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的尴尬之二十八:“产业”抑或“惨业”
自“社会转型”以来,中国出手了许多大动作,其中关系到所有人的,具有颠覆性的无疑是“产业化”之路。“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住房产业化”让全社会,全领域发生了比文革有过之,无不及的裂变,如今这已被冠于压在人民头上的新的“三座大山”,成为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的支柱“惨业”。
从“产业”到“惨业”这一字之差,其中阳光与黑暗、苦辣与酸甜,不同的人自有不同体会和感悟。这些貌似纯经济范畴的东西,其实已经唤醒了忌讳多年的一个“幽灵”在重新徘徊,它的名字叫——“阶级斗争”。
我靠,这个话题太沉重了,还是买包瓜子泡壶茶,说点轻松的吧,只须做到“千万不要忘记”就行了。
就算是轻松话题还是离不开“产业”二字,这个“产业”叫“动漫产业”。许多地方为了“鸡地屁”,大搞“创意产业园”,“动漫产业”是其中重点。其实政府能做的只是立个项,批块地,,给点政策建点房。落得个“家大业大”,功劳薄上政绩也大。这只是为官的“前人栽树”,至于后人是“乘凉”还是“着凉”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这个动漫产业,在中国确实是个早该重视而一直没重视的行业,他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审美能力和真实心态。这在发达国家是个不分男女老少,皆大欢喜的文化形式。不幸的是,中国人只要一提到“动漫”,就理所当然跟少儿联系在一起,在一个五千年还没形成成熟个性的民族,在一个没有“少儿不宜”分级制度的国家,在对待“动漫”的认识上,“成熟”和“低幼”却显得如此泾渭分明,其实这正是国民性的缺陷之一。
话说回来,重视是外在的,或者说是自上而下的,需求才是发自内心的。正是因为在中国,成人在这方面的需求微乎其微,导致国产动漫产品定位始终徘徊在少儿阶层,整体水平和先进国家差距甚远,投入、产出与收效难以平衡。几乎可以这么说,拿全国最高水平的东西加在一起,都无法与日本的一个宫崎骏工作室相比。
所以说目前的中国“动漫惨业”,“着凉”的比“乘凉”的多得多。忍饥挨饿的比脑满肠肥的多得多。于是乎,阿Q的子孙们用他们的习惯思维又拿“行业鸡地屁”说事了,中国的动画年产量已经“超过日本了”。我地奶奶,同样两个箱子,一个虽小,但装的是珍贵珠宝,一个很大,却是垃圾周转箱。制片“鸡地屁”一说,蠢到让人欲哭——伤心无泪,欲撒——尿路阻塞。
五,六十年代虽然不讲“鸡地屁”,也没有“产业”一说,万氏三兄弟,上海美影厂却生产出了堪称经典的好片子,而现在尽管以政府行为作了大量投入,却根本看不见有质量的好东西。可以想象,在目前这个功利主义的大气候主宰下,真正创意的境界和精神所需要的净土是不存在的。而有投入就必须有产出,所以就只能凭着与身俱来的“象形文字思维”,依葫芦画瓢,模仿别人的东西,不断生产着既“天真低幼”,又粗制滥造的产品。
八年抗战,我们用鲜血和生命赶走了拿枪炮的老鬼子,今天,当面对以文化和高品质产品重新“占领中国”,并且还造就了一批“哈日族”的“新鬼子”,想赶走他还真有点“于心不忍”,也确实“乏气可争”。这种情形恐怕得维持许多年甚至几代人。
“殖民主义”和“殖民者”是个贬意词,“殖民地”也是饱首屈辱的地方,但是,想当殖民者必需有足够的实力与能力。在台湾,到今天还有许多人怀念日据时代,香港结束殖民统治回归祖国时,也有许多人移民国外。当然,从“爱国主义”角度看,这种心态与行为是嗤之以鼻的,但换个角度看,今天中国的土地上虽然看不见拿枪的鬼子,而在“软环境”上,又岂不仍然是先进国家的“冒险家乐园”呢?关键问题是,又有多少人国人不陶醉其中呢?
中国的文化现状就象一棵千年古柏,形还在,但已死了。“根部”被挖出来放进博物馆,展示着传统的“光辉灿烂”,以此来给虚弱的内心充点底气。“树芯”已是空的了,虽然看似“枝繁叶茂”,定睛一瞧,那枝是钢筋做的,外面糊了水泥,叶是塑料的,并且还挂了许多根本不是这棵树上长出来的“奇花异果”,晚上还装了许多彩灯忽闪忽闪,更有甚者的是,还时不时往上喷香水“招蜂引蝶”,以显示出它的“无穷魅力”。
当有人来“参观”时,只见一个“浓装艳抹,花枝招展”的“双沟美女”在那里“招手弄姿”作“讲解”,“参观者”在她正面时,目光盯着乳沟,背面时,眼光射向股沟。现场——手机,相机噼里啪啦,网上——视频,图片稀里哗啦。而对主角——用来炫耀的那棵已失去生命的“奇幻树”,则毫无兴趣,视同陌路。
虽说“天下无贼”,却只见“神偷的影子”在故宫飘来飘去;复兴“传统国学”,却又见孔子像在国搏搬进搬出。记得凤凰卫视曾经播放过一部关于故宫文物迁徙台湾的片子,几千箱,几十万件的国宝虽辗转反复,在战乱中毫发无损。天哪,那可是当年的“蒋该死”做的事。如今的故宫,“专家”用“高科技”设备给文物作检测时,却把“国宝”玩完了。
前不久看到一篇有关上海建迪斯尼乐园,“孙悟空”很愤怒的文章,我想,人家又没说:“我建迪斯尼城堡,你必须铲平花果山”。其实在“神州大地”早就有了不计其数的《西游记艺术宫》,而这些东西无一例外,不能作为民族文化之优秀的示范,只能作为民族素质之低下的示众品而令人沮丧。由此可见,“打造”的“国粹”还是干不过人家啊。无奈之下,只好借别人的东西来“壮壮洋胆”。不过,如果以为服了“伟哥”就能改变SIZE那就太天真了,更何况“伟哥”是舶来品。但又不得不说,还是舶来品好啊,如果是国产货则可能让你永远“抬不起头”。
毛时代是腰板挺,口袋瘪,今时代是口袋满,脊椎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钱能让你“爽”也能让你“惨”。谁说亡国就是被别人军事占领,或是被大海吞没,“失魂”比“失地”亡得更彻底。
奶奶的,说好谈点轻松的,怎么结果还是如此纠结?也许做中国人不可能不纠结。一个大国的文化几乎被低级娱乐所代替。北赵(本山)南周(立波)取代了北季(羡林)南饶(宗颐),可以说整个“拆那”就是一个“泼皮”剧场。不过我同时明白了一个道理:世界少有的,被“三座大山”压在底层的人,还不能找点“山沟里的乐趣”抒口气啊,这样一想到也释然了。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