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体育的“软肋”看中华文化的“底线”
文章通过分析中国体育强项与弱项,探讨民族性格与竞技体育心理的关系,重点剖析三大球发展困境,对比排球、篮球、足球的对抗性与文化差异,反映体育软肋背后的中华文化底线与深层思考。
从中国体育的强项弱项看中国人的性格
看了多年的体育比赛,发现咱们的强项和弱项跟咱们的“民族性格”有许多相通之处。比如体操、跳水、射击、举重、花泳、艺术体操,这些都是咱们的体育强项。奥运会51块金牌,这些项目就几乎占了大半壁的江山,再加上乒乓球、羽毛球这些传统优势项目,对抗性相对要小,而且对阵双方中间隔开一道网,这些项目也是咱们的优势。
咱们看看咱们啥时候不灵了,三条:一是强对抗项目,咱们不灵了。所以这次邹市明、张小平拿了两块拳击金牌,我感觉特别好。那个南京小伙子仲满拿的那块击剑金牌,也相当棒。这都是个人强对抗项目。二是集体强对抗项目,前面说的拳击和击剑,都是个人强对抗项目,一到了“集体强对抗项目”上,面对面贴身紧逼的情况下,咱们特别容易犯“不灵”的毛病。第三条就是男子集体强对抗项目,比如男足。
贺老总当年说了,三大球不翻身,我死不瞑目。贺老总这话都说了快半个世纪了,他说的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要说“整体翻身”,显然还没有实现。想想这三大球也有意思,从排球到篮球到足球,这里有一个“系列感觉”,对抗强度,从弱到强,咱们的成绩正好也相映成趣,从弱到强,从女子到男子,最糟心的男子足球排在最后。这个地方没有实质性突破,咱们很难说已经完成了贺老总当年的心愿。
先看看排球,三大球里对抗性最弱,中间隔着一道网,排球场上运动员受伤,甚至于猝死都发生过,比如美国女排的主攻手海曼,就是心脏病突发走的。但是排球场上,没有韧带突然断裂这样的事情,更是没听说过,一场球对手就把你的一个主力队员给“废”了的事情。这在排球场上是前所未闻、也空前绝后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这种事情。
但是这种事就经常出现在篮球、尤其是足球场上。篮球、足球场上,咱们经常看见优秀球员头上裹着绷带就上去了,甚至于鼻梁骨被打断了,还坚持比赛到最后,这种情况可不是凤毛麟角。相信每个球迷心里都有一堆这样的记忆。
想想看,排球就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郎平、汪家伟这些优秀球员和他们的“晚辈”,咱们见过他们流泪的时候,伤心的时候,沮丧的时候,但谁也没见过他们头上裹着绷带,接茬儿战斗的时候,没见过这种“轻伤不下火线”的时候。
篮球介乎与排球、足球之间,而且从“贴身”的角度看,篮球的“贴身度”某种程度上看高于足球。对抗性跟足球相比,也是各有千秋。篮球到了“全场紧逼”的时候,一个盯一个,有的教练在赛前准备会上就这么说:要像万能胶一样把他黏死。这种感觉,搁谁都难免犯怵。
你想想,甭说持球队员,就是无球队员,你一举一动,你的“贴身对手”都跟着你,像“007”的对手一直盯着跟着黏着“007”一样。这时候甭说作出合理的技术动作了,你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极端困难的状态下。这时候,你还要积极跑位,跟队友呼应,传球,接球,控球,一系列的动作都是在以秒为单位的时间内完成,脑子里的反应更是要在零点零几秒内作出,而且,你还要随时防范对手突如其来的、让你意想不到的“犯规”行动,这时候,你还要在对手这种连拉带扯、死乞白咧、死缠烂打的“折磨”中带球上篮,传好球给队友,因为你的教练、队友和你的忠实球迷都在盼着你这样。他们内心盼望的,恰恰不是对手的后防软弱无力的情况下你从容上篮得手得分,而是这种情况下你得手得分才足够刺激。
