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储问题的深入分析
外储问题的深入分析
连读了《乌有之乡》四篇关于外储的文章:
贾根良:外汇管理局再买美债当以危害国家安全罪论处
卢麒元:外储制度不改,中国危矣
刘海波: 中国外汇储备究竟是个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黄尔文:关于中国外汇储备问题——用《资本论》解答中国经济难题 之一
这些文章都有些问题。在此讲一下我的观点。
首先,外汇储备的主要功能是保证国家的信用。
中国的银行欠5180亿美元外债。这些银行该支付利息和本金的时候就要到央行用人民币换外汇。央行如果拿不出外汇来就会违约。有些人会问银行为什么不到央行借外汇而到外国借?原因是央行投资长期债券,利率较高(约5%),而银行借的是短期贷款,利率较低(约2%)。所以向国外借款对中国合算。
中国的外企要把利润转回国或出售企业撤资时就要到央行用人民币换外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
第十九条 外国投资者从外资企业获得的合法利润、其他合法收入和清算后的资金,可以汇往国外。
央行如果拿不出外汇来就会违约。外国直接投资每年约有3000亿美元的利润。外资现在把大部分利润用于再投资,以便将来可以产生更大利润。现存待换的利润估计有8000亿。央行要存足够的外汇等它们来换。
中国正在试行人民币结算,部分国内企业进口商品支付的是人民币。外商拿这人民币到央行用人民币换外汇。央行如果拿不出外汇来就会违约。
另外多数国内企业进口商品用美元结算,这些企业需要到央行用人民币换外汇以支付外商。央行要留有3个月的进口用汇流动资金。这大约3500亿美元。
所以外汇储备是必要的,但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有一个合理规模,合理规模是不断变化的,现时的粗略估计是1.5-2万亿。
外汇储备的来源主要是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大约各占50%。
2010年底,中国外汇储备2.85万亿美元,外贸顺差累计14364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14764亿美元[2]。
年份 外贸差额(亿美元)
1980 -19
1981 -0.1
1982 30.3
1983 8.4
1984 -12.7
1985 -149
1986 -119.6
1987 -37.8
1988 -77.5
1989 -339
1990 87.4
1991 81.2
1992 43.5
1993 -122.2
1994 53.9
1995 167
1996 122.2
1997 404.2
1998 434.7
1999 292.3
2000 241.1
2001 225.4
2002 304.3
2003 252.6
2004 322.4
2005 1018.4
2006 1775.5
2007 2629.6
2008 2955
2009 1961
2010 1831
合计 14364.5
外汇储备投资有两条原则
一。流动性。外汇储备随时可能要支付现金,所以不能投资流动性差的房地产等,以免急用时无法变现。
二。安全性。外汇储备不能投资风险大的股市期货等。
有这两条原则限制,外汇储备基本上只能投资大国的国家债券。具体操作只是决定买哪个国家的哪一期债券。
有些人说不该买美债,因为美国债务高,不守信用。其实欧洲国家也不比美国强多少,希腊还不如美国。现在中国外汇结构是保密的,路透社估计是70%是美元资产,10%日元资产,20%欧元英镑等。
有些人建议外管局储备石油粮食和黄金。
石油储备是国家能源局用人民币换外汇进口石油,由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储备,或者不用经过央行,直接储备国内开采的石油。甚至可以封存国内油井,先用进口油,把自己的石油存在地下。石油储备数量不是由外管局决定的。
国家粮食储备局负责粮食储备。
至于黄金储备,美国的黄金储备是8000吨,今天市值仅5000亿美元左右,它还不肯卖。世界黄金太少,中国如果在市场上买黄金,估计买500亿美元的黄金就能把黄金价格抬高到每盎司1万美元。所以中国只能悄悄地买,一点一点地买,而且外管局一定要高喊“我们不打算买黄金!”。
有些人建议用外汇储备用来改善民生,衣食住行,用外汇进口什么商品来改善民生呢?
进口服装每人发一套服装?那还不如少出口服装来减少外汇储备。何必出口了再进口回来?
