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治疗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抑郁症的治疗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黄凤琳;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19世纪50年代,叔本华已经发表30余年的著作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终于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这标志着德国古典哲学的解体和现代德国精神的崛起,也为这位罹患抑郁症的德国近现代交替时期的哲学家提供了最好的治疗。笔者更年轻的时候,深爱真理和哲学,而且也患过抑郁症。与叔本华不同的是,我理解了哲学自身,并且很快战胜了抑郁症。应该说,这得益于作为世界性大国的实践背景及其提供给其思想家更宽广的思想和意志的空间。
神经生物学家知道抑郁症的神经生理过程,心理学家知道抑郁症的心理行为过程,并且以此给出各自的治疗方案。他们只是从联系于社会实践的微观个体属性层面给出治疗,这种治疗因为没有从决定微观个性的宏观社会联系中寻找答案,因此疗效只呈现于对患者的额外社会支持条件下,一旦患者脱离了额外支持回到原有的社会联系中后,很容易复发。在宏观社会联系中寻找治疗抑郁症的答案,就是要到国家的时代精神中去寻找规定国家成员个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实现了作为近代德国精神或意志表象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彻底颠覆,并完成了对现代德国精神的最初寻找。
本文所指近代德国是指资本主义萌芽到19世纪中叶的德国。跟近代中国一样,近代德国也是一个遭受内部分裂和外敌压迫的国家。反映了这种国家状态的国民精神,就如同抑郁症患者一样,将饱受意志软弱、情感冷漠的折磨。这一时期,作为近代德国国民精神的哲学文化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家的精神状态也和抑郁症患者一样,在等待新的调整其宏观社会联系的时代精神崛起之前,只能沉湎于发生在大脑前额叶皮层的精细的思想活动的痛苦。他们给出的这种治疗意志软弱和情感冷漠的方案,比神经生物学家、心理学家给出的生理-行为层面上的治疗方案还要微观。就想患者一样,他们希望通过皮层的最高规定和精致推理来强化意志、催化情感。但是,他们这种从软弱意志出发的本体论的诉求在新的时代精神崛起之前或者新的宏观社会联系建立之前是注定实现不了的。理性解决不了非理性的问题,只是反映非理性的问题,前是果后是因,康德认识到了这一点。现代神经生物学也给出了答案:主司意志和情感活动的杏仁核和海马位于储存记忆的皮层和丘脑下方,来自延髓和中脑的神经输入冲动是率先集中于杏仁核和海马的,其次才表现为理性行为输入皮层和丘脑。在宏观外部联系没发生变化,载有外部联系或规定信息的神经输入就不会变化,近代德国精神对个体的意志软弱和情感冷漠的规定就不会变化。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叔本华哲学是反动的,但是现代德国人民却选择它作为自己哲学或思想文化的代表,原因就在于它率先正确地或科学地哲学本体论地反映了现代德国精神。我们可以说它是非理性主义的,因为的确作为它的外内联系和内部联系的认识论和本体论本身就是情感认识论和意志本体论的。这种哲学本体论诉求在19世纪50年代引起德国人民的共鸣,实质上是象征了德国在近现代交替时代新的国家社会实践的兴起和现代德国精神的崛起。因为,崭新的实践是从意志和情感开始的。新的实践信息将改变叔本华的杏仁核和海马里的神经递质成分,并将进一步改变其皮层和丘脑记忆。递质的改变将使抑郁症患者注意力集中、情绪流畅,记忆的改变将使抑郁症患者有效地重新定义自身。
读者可参考笔者的《哲学的三重根或哲学学原理》。
毛主席与当代中国人民同在!
(2011年9月9日)
科学学学派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u/HuangFengli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