这时候,你算是真正进了“竞技体育”和竞技心理学的大门了。
足球看起来没有篮球这么黏人,但是有一条,咱别忘了,篮球是用手扔的,足球是用脚踢的。就这一条,足球就自然成了“世界第一运动”。咱们可以想想看,即便是世界顶级赛事的NBA,这个赛场上的篮球飞行速度,相信大家心里都有底。
相对来说,男子排球一记重扣的球速,力量和速度都可以跟足球媲美。篮球没法比。因为篮球场就那么大,这里没人指望篮球飞得越远越好,越快越好。篮球的美妙之处,就在你和你的队友突破对方重重封堵,把球送入对方的篮筐。这才是篮球魅力的核心。作为球运行的力量和速度,对篮球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球员的运球速度,和脑子里的判断反应速度,这是重要的。从力量的角度看,篮球的力量之美,不是体现在球身上,而是体现在球员拿球、控球、传球的能力上。对防守队员来说,是体现在你及时跑位,用合理的一切手段封堵对方的进攻路线和进攻欲望,坚决把对方的士气打下去。至于球本身快不快,飞行力量大不大,都是次要的。
排球不一样了,排球场上的斗智斗勇,跟球的飞行速度和力量就挂上钩了。所以,咱们袁头他们当年打的“短平快”,为什么要这个快?当年郎平为什么被称为“铁榔头”?要有一个铁字?道理就在这里。快,要的是速度,铁,要的是力量。一没有速度,二没有力量,这个队员,这支球队,肯定都没戏。
所以咱们印象里,关键比赛,咱们中国队跟对手咬得最吃紧的时候,咱们心里最盼望的是什么?一是要打快,要把对手打得措手不及才过瘾。二是要发力凶猛,要大力重扣,最好一球就把对手打死,一槌定音。想想看,咱们作为球迷是不是都是这种心理?在关键大赛的关键时候,咱们的球迷经常在电视机前这么喊:打死他!扣死他!在赛场上不能这么喊,电视机前这么喊也没人听见,同时也过过嘴瘾。
咱们最开心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就是咱们的短平快发挥威力的时候,就是咱们关键时候的重扣一槌定音,打得对手只有招架之功、绝无还手之力的时候,这时候,电视机前的所有中国人是最开心的时候。
啥时候是咱们最不开心的时候,最郁闷的时候,最沮丧的时候,就是在关键比赛的关键时刻,咱们被对手的威力压住了,他们的快球和重扣,一下子把咱们闷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本来咱们遥遥领先,后来被他们反超上来,尤其是关键比分咱们又没有咬住,关键球他们的一记重扣让整场比赛发生戏剧性逆转的时候,这才是咱们最窝心的时候。相信会有许多球迷同意我的说法。
说了排球和篮球,最后说到球速和力量,还是足球,足球的飞行速度和力量,是世界上任何大球都无法相比的,无论是排球、篮球还是橄榄球,所以,咱们从来没听说过排球场上、篮球场上有队员被排球和篮球闷死的故事,但是足球场上就有这种事情发生。
还有一条,上面说的是场上的压力,足球场要命的地方,就是场上场下都有各种各样你意想不到的奇怪压力。没听说排球、篮球没打好,球员被球迷拿枪打死的,听着都新鲜。足球就不新鲜了,94年美国世界杯,哥仑比亚后卫埃斯科巴一个球没处理好,全队失败,回国后就被一个球迷开枪打死了。所以有的球员说,别的球是“玩球”游戏,足球是“玩命”游戏。过去说球场如战场,都当是玩笑话了,你真进了这个场,你才能体会到这句话的原汁原味。
体育的“软肋”与文明的“底线”
前面说了咱们体育上的“三大软肋”:一个就是集体项目,一个是男子项目。一个就是攻击性强的项目。
咱可以“反躬自省”一下,瞅瞅咱打八十年代起,一直到今天,所有的奥运会奖牌,加上世界杯、世锦赛这样国际A级赛事的奖牌,咱们如数家珍一下,看看这些“家珍”里头,有多少是单项冠军?在一个人打一个人的情况下拿的冠军?把这些奖牌放一块儿,集体项目的冠军占一个啥样的比例?
