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口中的“革命”!何其“震耳”
习近平口中的“革命”!何其“震耳”
新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调研,他强调,我们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厚的政治资源,各级领导干部要紧密结合正在全党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时俱进地加以弘扬,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观,时刻摆正同人民群众的位置,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牢固树立尊重规律、求真务实的政绩观,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真正干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政绩;牢固树立艰苦创业、勤俭办事的奋斗观……
习近平还以毛泽东语式,要求人们“保持和发扬革命先辈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搏精神”,以优良作风带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迎难而上、锐意进取。
习近平的讲话,好得很!“革命”一词,我们现在是听得少了。
广义上的“革命”,是一种以新更旧的改造;而狭义、即直接意义上的革命,则是指社会的阶级斗争中推翻旧阶级,改变旧社会形态的大变革。在本网民的认识里,一直是认为,当代革命,作为通过阶级斗争改变剥削制度而进入无剥削的社会,革命二字当长时期地如警钟鸣响的。因为,革命不是同一阶级统治下的改朝换代,改朝换代通常是“不讲革命”的,更不需长时间地讲“革命”的。
社会主义,之所以要长时期地讲革命,坚持革命,——其必要性,曾经以理论形式,广泛灌输进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于今,经过几十年的正反两方面比较,又以彻底的实践理性而裸显,——因而十分的鲜明:
大凡革命,要想使之最后成功,必须在革命取得政权后一个“很长时期”里,锲而不舍地扫除历史反动阶级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产生的社会“土壤”和经济土壤。
而剥削阶级统治的剥削社会,它已存在了数千年的时间,尽管社会主义革命可以以暴力手段摧毁其显性(政治)上层建筑,而其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则会长时间地残留在社会“土壤”中,再者,作为产生剥削阶级的经济土壤,也会在很长时间里存在。这些土壤,在革命出现松懈、淡化的时候,必然“倔强地”生长出腐败、剥削、剥削阶级……
现实!不可回避的现实,已帮人们完成着认识的“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转化。
有人说,好久没有听到“革命”二字了,多少年来,往往都用“改革”取而代之,最多是“延安精神”“改革热情”。如今,习近平的“饱含革命热情,发扬革命精神”的讲话,何其“震耳”!
习近平讲话,好得很!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