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洛阳工人驳《十三人联合声明:关于立孔子像的几点看法》
同洛阳工人驳《十三人联合声明:关于立孔子像的几点看法》
孙寿慧
(同洛阳部分工人同志谈及天安门孔子像问题,看法一致,特此整理发表。十三人联合声明是各种理由的“集大成”者,故我们也以此来讨论的。黑色为原文,蓝色为我们反驳的内容。孔子像虽已移走,但是问题却没有结束)
十三人联合声明:关于立孔子像的几点看法
2011年1月11日 ,在北京东长安街,国家博物馆北门立起一座孔子像,引起海内外各界关注和诸多学者与网民的热议,其中一些极端观点,引起了民众的疑惑与彷徨,极易产生舆论上的误导。我们作为研究儒家文化的学者,对此涉及中国未来的重大问题,有义务进行研究,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求教国人。
驳:
1 2011年,是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年,又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纪念年。辛亥革命,革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革的是封建势力以及其他一切阻碍中华民族进步的反动势力的命;孔子是中国封建文化的总代表,在今年的辛亥革命纪念日和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前于天安门广场竖立起这么个孔子像,你说不是与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对着干是什么?选择这个时间竖立,是巧合吗?依照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的说法,从“去年“两会”的时候,有一些政协委员就给我提议说你们应该有个雕塑”,到现在竖立起来,政协委员提议、吕章申接受提议、开会研究确定、向上报批、选择雕塑人、雕塑等,整个过程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速度何等的异常的快!要说其中没有猫腻,那是将人民视作白痴来骗的。这同战场上与敌方抢占山头是一个道理。
2 “一些极端观点”“极易产生舆论上的误导”,我们不完全否认这个说法。但是,我们认为,真正对舆论和社会思想极易产生误导的、会危害我们这个国家的,恰恰就是这座孔子像自身。时至今日,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的社会主旋律文化,即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还远没有真正形成,——从中共高层到许多马克思主义学者都正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就证明了这一点,在这样的社会文化境况中搬出中国封建文化的代表孔子竖立在天安门广场,并让其独尊为大,这不是要让孔子充当目前及未来的中国文化的领航人还能是什么?这不是要树封建文化给我们顶礼膜拜还能是什么?竖起这座孔子像,只能是误导人们继续崇尚封建文化,以古为则,以古为荣;如果继续“过度阐释”的话,那就是误导人们远离中国共产党所正在探索和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引领的民族先进文化。说这座孔子像竖立在天安门广场的终极作用就是要将民众的社会思想引向共产党先进文化建设的反方向上,恐怕也不是什么心怀叵测之思吧?
你们十三人说这是“涉及中国未来的重大问题”,已经不打自招表明了你们竖立此像的目的,请问:孔子能给未来中国指明文化的什么方向呢?你们明确说呀?
第一, 立孔子像之举,符合国人心愿,适应时代潮流。中国国家博物馆门前立孔子像,
绝非偶然,而是改革开放以来,调整文化战略,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精神家园等一系列文化建设行动中的一个新亮点和新标志。从政治上看,这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体现,表明我们已经走出了近百年来全面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误区。国家博物馆也是历史博物馆,其宗旨就是要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这里可以建立多座雕像,而第一尊雕塑,当然非孔子莫属。国家博物馆的举动,符合大多数国人、世界华人的心愿和文化发展的新潮流。当前关于孔子像的争论属于国内的文化争论;有关部门如果急于介入正常的文化讨论,甚至被少数人的极端言论所绑架,而试图将其拆除,则将在世界上产生极为不良的后果和影响。
驳:
1 据网络民调数据,水军出现前反对此项主张的高达61.6%,可见这项主张是违逆国人心愿、背离时代潮流的。水军出现后,赞成的才异常地超过反对的,在这之后,这十三位儒学大家才抛出了这么个声明来。他们的做法遵循了仁义礼智信哪一条呢?孔圣人地下有知,绝对会为有这样的继承人而无地自容。这种做法,依照中华文化的传统说法叫“卑劣”,依照与时俱进的说法就叫“猫腻”。我们不知道这十三位现代圣人继承和弘扬了孔子时代文化的哪一部分!