再仔细瞅瞅,这些单项冠军里,有多少是自己跟自己较劲,面对面没对手的比赛?比如体操,举重,自行车,赛艇,和田径的各个项目,这都是自己跟自己较劲,“最大的对手实际上就是自己”,你总能听运动员获奖后发表如此感言,一般都是这样项目的运动员说出这样的体会。
再看看,面对面有对手了,可是两个对手没有身体的直接接触,有多少这样的项目?比如乒乓球、羽毛球、最近小丁冒出来了,咱们再加上“斯诺克台球”,这些都属于体育项目里的“君子项目”,没有身体接触,一道网,把俩人隔开了,你俩再怎么较劲,只能隔着网子较劲,你运动员甭管有多野,你只能在你网子的这头撒野,你连网都不能过,过了,你过的就不是网子这条线,而是“文明”这条线了。这种情况下,咱们的“文明潜能”就发挥得很充分,咱们可以看看,中间有网子的单人项目,大多都是中国人显神威的地方,乒乓球、羽毛球就不用说了。网球是个例外,但甭管怎么说,雅典奥运会上,李婷和孙甜甜还双双拿到了金牌。从华人的角度看,前些年还有个张德培。可以说,眼下,咱们的网球也开始飞起来了。
再瞅瞅把网子拿掉之后,出现了啥情况。网子一拿掉,俩对手直接碰面,直接就招呼上了。这种情况一出现,咱们的“总分”就又开始往下掉。为什么?因为这种项目还是你对“攻击性”把握能力的一种检验,说句实在话,咱们不是一个攻击性特别强的民族,咱们的老祖先一直强调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古训,就一直储藏在咱们所有人的潜意识里头。
这里就看出来“文明”的差异了,咱们的“文明要求”是:你要把你的野性,或者说是攻击性控制在你能控制的范围内,你不希望别人“攻击”你,那么,你就决不能主动“攻击”别人。这就是咱们的“文明底线”。
这个“底线”对不对?没问题,当然对。没有人希望别人“攻击”自己,这不是吃饱了撑的,招事吗?所以,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每个人的自律,就是决不能主动攻击别人,就是“勿施于人”。
直到现在,咱们还接长不短地听到咱们的人,在各种大小场合,乃至国际重大场合,宣讲咱们的这条“祖训”。
但咱们可碰到问题了,还不是打今儿才碰到的这个问题,一百六十多年前,打“鸦片战争”那时候开始,一拨儿一拨儿的外国人就开始给咱们出这个难题了。甭管他们是从战争的、政治的或者是文化的角度,他们都在挑战咱们的这一道“文明底线”,这个在体育上表现的尤为抢眼,而当咱们受到挑战,或者直说是遭遇挑衅的时候,老祖先那儿,并没有给咱们一个完整的答案。
而老祖先当年留下来的“文明底线”,咱们又没法儿把它破了。
这也正是为什么咱们的“几大软肋”,一直是软肋,没有硬棒起来的主要原因。“攻击性”、“男子项目”、“集体项目”,把这三大软肋连贯起来,咱就发现了一个问题,而足球正在这些问题的焦点上头。
这也就是这些年来,咱们的女子项目一直比男子项目拿牌多的原因。柔道,这项目贴身,咱们有一拨儿金牌,主要是女士拿的。跆圈道,咱们也有金牌,还是女士拿的。曲棍球,这是集体项目,贴身,攻击性也很强,咱们眼下也算是世界一流的队伍了,不过这里说的可是女士队伍。而且是在“中国心”比中国人一点不弱的韩国人带领下,达到了这样的水准。
啥问题?这里头有没有“传统文化”的束缚,这种束缚可不可以视为一种因素,跟咱们长期的“弱势”有关?
