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大学》诠释二十

火烧 2010-04-23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本文围绕《大学》诠释二十展开,深入解析絜矩之道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探讨儒家思想中的礼仪规范与阴阳之道,适合对传统文化与哲学感兴趣的读者。

《大学》诠释二十  

   

【原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释诠】  所谓能够导引天下人一起走进文明的和平发展的世界,在于先将本国领导好,使人民群众品质高尚,生活幸福,而不是奸商巨宦成为阴谋的大救星。原因在于:居上位的尊长敬老养老,黎民百姓就会兴起以尽心奉养父母为荣耀的风尚;居上位的尊长尊敬尊重年长之人,黎民百姓就会崇尚敬爱兄长的做人品德;居上位的尊长怜悯周济烈士遗孤,百姓就会更加用心哺育儿女,以期为国效命。所以,真正的仁人志士都尊奉贯通一切事物的最高准则:大道。  

厌恶居上位的人的某种品行,就不要以这种品质去对待下属;厌恶下属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态度对待上司;厌恶前任的过错,就不要将类似的危害留给下任;厌恶后人不能承继自己宏伟的志向,就不要轻易推翻前人实践经验的结论;厌恶主人的那种待客方式,就不要对客人施行同样的礼节;厌恶客人亵渎主人的举止,就要注意做客人时别去触犯主人的避讳。这就是阴阳共对、易变相生、共时同步的唯一普适的大道、常道、恒道。  

【把握】  上:(一)shàng.1.高处。2.指天。《楚辞·天问》:“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王逸注:“言天地未分,溷沌无垠,谁考定而知之也。”3.高位。汉蔡邕《独断·卷上》:“上者,尊位所在也。”唐柳宗元《封建论》:“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4.君主。《管子·君臣下》:“民之制于上,犹草木之制于时也。”5.指尊长或居上位的人。6.指在上面的一方。《汉书·东方朔传》:“上令陛下获杀贤之讥,下使学者丧师资之益。”7.上首,上座。8.物体的上端或表面。9.侧畔。10.表示范围或方面。如思想上;书上。11.表示时间。12.等级或质量高的。如:上将;上策。《孙子·谋攻》:“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唐陆羽《茶经·一之源》:“紫者上,绿者次;(竹字头加个旬字)者上;牙者次。”13.时间、次序在前的。《商君书·开塞》:“上不及虞夏之时,而下不修汤武。”14.古;久远。15.初。《准南子·览冥》:“引类于太极之上。”16.重,与“轻”相反。17.尊贵。唐王维《晓春严少尹与诸侯见过》:“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18.从低处到高处。19.往;去。20.向前。21.进呈;奉献。22.凌驾;欺凌。《国语·周语中》:“《书》曰:‘民可近也,而不可上也。’”23.加;添。《论语·颜渊》:“草上之风必偃。”24.登载;记载。25.缴纳。26.安装;安上。27.染;涂。28.进食,用于敬辞。29.教;读。30.碰到;遭受。鲁迅《且介亭杂文·难行和不信》:“一不小心,至少就不免上一点小当。”31.出场。32.居。33.旋紧。34.缝缀。35.按规定时间参加。36.够;达到。37.用于动词后。表示开始或继续;表达达到的或结果。38.向上级。如:上诉;上访。39.工尺谱符号之一,表示音阶上的一级。《宋史·乐志十七》:“中吕用‘上’字。” 《辽史·乐志》:“各调之中,度曲协音,其声凡十,曰: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40.助词。41.通“尚”。⑴尊尚;尊崇。《管子·立政》:“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上完利……工师之事也。”《吕氏春秋·心数》:“今世上卜筮祷词,故疾病愈来。”⑵表示希望;祈愿。42.姓。  

(二)shǎng.汉语声调之一。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南齐书·文学传·陆厥》:“约(人名)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  

倍:bèi.1.违背;背叛。后作“背”。《说文·人部》:“倍,反也。”严复《<天演论>译例言》:“不斤斤于字词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2.背向。3.背诵。4.增加跟原数相当的数。《广韵·海韵》:“倍,事本等也。”5.增加;加添。《墨子·节用上》:“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6.越发;更加。7.太阳旁的云气。  

絜:(一)jié.1.一束麻。2.清洁;干净。后作“洁”。3.廉洁;清明。4.清亮;明亮。5.修整;修饰。《荀子·不苟》:“君子絜其辩而同焉者合矣,善其言而类焉者合矣。”  

(二)xié.1.用绳度量围长。《玉篇·系部》:“絜,结束也。”《集韵·广韵》:“絜,约束知大小也。”引申之围度曰絜。2.度量;比较。明方孝孺《逊志斋集·郑叔度交说》:“苟无度以絜之,争夺之端,何由而弥。”  

(三)qià.苦。  

(四)jiá.同“挈”,独。  

(五)qì.提。《农政全书·荒政·水菜》:“絜笤绕堤行,日暮风波息。”  

矩:jǔ.1.画直角或方形用的曲尺。《荀子·不苟》:“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也。”2.方形。《太玄·玄图》:“天道成规,地道成矩。”3.法度;准则。4.刻识;作出标记。5.端方。清龚自珍《送广西巡抚梁公序三》:“公有矩德,以蕴其外,正视绳行,无间其裹,必能正其人心矣。”6.指秋季。《淮南子·时则》:“春为规,夏为衡,秋为矩,冬为权。”又《天文》:“规生矩杀,衡长权藏。”7.数字名词:直角。  

   

本章以人类社会的世界立场,通过社会实践的体例式思想表达,提纲挈领归结出了整生逻辑的最高原则,即太极阴阳原理:大道——絜矩之道。  

小(器物)有极,有始端末节;大(道思)亦有始末,在于对象的完整处境和阈界。太,大之极也;太极,重言式的必然倾向,描述形而上道思的基础范畴(《准南子·览冥》:“引类于太极之上”,此之谓也),言说之端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