、小乐正简不帅教者以告于大乐正。大乐正以告于王。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学。不变,王亲视学。不变,王三日不举,屏之远方。西方曰棘,东方曰寄,终身不齿。
这个教化庶民和贵族的过程,是作到了“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物弃物”;作到了“治病救人”的博大。
今天新闻:“才给1毛钱,原来你也是个穷鬼”,乞丐笑话教师——这叫小人。今天去买菜,5元1斤的豌豆,我说我煮腊八,“买5毛钱的行不?”一个曰“不卖!”;“1块钱?”“不卖,我称都懒得称!”。一个曰“5毛?吃不了就不要吃。”——这也叫小人。小人有什么特点?先贤有言在先,“小人得志便猖狂”,有一点优势就要用到极致。所以要教化,屡不受教的,要“屏之远方,终身不齿”。
“王大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国之俊选”要都是有小人德行会怎么样?那就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就要白骨遍野,所以“王亲视学”,并且只给两次机会,“不帅教”就“屏之远方,终身不齿”。
顽固不化“不帅教者”:庶民给了三次机会,贵族就只给了两次机会。要是给了这么多“如初礼”的机会改过,却仍然“不变”,那么,就真没有办法了,大家都不是圣人,况且圣人也还说过有“朽木不可雕”,只好〖简〗——拣——出来,“屏之远方,终身不齿”。——我估计,罪人充边的体制,就是这么来的;“为人所不齿”的说法,也是从这里来的。
今天中华民族灾难仍重,就是没有作到“不帅教者”二三“不变”,也没有“屏之远方,终身不齿”,所以狷介荒淫之流、土豪劣绅之辈横行,民生困苦,文化凋敝,内忧外患。
另外,有一个细节:“命国之右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左;命国之左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右”——也就是,调座位、迁生邑、去故乡,就是一个大惩罚。这是非常有文化深意、非常有意思的。
以上是家国之间。那么父子之间是什么样的呢?《礼记•内则》是这样说的:
子妇有勤劳之事,虽甚爱之,姑纵之,而宁数休之。子妇未孝未敬,勿庸疾怨,姑教之;若不可教,而后怒之;不可怒,子放妇出,而不表礼焉。
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谏。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
父母有婢子若庶子、庶孙,甚爱之,虽父母没,没身敬之不衰。子有二妾,父母爱一人焉,子爱一人焉,由衣服饮食,由执事,毋敢视父母所爱,虽父母没不衰。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说,出;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妇之礼焉,没身不衰。
媳妇很勤劳,虽然非常爱惜、甚至溺爱她,但也姑且由她去勤劳持家,而宁愿叫她多次休息。对于不孝敬的媳妇,也不要简单地厌恶、抱怨,姑且先教她,使她知道孝敬;如果是对牛弹琴,才对她发怒;如果发怒也没有用,才要儿子休了她。
父母有过错,儿子要和颜悦色,轻言细语地提出来,希望他们改正;如果他们不听,那么儿子应该更加孝敬,使他们高兴,然后再作规劝;如果他们仍然不听,与其家丑外扬,宁愿不规劝,让他们错下去。父母怒而鞭打儿子,儿辈也不能厌恶、抱怨,反而要更加孝敬他们,使他们高兴,自然就不会多责罚儿子了。
服侍过父母的丫鬟的后代,如果父母很喜欢,即使父母过世了,儿辈也要对他们恭敬有礼。儿子有两个老婆,要是父母爱一个,自己爱另一个,那么,享受和持家,都不得歧视父母爱的那一个,即使父母过世了也一样。儿子特别喜欢自己的妻子而父母不喜欢,那么要休了她,反之,父母喜欢儿子不喜欢,儿子也要对妻子爱惜、恭敬有礼即使父母过世了也不能懈怠。
——这三段真是太有意思了。《孔雀东南飞》就是〖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说,出〗,成为千百年来讨伐“礼教”的木偶,但是,要是公平的话,〖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妇之礼焉,没身不衰。〗——这样保护妇女权益的《孔雀西北飞》,怎么不见于史书文学?
并且爱儿妇的〖子妇有勤劳之事,虽甚爱之,姑纵之,而宁数休之。子妇未孝未敬,勿庸疾怨,姑教之〗,今人有几人做到?〖父母有婢子若庶子、庶孙,甚爱之,虽父母没,没身敬之不衰。子有二妾,父母爱一人焉,子爱一人焉,由衣服饮食,由执事,毋敢视父母所爱,虽父母没不衰。〗——可以向天问,做到此的,天下几人?