想想看,挺有意思,咱们的底线,没问题,可有缺陷。没有老外掺和,咱们就在咱们家门口过咱们自己的小日子,咱们的文明当然不会有问题。
可是,他老外就来掺和了,而且你也不由自主地上了国际舞台,跟他一起掺和起了这个游戏,你的问题就来了。说一点“文诌诌”的话,就是你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咱们遇到的心理上的坎儿就是,咱们是一条底线,他们有两条底线。
咱们老祖先留给咱们做人的标准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想被别人这样对待,你就不能这样对待别人。
咱们就一根筋守住这条线了,可没人这么想:己所不欲,我这么着,我一定不“施于人”。可要是“己所欲”,我愿意这么着,我该咋办?老祖先没说该咋办。问题就出在这儿,老祖先没说该咋办,咱就不知道该咋办了。
老外呢,他没这个框框,他们的文化传统,给他们提供的是两套方案:一套跟咱们一模一样。第二套,也很简单,己所欲,施于人。
咱们的辩证法讲了多少年,到了用的时候,咱再瞅瞅,到底是谁真懂辩证法。
两条“文明底线”,供你选择,供你在面对你的任何对手的时候,能作出准确的回应。尤其是他这样“两条文明底线”,对人性的解读,要比一条底线,来得实在,更适合于人性的健康、建设和发展。
光一条“文明底线”,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农耕社会,没有任何问题。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男耕女织,其乐融融。这种情况自然不会出现“文明底线”的问题,可是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变化,咱们原来的“文明线”可就要经受考验了。
体育文化心态:这才是咱们的症结所在
还是接茬儿说这个“文明底线”,咱为什么一个底线?他为什么俩底线?咱们是拥有几千年辩证法智慧的民族,为什么在这个“底线问题”上,咱们把自己弄成了“形而上学”,倒是让别人坚持了“辩证法”?
这个扣儿,咱得把它给解开。
咱们一个底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希望别人对你这样做,你就不要对别人这样做。没错。但这个“没错”它错在啥地方?就在于它是“一点论”,不是“两点论”,只从一个角度看问题,没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度看问题。
这句话里头,有两个“不”。这两个“不”,在相对封闭的社会里,用于自我修养,没任何问题。但是,在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社会里头,尤其是要面对跟你“旗鼓相当”的对手,而对手又是另一种强大文明背景的时候,你这两个“不”,对你的对手没有任何妨碍,最后把你自己的手脚捆住了。
你只有一个信条:己所不欲的时候,怎么办?他有两个,头一个跟你一样。第二个:己所欲的时候,怎么办?他两头都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你就光有一个准备,你说最后吃亏的是谁?肯定是你。
咱甭光说空的,就说说眼下世界上这些外表看“攻击性”比较强的运动项目,比如拳击,您要是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个想法,您就干脆别走上拳击台了,那根绳子您千万别跨过去。为什么?您心理准备还没到位,您还是瞅瞅别的项目,千万别跟对手脸对脸、身挨身的那种项目,最好是自己跟自己较劲,自己跟自己玩的那种项目,离拳击台还是远点儿吧,该干嘛干嘛。
因为你心里还没整明白你参加这项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就这么稀里糊涂上来了,你心里想了:我想让他把我砸趴下?把我砸成俩眼都是乌眼青,浑身冒汗,被人打倒在地,听裁判在耳朵边数数,我不想被人打成这样,太掉价了。既然我不想被别人这样折腾,我也不能对他这么干。就凭咱这本事,几拳下去,这小子那张脸就成瘪茄子了,说实在话,我想把上了这个拳台的任何一个人打翻在地,那实在是太过瘾了。可话又说回来,我也不想被这个拳击台上的任何一个人打翻在地,您说这心里头是不是挺矛盾?这种运动,你苦练多少年,也未必能打出个人模狗样,就算你打出点儿名堂,打出大名堂了,可你到了晚年,落一个帕金森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两眼无光,大脑迟钝,“少小忒努力,老大徒伤悲”,您说咱何苦要过这么一辈子?再说了,您辛辛苦苦玩命给国家增光,可周围没人理解你,街坊邻居都看不起玩这个项目的,说太受刺激,干啥不行,非玩这么野蛮的游戏?人家脑子里都觉得文明人不干这个。
