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帝国在拉丁美洲的战略
美国帝国在拉丁美洲的战略
来源:人民网
2009年8月17日《日报》发表了布鲁克斯的一篇文章,指出根据最近国家档案局解密的华盛顿国家安全政策和官方文件中的情报,透露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和巴西政府曾讨论它们为协调秘密干涉智利、古巴、秘鲁、乌拉圭和其他国家的左派政府而做出的努力,以便避免在本地区出现“新的阿连德(1970年当选的智利前总统)和卡斯特罗”。
文章提到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巴西总统梅迪西的对话,他们在谈话中策划秘密合作干涉这些国家,其意图是反击在拉丁美洲“左派马克思主义扩张”的趋势。双方同意“巴西在西半球的关系中发挥越来大的作用”,但不进行直接的干涉,政府不排除利用干涉的威胁,或是外交工具与隐蔽行动,反对左派政权,或是与掌权的政府保持友好关系,或是在玻利维亚和乌拉圭帮助这些政府掌权。一份文件中透露,1971年尼克松曾对英国首相希尔特说,巴西支持华盛顿的立场,巴西人将帮助操纵乌拉圭的选举。
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极力隐瞒和最机密的情况下去做的,因为美国政府不想在这种“合作中出现它的手”。关键的一点是享利?基辛格的私下通信透露的,几年以后他成为美国的国务卿。这些隐蔽行动的目的是阻止这些正在有组织地走向更加公正、独立和民主的形式的国家的进展,因为它们正在打破当时美国在本地区保持的几乎绝对的霸权。
美国为推翻古巴的卡斯特罗政权所实施的多种图谋没有得逞,但是智利的萨尔瓦多?阿连德则是另外一种命运,从帝国的中心与它在本地区的盟友一起策划和实施的(1973年)军事政变打垮了阿连的政府。回顾历史总是一件好事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在发生的事情。今天历史似乎在重演,我们能做的解释是帝国的征服计划在本质上没有变化。最近几个月发生了两起在国际上很重要的事件,正当人们纪念拉丁美洲国家摆脱欧洲人的统治独立200周年之际。
在洪都拉斯发生的军事政变(6月28日)是推翻一个与本地区的不同国家接近一个经济、政治和文化一体化的(委内瑞拉)政府,由一个无条件屈从于美国政府的政权取而代之。另外一件事是美国与哥伦比亚签署了一项军事合作协定,美国在哥伦比亚的领土上建立7个新的军事基地,其理由是为了“反对贩毒和恐怖主义”的目标,这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应当补充的是拉丁美洲正在出现争取自主权、独立和主权的民众运动。
这两件事情都有一个同样的目标:阻止拉丁美洲进步政府的扩展,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将武器的枪口对准以特别的方式推动本地区人民一体化的国家; 古巴善于面对想战胜它的各种图谋而生存下来,委内瑞拉在拉丁美洲的历史上第一次推动建立一种团结性质的拉丁美洲社会经济一体化体系-美洲人民玻利瓦尔联盟,除了古巴和委内瑞拉之外,还有其他的国家参加,面对美国推动的自由贸易条约站起来了,自由贸易条约已经严重破坏了拉丁美洲的人民。这个一体化体系正在打破殖民时代遗留给拉美国家的历史的惯性,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美国家进行了几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强迫它们只能与这些帝国的宗主国进行贸易。
建立无条件服从华盛顿的政府正在重演。美国通过这些政府可以采取必要的行动阻止拉美人民争取他们的团结的工作,随意操纵这些国家的国内政治使之对其有利,或是为了完全打败反叛美国的政府,阻止它们实施自己治理国家的计划,占有和掠夺这些国家拥有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古巴和委内瑞拉就在帝国的军事战略之中,因此它想用哥伦比亚的军事基地和洪都拉斯的傀儡政权收紧包围圈。
另一方面,必须重视本地区右翼政府在战略上的重要性,它的统治计划是追随华盛顿的,如在墨西哥,卡尔德隆就任墨西哥总统是强加的,他在事实上支持美国政府,尽管他在演说中提出不同的主张,这是帝国对拉丁美洲国家的计划的一部分。加里多在2009年8月21日《日报》上发表的文章中说,萨里纳斯(墨西哥前总统)推动的北美自由贸易条约“使国家开始解体,将国家计划的确定交给了华盛顿的政府,继任的总统塞迪略1995年修改了墨西哥宪法的28条,企图为在国家的战略领域如石油、电力、核能、铁路、港口以至太空、卫星通信、邮政和电话等向大型跨国公司让步奠定基础”。文章说,卡尔德隆政府试图将墨西哥国家武装部队的控制权交出,其后果是将墨西哥的领土交给华盛顿,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是很严重的。墨西哥想继续哥伦比亚的模式。卡尔德隆政府正在将武装部队服从于五角大楼,这对国家的主权是十分危险的。
我们可以看到帝国的战略在取得进展,在重复过去的活动。巴西前政府在促成智利前总统阿连德的倒台所发挥的作用今天可能在哥伦比亚重演为五角大楼对委内瑞拉和古巴的战争。认为不存在为实施上述行动而酝酿和制定的不同计划是一种幻想。
在人类的历史上,帝国控制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其目的是控制人民,使他们屈服,占有和掠夺他们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这在当代也不例外。但是与帝国在很长时期统治整个大陆的过去一样,因为各国人民和政府进行斗争而施加的压力,帝国也垮台了。
(《环球视野》摘译自2009年11月4日西班牙《起义报》)(本文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