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系统理论才是中国经济工作的主导理论

火烧 2010-05-28 00:00:00 网友杂谈 1033
文章强调系统理论在经济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分析经济两面性及危机根源,指出西方理论不足,倡导两手抓策略,结合中国本土文化与传统价值观应对经济挑战。

  

一、批判学习西方经济理论,认清经济两面性,明确经济工作要两手抓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从17世纪荷兰海上贸易借助股份制得以发展以来,伴随银行的诞生和各类证券交易的发展,人类的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有了对富余货币的集中有效利用,世界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多种实体经济模式和金融模式并存的现代经济结构,但同时也诞生了人类社会的一大灾难----经济危机。  

从1637年荷兰"郁金香狂热"发生以来,经济危机就不定期发生,进入资本主义经济时期,从1825年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后,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经济危机,发生危机的年份是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进入20世纪,在1900年危机之后,二次大战以前,又发生了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二次大战以后,又发生了1957~1958年、1973~1975年、1980~1982年、1990~1991年、1997年、2007年的经济危机,20世纪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发生一次危机。相邻经济危机间的间隔就是所谓的经济周期。人类就是在每个经济周期内,起先努力谋求高增长,然后引发经济危机蒸发掉一部分社会财富,接着再寻求新的高增长,再引发新经济危机,如此循环往复,最终一点一点积累到现代社会的发展程度。概括的说,经济的发展轨迹就是波峰波谷彼此交替的缓慢上升结构,并不是向上的斜坡线。人类经济社会发展400年,也只有以18世纪蒸汽机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以20世纪70年代以半导体发明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真正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其他时间多是在机械的重复着“发展-危机-再发展”的轨迹。  

历史上,很多经济学家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在研究各种经济理论,试图解释400年来危机发生的内在原因,试图发现经济增长点和危机发生点,用以规避周期风险,刺激未来经济持续增长,但事实证明这些理论都无法摆脱经济危机的再度发生。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就在:研究本身忽略了矛盾论和朴素自然规则!研究本身没有认识到经济本身就是具有两面性的矛盾体,经济正反面会随着经济体的运动而互相转化,随着经济体量逐渐加大,其负面会逐步吞噬经济成果,这才是经济危机发生的核心机理。大多数经济学家和大多数经济管理类的书籍都只关注正面性内容即经济增长理论,很少关注经济负面性的课题。理论上的偏差必然导致行为上的失误,我想,世界经济理论研究上的方向偏失才是07年发生金融危机的必然,也正是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研究界关注中国本土文化和传统和谐价值观的主要原因!  

   另外,现在的经济建设很少处于绝对优势前提下,大多数经济体都在均衡曲线边缘透支潜力搞建设,越靠边缘,机遇大,风险也越大越隐蔽!负面吞噬效应也越大!这就埋下来了危机隐患!目前中国社会出现的经济和社会困境就是20年来过度透支国家潜力要GDP而引发的负面效应,尽管中国现在注重以人为本、注重环保、注重高能耗、注重可持续,但却需要几十倍的投入去救赎!这也是中国现在的无奈的国情,这正好反映了以前中国决策层和智囊层缺乏经济理论创新研究的问题!这确实需要中国人反思经济理论研究的方向了。5月27日,温总理组织经济工作会议,也说到要思考经济发展理论方向的问题!  

   (一)新闻报道,深圳、北京、杭州、日照等好多地方政府不堪高房价,开始为公务人员分配或建设经济适用房,而百姓谩骂政府不公的同时,开始思考中国的经济总量高速发展,即将全世界第二的意义对无特权的百姓大众有什么价值!  

(二)5月22日经济观察报刊登了《中国内地富人纷纷移民海外 精英与财富流失》一文,讲述了2009年以来,内地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逐渐恶化,大量人才和财富出逃海外的事情,这与最近中国出台的促进民营资本进入国家经济领域的《国36条》和今天全国人才会议确定的《新人才培养和使用政策》绝对有必然联系;  

   (三)5月23日、5月27日新闻连续报道,国家发改委公开宣布组织开展严厉打击炒作农产品行为的专项行动,重点打击针对粮食和蔬菜的恶意囤积、哄抬价格违法行为,不给投机和炒作行为留下可乘之机。一旦确认游资炒作农产品,发改委将根据相关价格管理办法进行处罚,没收全部炒作农产品所得,并处以最高5倍罚款,最高可以处以100万罚款。这是中国30年来最严厉的打击农产品投机专项整顿活动。联系房市的管控政策,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的负效应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高层的高度警觉!  

(四)5月26日媒体报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立工资和物价连动机制,用以平衡高物价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五)5月27日,富士康12连跳再度言中,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富士康内部管理问题那么简单,中国经济10%的发展忽略的民生细节正在拖拽经济增长步伐。  

以上事例说明经济失衡发展的报复力量是强大的,它的作用就如热水煮青蛙的道理一样,当危机爆发时候,为时已晚,代价更大!  

所以,我认为做经济工作要明确两个事情:  

   (一)经济建设工作一定是两方面内容:一面抓经济增长,一面防范经济危机,双管齐下,同步进行,有扬有压,既要研究正增长也要研究负增长!越发达经济体,两面性的问题体现的越大。两手都要硬才是经济建设的硬道理!  