这也正是咱们大多数老百姓对拳击运动的看法,老百姓没错,这都属于正常反应,这也正是咱们的“集体潜意识”里头的东西,咱们这一群人,就不习惯这种攻击性太强的做法。再加上咱们是农耕民族,长期以来就是“草食性动物”,吃的都是以小麦、大米、老玉米******为主的碳水化合物,跟那些“肉食性动物”没法比,他们天生就有攻击性,咱们这方面天生就不是强项。
但是,眼下不一样了。
咱接茬儿说老外,瞅瞅他们的“攻击性运动”和“攻击型选手”,都是香饽饽,在社会上非常受欢迎。跟咱们不待见这种运动的情况,正好相反。你再瞅瞅他们的运动员,身体和心理都非常健康,很阳光,再瞅瞅喜欢这些运动的FANS,也都是健康、阳光的一群人。
回过头来,再看看咱们的运动员和FANS,说句实在话,跟他们相比,咱们怎么瞅都带着点儿苦相。这是为什么?您再看看咱们一到大赛时候的劲头,都是跟自己死较劲的感觉,老外这点跟咱们不一样,老外的体育观是把重点放在了“交流”上头,他认为体育就是一种交流,包括攻击性在里面,你对人性的理解,对运动的理解,对体育中感情因素的理解,对人性中的攻击性的理解,都要在你参赛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你行为上就会怎么做出来。你心里想法上就把自己给封住了,你的动作和行为肯定做不出来开放的感觉,让攻击性正常释放的感觉。在不伤害对手的前提下,正常释放人性中的攻击性,实际上是一种更高级的文明心态。
西方文化在体育上的这种理解方式,我们从某种意义上,还是相当陌生。
这就不光是运动员的问题,也不光是体育界的问题,而是咱们的文化风气需要有相应改变的问题。对西方人的“体育文化心态”,我们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尤其是把西方人的体育心态,作为西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咱们从一个什么样的新角度去理解,这还是咱们眼下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攻击性的释放中交流,这个基本的“西方体育文明观”,应该说是西方人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贡献,是现代文明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作出的贡献。咱们要理解整个现代文明,离开了这一个重要环节,就不可能对人类现代文明有准确的把握。
说来说去,还是一个字:礼。你光想着非礼勿动了,没想着“合礼”的情况下,就可以随便动,自由动,随心所欲的动,痛快淋漓的动,没想着这一条,就丧失了一半的机会。
你光想着“勿施于人”了,没想得到着怎么施于人?没想到假如他也心甘情愿这样做的时候,你心甘情愿的那种感情,应该怎样释放出来?
这就是礼仪上的心理症结,你瞅瞅咱们的礼仪宣传,几乎告诉你的全都是“一、不要这样,二、不要那样”,接茬儿往下数,三四五六,这一条一条,几乎全是不能做什么。几乎没人告诉你,在常情常理的情况下,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创意一些什么?哪些地方是你可以为所欲为的?比如在体育场,比如看球的时候,有多少人在咱们的体育场里有充分的创意想法,并如愿实施?
从运动,到观看运动,这两部分,咱们都有问题。不是运动员和球队、俱乐部的问题,不是球迷、FANS的问题,而是咱们的整个“体育文化心态”,值得好好反思的问题。
说一千道一万,最后九九归一,还是说到了这个“礼”字上。
对“礼”的新的理解和具体实施,是咱们体育文化重要的突破口。下一步,可就要看咱们的具体努力了。
很赞哦! (1025)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