2 说立像是在“国家博物馆门前”,而回避天安门广场,这也是一种诡辩。有哪位游客会将天安门广场与 “国家博物馆门前”从视域上分开?天安门广场(包扩“国家博物馆门前”)的政治意义在中国大众心目中是明明白白的,这是由中国近百年来的政治斗争的历史赋予的,孔子的政治意义也是由中国近百年来的政治斗争的历史赋予的,因此在天安门广场竖立孔子像那是不是学者的普通民众都会产生政治敏感的。特别有意思的是,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说“不要……把孔子像和政治连在一块。和政治没有关系。”而这十三位学者却说:“从政治上看,这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体现,表明我们已经走出了近百年来全面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误区。”这帮人自己都在互抽嘴巴,面对孔子像不知还有耻辱之思否?
这十三人说,“将其拆除,则将在世界上产生极为不良的后果和影响。”一尊孔子像被拆除,能产生什么样的不良后果和影响?我们孤陋寡闻,没有世界见闻,难以想象,但我们却是感觉到这是对中国共产党的狐假虎威式的恐吓!若是依照吕章申的说法,与政治无关,那更无影响世界的可能了。
3 十三人说,“从政治上看,这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体现,表明我们已经走出了近百年来全面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误区。”这更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是对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的进步革命斗争的污蔑和否定,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进步斗争历史的污蔑和攻击。
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很厉害,但是,其实质是打倒封建文化(包括政治),而绝非十三位学者所言的“中华传统文化”。 在五四时期,批判封建文化有不当之处那是肯定的,但哪个国家在社会大革命时期对前文化的批判是恰如其分的呢?十三位学者能做到吗?五四时期没有哪位进步的革命者说要打倒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共产党更从来没有全面否定中华传统文化。在文革中,批判孔子文化是有过火之处,但那是某些阴谋家政治斗争所致,其本身并非批判孔子,而是另有目的,这绝不能嫁祸于中国共产党。去除糟粕,古为今用;反对民族虚无主义,继承和发展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指导思想,这在党的文件和毛泽东及其他许多领袖的著作中都是可见的,也是中国的许多普通民众都熟知的,怎么这十三位大学者在这方面却是孤陋寡闻呢?是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孔子一直是中国封建文化的象征,十三位自称是学者的学者竟然将封建文化的概念偷换称为中华传统文化,以此混淆视听,从侧面来污蔑和攻击近百年来的中国人民的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进步历史。玩弄这样小儿科的把戏,自己的学生就会看穿的!
4“要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这里可以建立多座雕像,而第一尊雕塑,当然非孔子莫属。”这更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之言了。中国文化一直是承续未断的,孔子也是继承和弘扬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其思想后来被董仲舒改造升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他只是封建时期的文化代表,所以他是没有资格坐上中华文化的代表者的第一把交椅的。有资格坐上这第一把交椅的,是伏羲。伏羲时代发明的易的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文化的血气经脉,一直行流至今,就是孔子也是深受易的思想的启迪的,韦编三绝就是明证。他们要将孔子定为中华文化的第一代表,就是阉割历史,就是要将中化文化的早期内容虚无化,就是变相否定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本质所在。这恐怕就叫贼喊捉贼吧!
第二,“文革”思维的影响,不容低估,它不应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的阻力。当前网上对于立孔子像有一些反对之声,其理由不过是近代以来“反孔”思潮的重复。从“打倒孔家店”,到“文革”“扫四旧”、“砸三孔”、“评法批儒”,孔子及儒家思想遭到无情批判,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造成严重摧残。时过境迁,历史已给“文革”以全面否定的宣判,但是“文革”思维尚需清理。围绕立孔子像引发的大讨论,应当是一场摆脱“文革”思想影响,卸下精神镣铐,更新文化观念,弘扬与建设中华文化,群众性的思想动员。
驳:
这个问题无需多言。不要利用文革问题为立孔子像张目发声。在外国,孔子可能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但是在中国,孔子就只是封建文化的象征。将孔子独尊在天安门广场,升格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其目的就是要改变人们对中华文化的内容、精髓、品质等的认知,搅乱当今中国的进步文化建设的阵地和方向,政治目的可谓既隐蔽又昭然。
第三,要高度重视和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当代中国已经实现了经
济的腾飞,但是要成为一个世界大国,还必须要有文化的复兴与之相适应。当代中国人民,从世界各国寻找精神资源过程中发现,只有依靠中华文化,才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20余年来,全国各地学校广泛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经典诵读活动,各行各业“国学热”不断升温,都表明当代国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新需求,不是因为某些人的“炒作”所能兴起的。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兴办和迅速发展,说明孔子在当今世界有崇高的威望,他所代表的中华文化得到各国的尊重。2008年孔子“出席”了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他的形象以及他所提倡的和谐理念,从鸟巢飞向世界,孔子成为举世公认的中国“文化名片”。
驳:
1 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文化的复兴,而非孔子文化即封建文化的复兴。
2 在外国人心目中,孔子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所以中国政府为了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而将在国外建立的传播中华文化的学校命名为孔子学院,但这决不能说明中国人自己心目中的中华文化的代表是孔子。莫将对外交往之为与国内实情混淆,应是学者的作风吧?
