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对电视剧《特殊使命》的一点感想

火烧 2009-06-17 00:00:00 文艺新生 1034
本文对电视剧《特殊使命》进行深度分析,探讨其对党的愚忠描写及地下工作的现实批判,指出剧中对革命者形象的塑造存在问题,引发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

对电视剧《特殊使命》的一点感想  
高山美  


  断断续续看了几集《特殊使命》,总觉得味道不对。  
  片头上剧中的主人公巩向光,那一次次皱着眉头苦恼形象的出现,就是要告诉我们,和《集结号》类似,他的一切活动就是在无条件的为了取得“党”——他心目中的偶像的信任。但是“党”虽然要他不顾生命危险地为党出生入死,却还是有着无上的理由可以不信任他,并给他一次次精神上的打击,以此来考验他对党的忠诚。这也许就是这个电视剧的主题吧!她的教育作用可以有两个方面,1。正面的:让革命者对党“愚忠”;2。反面的:在今天,党的领导大量腐败的今天,就是让你离党而去!  
  第一个感觉是描写中的中国共产党的味道不对:它可以这样地来写任何党的地下工作;恰恰不能这样写当年毛主席和周总理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因为党的地下工作,真的如剧中描写的那种若即若离的上下关系,以及上级对一个冒着生命危险在敌人内部深入虎穴的同志采取着不信任的、狐疑的、造成同志左右为难的困难处境的、十分苛求而不配合的态度是很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正常地开展地下工作并取得很大成绩的。在周总理和毛主席还活着的时候,我们有很多描写地下工作的文艺作品我相信这才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的,如陶承的《革命家庭》、《红岩》、《英雄虎胆》、《51号兵站》、和八十年代初的《与魔鬼打交道的人》,都真实地反映了我们地下工作虽然辛苦和危险,但是充满着乐观主义的精神,这种精神才是革命者在危难中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试想如果巩向光连入党的资格都没有,如果他不是党员,他如何开展他的地下工作?如何发展革命的力量?按照他的地位,他本来是可以在敌人中发展更多的革命力量的,这样完成任务才更有保证,党为什么要捆住他的手脚让他永远单枪匹马的在困难中不可自拔呢?而且他不入党和他入了党,对他和党的实际关系并不会有什么差别,只会更有利于工作。何况像他这样背着沉重的包袱还能完成任务,真是难为他了,但他也就不像是一个共产主义者,而像是任何阶级都可以有的一个“愚忠”的“驯服工具”了。  
  有两次上级党组织居然对他拿出了金条。一次是奖励他的立功。他兴冲冲地拿回家一瓶酒,觉得自己这回可能会被批准入党了,让家里等他回来庆祝。可是党组织却告诉他,这种情况下一律不能批准入党,好似一盆凉水从头浇到脚。我就不相信毛主席和周总理领导的党会这么教条和死板的处理这么重要的问题。不仅如此,党还向他拿出了三根金条,说是奖励他,这不是对他最大的侮辱吗?试想如果他是想要金条的人,当一个国民党的贪官就行了,何必这么艰难的为党工作?我们伟大英明的党在当时会干出这么荒唐的事吗?这对巩向光的革命者的人格是多大的侮辱啊!我想任何革命者遇到这种情况,都应当把这样的领导通吗一顿,甚至断绝来往。因为它不是真正的共产党。而剧中的巩向光对此却是逆来顺受,心中苦而不敢讲理,这种革命者内部的关系不是很反常吗?从这里感到巩向光似乎不是为了共产主义的信仰,而是对这样一个“党”的一种盲目的追求和向往,不管这个“党“究竟做得对还是不对,这在当时敌我力量对比的条件下我感到是不大可能存在的,因为在那时这样的人一般都是会投靠国民党的,这才符合历史的实际。第二次是党组织让他去救被敌人抓去的一位同志,拿出了一根金条来买通他,这就更加荒唐了。看来目的只能让人对党反感,并对党在当时取得的胜利产生怀疑。  
  很奇怪,现在的文艺作品一方面把腐朽、没落靠“愚忠”和法西斯与升官发财维持的国民党说成也有所谓的“理想”,而当时历史的实际告诉我们:有理想的青年在当时,都会不约而同地奔向延安。在国民党的人不是为了升官发财,就是对法西斯的蒋介石的“愚忠”,谈不到有什么“理想”。在美化国民党的同时,却把共产党和共产党员描写成《集结号》和《特殊使命》中党和党员的那种“愚忠”关系,而这种关系我相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许可能存在于党内的左右倾机会主义统治下的党,其结果必然是失败。取得胜利的只有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毛主席从来提倡共产党员遇事一定要问一个为什么?是否真有道理?绝对不要盲从、提倡奴隶主义.  
  党内奴隶主义的盛行,当在革命胜利之后,党掌握了政权,而毛主席放权之后。写革命战争时期,写革命的胜利,而把功劳归于对党的“愚忠”,是反历史的歪曲,是为了今天某些人的需要,我们一定不要上他们的当。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