进口粮食压低国内粮价?那对农民不利。
进口水泥建住房?这会打压国内水泥工业,而且我国住房问题并不是因为缺少水泥。
进口汽车?普通汽车国产的足够了,进口法拉利改善民生?开玩笑。
实际上,2010年中国货物进口总额13948亿美元。百姓想买的商品进口商家差不多都进口了。与其呼吁外汇局进口商品改善民生,不如给进口商出谋划策,该进哪些民众需要的商品。
中国外汇储备的问题的关键不在出路而在来源,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资。
外商在华投资年平均收益率在20%左右。但2002-2009年间中国外储投资的平均名义收益率5.72% [10]。按15000亿外商直接投资计算,每年中国损失2140亿美元。
资本是追逐利润的,而公司的股东是通过股票分红取得他们追逐的利润,所以外企最终是要把利润转回去用于分红。在一个公司发展初期,公司没有利润或把利润用于扩大再投资,而不用于分红。当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开始分红。如美国微软公司最初是不分红的,现在每年分红总额是53.6亿美元。
外资企业现在转回国的利润较少,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他们现在转回国的利润越少,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越多,将来产生的利润就越多。现在外企每年产生3000亿美元利润,将来可能增加到每年6000亿甚至1万亿,到那时他们要把利润转回国,央行从哪里找这么多外汇来换给他们?现在看3万亿外储很多,那时就会嫌少。
所以外储问题只是症状,根源在于过度引进外资。外储问题不过是过度引进外资带来的问题之一。
过度引进外资的五大危害
一。挤压民企。
自2004年12月11日起,中国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数量和设立方式等方面的限制,外资零售业在我国进入了加速扩张的时期。5年来,外资零售业已经控制了我国零售业的半壁江山。[1]
外商的大量进入令国内零售业主十分担心。“一想到有那么多更强劲的对手与我们抢占这块地盘,我就浑身直冒冷汗。”一家大型超市的老总如此描述自己的心情。[1]
外资还正在加速进军中国零售业。2010年中国新增批发零售业外企6786家,比上年增长33.1%。外商对华批发零售业直接投资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4%。[2]
2006年,中国每个已开放产业的前5名都由外资公司控制。外资控制了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的21个。[3]
利润丰厚的行业被外资占领,民企只能竞逐微利行业,利润不足以支撑发展,而银行因其风险大不肯贷款。所以大量民企不停地呼吁增加贷款,开放银行业。
大量优质民企被外资收购,尤其是名牌消费产品企业。
民企的生存空间被外企挤压得越来越小,经营越来越困难。
民企在零售业竞争不过沃玛特。
民企在饮料业竞争不过可口可乐。
民企在化妆品业竞争不过欧莱雅。
民企在民用消费品业竞争不过宝洁。
民企在医药业竞争不过辉瑞。
民企在手机业竞争不过苹果。
民企在软件业竞争不过微软。
民企在芯片业竞争不过英特尔。
民企在榨油业竞争不过四大国际粮食公司。
外企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管理先进,又常常控制着进货渠道,销售渠道,民企怎么争得过?政府不但不限制外资,保护民族工业,反而很多地方政府还竞相给外企超国民优厚待遇。
外资不仅挤压工业民企,也挤压农业民企。例如外国公司已经控制了中国市场70%以上的种子来源。[9]
现在不是国进民退,而是外进民退。国家开放了那么多领域,开放一个就被外资占领一个。再开放一个,再被外资占领一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规定,中国政府必须给予外资国民待遇。凡是对民企开放的领域也必须对外企开放。即使国家把所有领域都开放,结果还是外企得利,民企还是挤在几个微利行业里互相压价,激烈竞争,直至倒闭。到那时,国企民企都没了,外企一统天下。现在不少人要求国家开放石油银行等更多领域,不过是在为外资争取地盘。
国际跨国集团最终将埋葬多数中小民企。
二。抬高物价。
引进外企时,央行就要发行人民币以兑换外企投资的外汇。这些人民币流入市场就会推高物价。
2011年1-7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5600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91.87亿美元。[5] 市场上因此流入4422亿元人民币。
2010年外商直接投资房地产业23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8%[6]。
2010年1-5月份,外商投资我国房地产金额达266亿元,同比增长57.3%.[7] 这成为房价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三。外汇超储。
