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跃进至文革发展脉络的猜想
大家好:
关于由于袁腾飞事件引起的辩论已经一两个月了,我查看了论战两方提供的资料,发觉大家的核心分歧在于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或者三年困难时期)及文革的发生原因及毛的责任,我发现很少有人注意当时的核心人物刘少奇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如果把他拿掉,毛就成了唐吉诃德。这一时期的对毛来说的核心问题是接班人问题,下面说说我的想法:
1、基本事实
首先,毛和刘的路线是不同的。其次,刘是党的二号人物,毛是一号人物。刘需要接毛的班,毛成为主席上面的主席。
2、刘在大跃进中的角色
按照一般的政治人物心态,刘是希望降低毛的威信,树立自己的威信,并实施自己的路线的。那么对他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使毛的路线或者政策出现问题,进而否定毛的路线和政策。最稳妥的方法,当然是捧杀,即极左路线,放卫星,亩产上万斤等等。
3、其后的事情发展
如果上述假设成立,那么后面的事情就很好解释了,毛提出大跃进,刘坚决拥护并把这件事情极左化(当然是很隐蔽的),毛反左,刘进一步打击一批人,提拔一批人,口头批左或右,但实际树立更左的人成为榜样。这是大跃进阶段,然后工作恶果显现,开始部分地区口粮不够,下面进一步惶恐,不敢上报,进而饿死人现象发生,进入三年困难时期,最后下结论“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矛头指向毛。毛开始警觉,提出中国可能会出某某样的阴谋家等说法。希望能够自党内解决这个问题,但没有成功。刘亦警觉,开始对毛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毛通过发动文革打倒了刘。当然毛发动文革还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其后毛开始反思,权力制约问题,提出不设国家主席一职,并由此导致毛和林彪集团的决裂。后期xx帮和邓小平的角力核心也是争领导人的问题。
4、引起这样思考的一个案例
1958年9月30日 的《人民日报》上有一篇文章《少奇同志视察江苏城乡对工业、农业、教育和劳动制度等工作提出重要意见》那里面有这样的一段话:“在视察中,刘少奇同志了解江苏省农业生产的情况,他非常仔细地观看了各地中稻、晚稻和山芋的丰产试验田。在常熟县和平人民公社,少奇同志参观了丰产圩的四亩试验田,他亲自弯下身子去数了一下稻棵,并且问乡党委书记:“可以打多少?”回答说:“可以打一万斤”,少奇同志笑着说:“一万斤还能再多吗?你们这里条件好,再搞一搞深翻,还能多打些。”他在和淮阴地委的同志们座谈时说:“我在河北、河南视察的时候,有些县委书记认为少种多收比广种薄收要节省的多,应该把丰产田的经验推广,集中使用人力和物力来种好田地。这样再过几年,就可以用三分之一的地种粮食,三分之一植树,三分之一休闲。”他又说:“种得少,种得好,但是收得多,这是农业经济上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希望各地好好算一算账,认真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这个文件的原文我没有看到,但很多人都引用,如果是真的,刘作为农村出来的领袖,不可能不知道亩产万斤是假的,参看毛的文件,毛就说亩产万斤是放大跑。刘是何等聪明之人,怎么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呢,这是让我觉得事有蹊跷的开始。在我收集其他资料时,基本找不到刘少奇在这一时期内所作所为的材料,按理说,这一时期他作为国家主席,应该是大书特书才对,这也加重了我的怀疑。
5、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帮助
我感觉刘少奇是这一历史时期的钥匙,由于本人不是专业搞历史的,希望这里的高人能够提供那个时期的第一手资料给大家。
我以为毛的一生可以分为创业、守业和交权三个阶段,和中国所有的朝代一样,第二代领导人的争夺注定是腥风血雨的,我只是一个猜想,很可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希望经历过那个时代,或者掌握真实资料的人说一说。
谢谢。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