   (二)不要迷信西方经济理论,现行的经济理论存在很大缺陷,不能套用,更要我们去创新和发展。解决中国和世界经济问题需要整合西方和东方两种价值观来创新新的经济理论。西方的经济研究手段和阶段性经济理论是先进的,而东方的系统价值体系是有永恒生命力的,两者结合后的创新经济理论才是经济工作的利器!  

  

     二、国际通行经济指标不能准确把握经济两面性,只能做宏观参考,不可做决策依据  

   为了尽可能监控和把握好经济发展方向,准确发现经济增长点和危机点,从上世界中叶开始,经过经济学家复杂计算得出的GDP、人均收入、PMI、CPI、PPI、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等国际通行经济指标被认为是世界经济的镜子,所以世界各国广泛将其应用于经济决策中,但事实情况是:仍没有避免危机的发生。为什么这些指标还不另人满意呢?主要原因是1、指标多描述经济增长情况,对经济负面内容反映不多。2、指标滞后于现实3、不能准确反映经济动态变化。正是因为三大不足,国际通行经济指标根本不能可观反映经济体发展的真实情况,政府只能是亡羊补牢,四处救火而不得其解!  

   事实上这些国际通行经济指标经过多次计算和整合已经失去原始意义,只能帮助决策者认清宏观经济背景,而对具体一个城市和地区经济来说,这些经济指标不能体现社会发展全面状况,因而结论也就没有高度价值。比如,世界经验表明,人均年收入或GDP达到1000美元后,国家发展趋势会分化为两类:一类国家,如新加坡、韩国,人均1000美元后继续2000、4000往上发展;另一类,如拉美等地的国家,人均达到1000美元后经济就停滞不前(具体内容见附件)。而我认为这个论断并不科学:  

(一)人均GDP、人均收入只说明国家财富输出人均水平,并不能说明该国生活幸福感、国民教育水平、社会道德水平、消费者权益保护水平、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污染程度、医疗水平、社会安全程度、交通便捷程度、通讯保障程度等决定经济发展的所有要素情况,而用人均GDP或人均收入来划分并不全面客观;  

(二)从现在各国的危机来看,困扰各国更多的还是民生问题,单纯人均GDP、人均收入决定社会发展方向的作用不大!  

(三)考虑汇率变化因素、物价因素,1000美元的数值更缺乏准确性,现实中,我们不是机械看数字做决策,而是看现实状况做决策!  

(四)对于人均GDP或人均收入1000美元带来的经济增长和危机,经济学家都很含糊地说“可能会出现”,理由是靠以往别国经验推论,这未免有点不严肃。对于最关键的把握新机遇和新挑战的时间点、时机点和切入点,经济学家也没有给出科学的判断方法,缺乏可操作性。另外,国情,经营环境、配套服务环境不同,而且此一时彼一次,这么多不同又怎么相互类比呢!如果盲目效仿,就失去了积极意义!  

CPI、PPI、PMI等其他国际通行经济指标同样有类似不全面、不客观、操作性小的问题。总结来说,这类国际通行经济指标不能客观反映经济两面性,只能做宏观参考,并不适合做经济决策主要依据。  

  

三、系统理论才能把握好经济两面性,发现和控制好经济增长点和危机点,提高经济工作准确性  

由于地方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全、统计成本高、政府职能转变等原因,地方多是经济建设的统计数据,而对关系经济发展的所有要素的统计几乎很少,最终结果是地方经济工作基本以GDP为纲,国家经济也以GDP为主要内容!从这次经济危机的影响就能看出中国经济不仅有产业结构问题、政治体制问题,更主要的还是经济思维问题,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理论研究、储备不足;微观经济现象调查、统计方法不健全。  

经济工作如同植树。植树并不是将树苗、水、土壤填埋后,树就能成为参天大树。成长期间的温度、湿度、风级、日照、病虫害、雷电、冰冻、降水、外力破坏等很多因素都决定了树的死活,这些要素按照一定比例和幅度共同起作用,才能促进树的生长。虽然很多因素并不起直接作用,但却不缺一不可。只有研究好所有因素作用机理,量化和度化出搭配比例,我们才能掌握树的生长规律,才能按规律去培育好树的成长环境,促进树旺盛的生长,这就是最朴素的系统思维,也是最现实的科学发展观!经济工作也要有这个思维!  

那么如何能准确把握好经济工作呢?首先把经济体看作一个动态的有机系统,其次罗列出所有与经济体有关的经济要素,如人(包括吃、穿、住、用、行、医疗、教育、马斯洛需求层次等)、装备、资源材料、能源、交通、场地、环境、金融、安全、核心技术、通讯、政策、社会等要素,然后量化和度化出所有经济要素的基本发展状况(需要多级政府相关部门做细致的收集和统计工作),接着在经济系统内动态的分析所有经济要素的变化对经济体的影响,及其经济体发展对各个要素引起的变化,最后总结出经济体及其要素的发展规律。按照这个系统规律,经济决策者就能真正发现经济体的增长点和危机点,就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投资,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调控,就知道什么时机该发展什么行业,什么时机该调整什么行业。这样来说,经济工作就变得可模拟、可量化、可预测,可控制,从而真正规避经济危机,保证经济持续和谐增长!越复杂的经济体,其优势作用越明显!系统理论不但符合普遍联系的基本哲学理论,还符合世界经济复杂系统联系的客观事实。  

  

2010年5月28日  

QQ: 705602016   

Email:[email protected]

博客: http://705602016.qzone.qq.com  http://blog.people.com.cn/blog/s/3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