我国3万亿美元的外储有一半是累积的外商直接投资。当人民币升值或外国滥印钞票时,这些外汇就会缩水,造成国家损失。
四。资源流失。
外资在华投资有很多是在矿产业,甚至在稀缺矿产行业。结果是造成资源流失。当资源开采完毕后,留下的是破坏的环境。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的花岗石资源。该县引进了23家外企,因多年开采,其中的12家花岗石矿已无资源可采,当地生态也遭到严重的破坏。在恒山开采出的花岗石出口到日本被建造成一座座黑色的墓碑,而留给浑源当地的子孙却是“生态的墓碑”。恢复环境所需费用比政府几年中收入的钱还要多。[8]
五。利润惊人
外商在华独资或合资企业现在每年利润约为3000亿美元。这些利润大多数用于扩大经营再投资。
2010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29%。[2] 如果一个人每年失血29%,他肯定体弱多病。
资本是追逐利润的,而公司的股东是通过股票分红取得他们追逐的利润,所以外企最终是要把利润转回去用于分红。在一个公司发展初期,公司没有利润或把利润用于扩大再投资,而不用于分红。当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开始分红。如美国微软公司最初是不分红的,现在每年分红总额是53.6亿美元。
外资企业现在转回国的利润较少,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他们现在转回国的利润越少,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越多,将来产生的利润就越多。现在外企每年产生3000亿美元利润,将来可能增加到每年6000亿甚至1万亿,到那时他们要把利润转回国,央行从哪里找这么多外汇来换给他们?
重新审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
解决过度引进外资的常规方法是限制外资引进,保护民族产业。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规定,中国政府不得限制外资进入,而且必须给予外资国民待遇。只有重新谈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甚至退出世贸,才能避免外资控制我国经济。
过度引进外资的影响不仅限于经济领域。
外资影响外企的雇员。如果政府决定限制外资,外企的雇员及其亲属可能更倾向外资一方,因为限制外资对他们的收入会有不利作用。那些为外企供货、运输、销售的企业也会反对限制外资。
外资还影响媒体。媒体靠广告为生,外资作广告多,所以不少媒体帮外资说话。外资想占国企的地盘,这些媒体就专门访问主张肢解国企的专家教授。现在极少媒体报道过度引进外企的危害,即使报道也常常是轻描淡写,语调平和,尽量避免引起外企反感。而报道国企问题时就上纲上线,情绪激昂。随着外企在中国的发展,媒体的这种倾向会越来越明显。
媒体影响民众,民众影响政府。过度引进外资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
几条措施
在重新谈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之前,尽管我们暂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过度引进外资的局面,以下几条措施略有帮助。
1。取消一切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
2。提高外资项目的审批权限级别。
3。牢牢守住未对外资全面开放的行业:银行、电信、石油、铁路等等。
其它减少外汇储备的措施有
取消出口退税。
人民币升值。
发展科技。金融问题说到底是一个科技问题。哪个国家高科技产品多,就可以高价出口高科技产品,低价进口人工密集产品和高能耗产品,不用引进外资,也不需要太多外汇储备,在金融上轻松愉快,游刃有余。
[1] 张佳佳: 正在被外资吞噬的零售业 2009-09-03
[2] 国家统计局: 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02-28
[3] 时卫干: 外资角色再审视:28个主要产业中21个外资控制 2006-09-02
[4] 马克思和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 1848-02-24
[5] 商务部: 2011年1-7月全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 2011-08-17
[6] 国家统计局: 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02-28
[7] 秦菲菲: 外资高速涌入中国房地产业 2011-06-03
[8] 任丽娜: 恒山惨遭“破相”山西浑源官方称要温饱还要环保 2011-08-07
[9] 刘军洛: 《中国经济大萧条还有多远》 2011-08-29
[10] 中国广播网 :《财经评论:外汇储备海外投资受限 收益陷困境》 2011-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