第四,复兴中华文化,是重建中华民族精神的必经之路。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建设必须有文化的指引和支撑。当前由于文化的缺失,造成了社会上信用缺失、物欲横流、价值紊乱等等弊端,并开始威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治这些社会顽疾,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丰富而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和资源,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政以德、民为邦本、协和万邦、忠恕之道、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民胞物与、与时偕行、尚德重孝、尊师重道、自利利他、天下为公,所有这些,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对个人、对家庭、对国家和社会都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
驳:
这十三位学者列举的这些四字的“思想文化遗产和资源”的确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应该是我们今天要继承和弘扬的,但是其中绝大多数都明明白白是孔子以前就形成的,这倒是更有力地表明了孔子的确不能坐上中华文化的代表的第一把交椅的!明白的事儿糊涂办,只能是别有用心。
第五,弘扬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前提。历史一再表明,经济成果和政治主张,都不能成为民族认同的基础,只有在自己历史文化中,才能找到民族认同,以至国民身份认同的心理依据。当前中国统一的主要任务是团结两岸四地,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化是海内外全体华人的最大公约数。大陆是推动中华文化复兴的主体,她对于中华文化的态度与行动,与祖国的和平统一息息相关。在北京立孔子像,明确表达了炎黄子孙认同中国文化的共同心愿,也明确显现了大陆在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主导意义。
驳:
炎黄文化,周易文化,龙的文化,等等,这些不同的概念一直都是两岸四地同胞认同的目标。没有孔子像就是中华民族各地文化认同目标的缺失吗?将孔子文化故意等同为中华文化,然后再将其绑架到祖国和平统一的政治高度,可谓牵强,可谓苦心,欲加破坏民族和国家统一之罪于反对者之身,不愧为学者大家啊!
第六,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应是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西方文化,三者有机地结合。这三者的位置应当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文化为根基,吸收西方文化的营养,形成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三者要互相融合而不是互相排斥,要抑制偏激主义,走和而不同的温和主义路线,既自尊又互尊。马克思主义一旦与中国文化有新一轮的结合,便会煥发新的生命活力,展示美好前景。全盘西化论,欠缺民族文化的自尊,只能符合世界霸权的需要,不会得到国人的认同。中华文化也不能固步自封,孔子不应成为教主,儒学也不可能独尊,传统思想文化一定要接受现代社会的洗礼,吸纳西方近现代优秀文明,经过筛选和转化,与时俱进,获得新的形态。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西方文明本土化,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一个与当今中国经济、政治地位相匹配的现代中国文化,必将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並为建设和谐世界做出贡献。
驳:
单从字面上看,这里说得很有理性,很有马克思主义者的思维,一副学者的谆谆教导之言,但我们向十三位学术大家讨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西方文明本土化、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 “三化”的结合点是什么?如果还没有找出这个结合点,你们凭什么要推出孔子来谈 “三化”?
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文化上的落脚点,或曰熔接点,我们至今还没有找好,所以我们现在强调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问题。在落脚点找好之前急冲冲推出孔子像,并且将此上升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度,只能是与中国共产党抢夺意识形态高地的阴谋之举!
结束之语:
但愿这十三位儒学大家仅只是木偶戏中的傀儡而已!
牟钟鉴: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尼山圣源书院院长
刘世范:山东曲阜 师范学院 教授,尼山圣源书院执行院长
葛荣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
陈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
张学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主任
周桂钿:北京 师范大学 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副院长
李存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
颜炳罡:山东大学哲学院教授,尼山圣源书院副院长
张践: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授,国际儒联普及委员会主任
王殿卿: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教授,国际儒联普及委员会副主任
王杰: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国际儒联宣传出版委员会副主任
王志捷:北京市委 党校 教授
赵法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