七则 五脏五行
中华传统中医五行图:
木、火、土、金、水是相生的关系,金、木、土、水、火是相克的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木、火、土、金、水分别代表了人体的肝、心、脾、肺、肾。
1、肝属木,肝胆相照,肝胆之间会互相影响,肝气郁结或虚弱的人,要多吃绿色或酸味食物。
2、心属火,心与小肠相表里,心气不顺则小肠功能亦不调,吸收就会不好,心脏虚亏时要吃红色或苦味食品。
3、脾属土,脾与胃是相表里的关系,脾不健康则胃肠不好,脾虚要吃黄色或甘味的食品,多吃粗粮。
4、肺属金,肺与大肠是相表里的关系,肺阴虚易导致便秘,肺外合皮毛,皮肤也与之息息相关。在肺亚健康的情况下,吃些辛辣的食物是可调养肺的。
5、肾属水,肾与膀胱是紧密相联系的,肾不好也会导致排尿不正常,平时要多吃黑色或是紫色的食品。
附注:以上是五脏虚亏及亚健康时的饮食疗法,若症状严重或久病者需配合中药调理,天际铁皮石斛就是最佳选择之一。
五脏与五味
四时季节与五脏生理功能是相生的,要顺应四时的更替而调养五脏,预防疾病。还有,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的食物有酸、苦、甘、辛、咸,分别与五脏之气相合。肝喜酸,心喜苦,脾喜甘,肺喜辛,肾喜咸;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但如五味不均,偏嗜太过,可引起脏腑气血失和,带来各种疾病。如过食咸味会令血管硬,气血流行滞涩不畅;过食苦味,会耗伤肺津以致皮肤枯燥,毛发脱落;过食辛味会耗损肝血而引起筋肪拘急,爪甲枯槁;过食酸味会伤脾而使皮肉增厚,失去弹性;过食甜味会伤肾而使骨节疼痛,头发脱落。这是《黄帝内经》的说法,它说要指出食物要均衡不可偏食,造成体内失衡引起疾病,不必作绝对理解。
五行关系对养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如土生金,脾属土,肺属金,对于慢性虚弱性肺部疾病,可以采用补益脾气的方法达到养肺气的目的;木克土,肝属木,脾属土,肝有病会延及脾,所以肝有病时要注意保养脾,以免脾脏被累;水生木,肾属水,肝属木,肝血不足时可采用补阴的方法达到恢复肝血明目的。
人体五脏心、肝、肺、脾、肾阴虚症状
★心阴虚:症见心悸心烦、健忘、失眠多梦、舌干低热等。常见于神经衰弱、冠心病、贫血、精神疾病、舌体疾病等。
★肝阴虚:症见头痛眩晕、肢麻、肝区胀痛、烦躁易怒、双目干涩、盗汗、面部烘热等。常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眼科疾病、某些神经官能症等。
★脾阴虚:症见口干舌燥、不思饮食、胃中嘈杂、食后饱胀、大便燥结、毛发无光。常见于某些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
★肺阴虚:症见潮热盗汗、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手足心热、咽干音哑等。常见于咽喉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等。
★肾阴虚:症见腰膝酸软、耳鸣盗汗、低热颧红、口干盗汗、阳痿遗泄、月经不调。常见于慢性肾炎、糖尿病、性功能不良、妇科病等。
传统保健与五脏健康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归属于五行。从五脏的资生来看,肾水之精以养肝木,肝木藏血以济心火,心火之热以温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肃下降以助肾水。这说明了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来看,肺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上元,即金克木;肝气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郁滞,即木克土;脾的运化,可以避免肾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能够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而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即火克金。中医学还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与自然环境及气候、饮食等的关系。
中医师刘逢军:
【肝气太过,肝气太过他就会谋略不周,拍板快但失误多,矛盾就多。所以肝是主谋虑的,在肝上面的胆,肝胆相表里,胆为中正之官,专管决断的,说胆儿大胆儿小,他就是胆气足不足。《黄帝内经》讲:“气以壮胆”,它胆气足的时候,人就气壮山河,胆气虚的时候,那叫胆怯,那就胆小如鼠。胆为中正之官,人只有胆气足,肝没有太过又没有不及,这个时候人呢,处理事情是果断而又准确。十几年了,我看了这么多的人,到目前为止,我还没听说谁跟我说,你说错了。都是事后感谢,所以呢?《黄帝内经》是一部神书,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它把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内外的关系说得是非常清楚。】
【肝是管什么的呢?肝是克制脾胃的,如果没有肝的克制,我们的人大概都要长它个一二百斤三四百斤,我看《羊城晚报》登的墨西哥的那位老兄,长到了1000斤重。我看他们正在研究方案要做手术,做什么手术啊!那叫肝不制脾,木不制土,就这么个病。说到处求救,求救到北京来还很困难,没有航空公司能接待,他就这么个病。肝它是为木,人身上的肉为土,木是克土制土的,但是别克制太过了,如果克制的太过了,它的肉呢,就受到了抑制,所以呢,病象就出来了。如果说肝气太过,就会出现肝胃不和。】
附:
心主喜,肺主忧,肝主怒,脾主思,肾主恐。大喜伤心,大怒伤肝,多思伤脾,多忧伤肺,多恐伤肾。
刘逢军:肺主忧,肺气不足的人多忧愁。脾主思,脾虚的人就思虑太过。
五脏五行自省:
看来我是肝气过旺、胆气不足,所以常常【谋略不周,拍板快但失误多。】
并且四肢见风生热,肝为木,身体四肢为土,木克土,所以怎么都不长肉。五脏五行,还得慢慢多学。
根据五行相克,那么:喜克忧、忧克怒、怒克思、思克恐、恐克喜;五行相生,那么:喜生思、思生忧、忧生恐、恐生怒、怒生喜。
五行相生相克,可以指导自省修身。
比如相克:为了避免乐极生悲,得志的时候、大喜的时候,想点“恐”,即还有什么自己怕的东西;忧虑过多,就找点喜事;需要慎重思考的时候,千万别发“怒”,要不事情就完蛋了;怒火中烧的时候,就想点“忧”事;危急与恐惧时,以“思”克服,就是沉着冷静……如此等等。非常有意思。
五行相生也很有意思。
比如:中国本是天朝上国,这是“喜”事,结果引来蛮夷群相侵略;于是中国人开始“思”怎么自己打不赢;这么一思考,当然就开始“忧”国忧民了;打了百八十年还是不成功,当然“恐”中华民族会不会亡国灭种;这一“恐”不要紧,觉得帝国主义太过分了,所以催生了一个共产党,领导了大“怒”的中华民族;这一“怒”冲天,横扫九州、数退蛮夷,成就新中国,当然就是“怒生喜”。
——真是有意思。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