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提倡怎样的信仰?--读《杂文报》慈航《我们的问题源于信仰问题》有感
应当提倡怎样的信仰?
——读《杂文报》慈航《我们的问题源于信仰问题》有感
杨景水
《杂文报》的这篇文章(载于该报2010年5月21日第2版头条)引用了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的一句话:“人,无法选择自然的故乡,但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杂文报》的编辑在刊发此文时,特意将它作为刊头语登在醒目标题之前。可见该报编辑对此文推崇有加。然而,请看此文是怎样谈论信仰的?
“信仰是什么?”作者说:“信仰瞻仰之意。信,信奉。仰,仰慕。梵语sraddha译作信心、信解、信仰。‘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佛教强调对佛、法、僧三宝的崇信钦仰,强调修行之初,必须树立坚固的信心,绝不动摇。耶稣说:‘你要尽心尽意尽性爱主你神。这是诚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他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神是人在天上的父,神之爱,是人安身立命的家。”接下来就是耶稣关于“上帝”无聊的说教。看来该作者很像一位传教士;然而,再读下去又不尽然。请看:
“我曾经和六位朋友(大学教师)一起吃饭聊天时谈到信仰,我问在座的4位党员,是否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他们都不能斩钉截铁地肯定回答。我也调查过50多人的(大学)班级中有宗教信仰的只有几位学生。我感到中国知识群体信仰的能力的缺乏,在于中国文化没有真正的信仰基因,形而上的信仰越来越工具化、鄙俗化,成了形而下的器皿,乃至手段。”如果他只是个守本分的传教士,怎能直接涉及政治领域?怎能贬低乃至否认共产党员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不仅如此,这位作者,竟随心所欲地曲解甚至诬蔑中国的思想史是“国人的理念沦落过程”:“自老子以降,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后乐,失乐而后法,失法而后治,失治而后术。从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是越来越具体化,也越世俗化。”于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被他一笔勾销了!那么,中国的理念、思想、信仰,怎样才不是“沦落”呢?这位作者毫不隐讳地说:“基督徒信神,不是为了现实的好处,而是过着属灵的生活,脱去罪性,渴望重生,活出基督的样式。”“在信仰中我们看见:上帝就是心灵的故乡。……上帝是民主、科学、道德、智慧、快乐的源头。”于是,疾呼“该是重新构建中国精神的时候了”!那么,如何重新构建呢?作者说:“关键在于政治体制的改革”。
纵观全文,无非是用一句话便可概况,惟有“上帝”,别的都不值得信仰!而且,“信仰上帝”的目的,“关键在于政治体制的改革”!恕我孤陋寡闻,“上帝”何来“民主”?谈何“科学”?又有谁看到“上帝”关注“政治体制的改革”?
“上帝”本是虚无缥缈的,自然是“形而上”的产物,而基于社会现实的共产主义信仰,却反而被作者诬蔑为“形而上”。这不是颠倒是非是什么?
诚然,如今言论自由了,“帽子”、“棍子”不时兴了。但社会的人不是鲁膑逊,与民族,与群体,必须置身其中,相依而生、相惠而存、相助而发展、相互学习而进步。这就需要人与人之间必要的相互制约,包括自律的,非自律的。这就是道德准则、是非标准,和国家法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4条明文规定:“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而这位作者竟在一家省级党报主办的专业杂文报上大谈“上帝”,难道不与《宪法》背道而驰吗?
更为使人忧虑的是,我们的“主流媒体”们,多年来已没有宣传和弘扬“国际主义、共产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踪影了!难道他们都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忘得一干二净了?! 201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